跳到主要內容

次世代定序疾病基因突變檢測—大範圍—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

次世代定序疾病基因突變檢測—大範圍—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ssociated Disease)(涵蓋巴金森氏症暨相關協調運動障礙症候群、失智症與運動神經元疾病)(version 3, 2017.9)

 

致病基因

  • 遺傳性巴金森氏症暨相關協調運動障礙症候群:

SNCA、Parkin、UCHL1、PINK1、DJ-1、LRRK2、ATP13A2、GIGYF2、HtrA2、PLA2G6、FBX07、Rab29、VPS35、EIF4G1、DNAJC6、SYNJ1、DNAJC13、CHCHD2、VPS13C、GBA、SMPD1、NPC1、NPC2、TAF1、GCH1、ATP1A3、PANK2、Rab39B、TMEM230、UQCRC1、PDE8B、RIC3、GPATCH2L、UHRF1BP1L、PTPRH、ARSB、ATP7B、PRKAR1B、PODXL、SLC30A10、ATP6AP2、FMR1、POLG、SPG11、SLC6A3、COQ2

  • 遺傳性肌張力不全暨相關症候群:

TOR1A、HPCA、TAF1、TUBB4A、GCH1、TH、THAP1、MR1、SLC2A1、PRRT2、SGCE、ATP1A3、PRKRA、SLC2A1、CACNA1B、ANO3、GNAL、KCTD17、COL6A3、KMT2B、MECR、ADCY5、PRRT2、CIZ1、SPR

  • 遺傳性失智症(以阿茲海默失智症與額顳葉失智症為主):

APP、PSEN1、PSEN2、MAPT、GRN、CHMP2B、TYROBP、TREM2、PRNP、DCTN1、NOTCH3

  • 遺傳性運動神經元疾病(以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為主):

SOD1、FUS、TARDBP、OPTN、VCP、UBQLN1、SQSTM1

 

盛行率

  • 巴金森氏症與相關症候群:60歲之後1-2%,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依健保資料分析民國93年至民國100年底的全國巴金森氏症盛行率)。大約5-10% 病患發病年齡較早(小於45歲)或是有明顯家族遺傳史,其中,過去文獻指出30%的遺傳性巴金森病患及5%的年輕型病患可以經由基因檢測方式找出致病基因變異。
  • 肌張力不全症(Dystonia)為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之一,普及率約為每十萬人中16.4人,會引起持續或間歇性肌肉收縮,因而造成身體扭曲、姿勢異常或重複性動作等症狀。肌張力不全症可依影響身體的部位區分為focal dystonia、segmental dystonia、multifocal dystonia、hemidystonia以及generalized dystonia。也可依臨床症狀分為單純出現肌張力不全的isolated dystonia,或是合併有其他動作障礙如肌躍症(myoclonus)、巴金森症後群(parkinsonism)的combined dystonia,病人症狀往往複雜多變,對藥物的反應不一,且常好發於年輕或中年患者,嚴重影響其就學或是工作生涯,對於病患及其家屬的影響甚鉅。過去文獻的統計指出,肌張力不全症病患其家族史陽性率高達約20%,故基因變異長久以來被視為肌張力不全症重要的病因。

  • 失智症:65~69歲3%、70~79歲3-7%、80~89歲10-20%,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依衛生福利部委由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由民國100年至101年底的全國失智症盛行率)。大約5-10% 病患發病年齡較早(小於65歲)或是有明顯家族遺傳史,根據過去文獻指出15%的遺傳性失智症病患及年輕型病患可以經由基因檢測方式找出致病基因變異。
  • 運動神經元疾病中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在全世界的普及率大約是5/100000左右(漸凍人協會會訊2012年6月第126期)。大約5% 病患發病年齡較早(小於45歲)或是有明顯家族遺傳史,其中,過去文獻指出20-25%的遺傳性運動神經元疾病病患及年輕型病患可以經由基因檢測方式找出致病基因變異。

 

臨床症狀

  • 巴金森氏症與相關症候群:漸進式的行動遲緩、肢體僵硬、顫抖與步伐拖步緩慢。
  • 失智症:漸進式的記憶力退化。
  • 運動神經元疾病:漸進式的肢體無力與肌肉萎縮。

 

遺傳模式體染色體顯性遺傳與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皆有可能。

 

檢驗方法

以次世代定序技術分析上述基因上所有的exons,是否發生突變或缺失。檢測出的變異位點再經傳統定序方法(Sanger Sequencing)確認。

 

檢體需求2支5毫升紫頭採血管

 

報告時程次世代定序檢測到傳統定序方法確認,約需12個禮拜。

 

檢驗侷限性

  1. 由於上述基因共涵蓋超過400個exons,龐大且複雜,本檢驗方法對於大部分基因皆僅檢驗各基因表現子 (exons) 的部分,且仍有可能少數基因序列因序列捕捉與定序深度不足而產生變異位點偵測疏漏。此外,若基因變異屬於大片段缺失或插入 (large deletions or insertions)、重複 (duplication)、重組 (rearrangements) 及翻轉 (inversion),則可能無法由本方法檢驗出來。
  2. 本試驗結果分析,將只針對特定的臨床表現型來進行相對應基因群組的分析(例如,採檢病患為巴金森氏症或症候群,將只分析上述巴金森氏症與相關症候群之基因組;除非臨床症狀橫跨不同疾病表現,例如額顳葉失智症合併運動神經元疾病,請於送檢時註明,我們將額外多做兩組基因族群分析,即遺傳性失智症與遺傳性運動神經元疾病基因組分析)。
  3. 依衛生署規定,目前所有分子遺傳診斷皆屬研究性質,本檢驗結果僅供醫療專業人員作為臨床參考之用,並需配合其他相關臨床資料進行最佳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