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常見問題

檢索結果:14 檢索詞:
  • 為什麼新生兒篩檢初檢檢體採集時間訂為出生滿48小時?
    複製連結

    出生後,例如TSH會立即升高,約要滿1天後才會下降,所以先前訂抽血時間為出生滿兩天,希望能盡可能地避免此類個案的偽陽性

    此外,部分項目 (例如半乳糖血症,高胱胺酸尿症,苯酮尿症等) 需要進食量達一定以後,才能有足夠的代謝物。過早採血擔心個案會有偽陰性。

  •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新生兒篩檢問答集
    複製連結

    問題內容

    回答

    何謂「裘馨氏肌肉失養症」?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簡稱DMD)是肌肉萎縮症中較常見的一種,位在X染色體上的DMD基因會製造一種重要的蛋白Dystrophin,一旦缺少這種蛋白時,肌纖維膜會變得脆弱,經年累月後終於撕裂,肌細胞就很容易死亡。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的臨床症狀?

    • 患者出生後各種動作的發展大部分正常或稍微遲緩
    • 在3~5歲時,由於肌肉組織隨著年紀衰退,大部份患者會出現走路經常跌倒,跑步時會搖搖晃晃,上、下樓梯顯得吃力等症狀。很多患童會出現Gowers’sign(高爾現象),跌倒時不易自然站起,需用雙手按在膝部,然後再按在大腿上慢慢由腿部支撐上來
    • 10~12歲左右則出現無法走動或站立的症狀,通常需依靠輪椅或臥床,部分患者可能會合併心肌病變
    • 疾病後期(患者約在15~20歲之間)會需要使用呼吸器幫助呼吸,而且容易因肺部感染或心臟衰竭等合併症而死亡

    只有男寶寶會發病嗎?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是性聯遺傳疾病,所以若女性有一個變異的X染色體(異常的DMD基因)則通常不會發病;但若是男性,只要其X染色體(異常的DMD基因)有致病性變異,通常會發病。

    這是遺傳疾病嗎?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不一定有家族病史。

    發生率是多少?

    發生率據估為每3000-6000個男性有一名患者。

    發病年齡?

    3~5歲時,大部份患者會開始出現走路經常跌倒,跑步時會搖搖幌幌,上、下樓梯顯得吃力等症狀。很多患童會出現Gowers’sign(高爾現象),跌倒時不易自然站起,需用雙手按在膝部,然後再按在大腿上慢慢由腿部支撐上來。

    新生兒如何藉由血片篩檢DMD?

    我們將利用寶寶接受新生兒先天代謝疾病篩檢所採檢的血片檢體,測定CK數值,再進一步做檢測確認是否罹病。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篩檢多久可以知道結果?

    14個工作天。

    健保是否會補助治療所需之花費?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是衛生福利部公告的罕見疾病之一,相關診療與檢驗大部份在健保給付範圍內。不在給付範圍內者,可以提出專案申請,獲得補助。

    目前裘馨氏肌肉失養症是否有治療方法?

    患童如果能夠及早診斷,將有機會接受整合性照護,包括疫苗注射,營養照護,呼吸訓練,復健治療等。已有研究顯示,如能及早使用類固醇治療,將可以延緩患者出現肌肉無力的時間,延緩呼吸衰竭的進程。另外有許多新的治療已經核准上市或是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可以延緩患童肌肉進入不可逆的肌肉受損的年紀。

    為什麼可以使用CK數值來篩檢?

    大部分患童在出生時已經出現有肌肉損傷的異常血液變化,因此可以使用新生兒篩檢檢體,測定CK(Creatine Kinase,肌酸激酶) 數值,來偵測出患童。約1%的寶寶出生時會有輕微生理性的指數上升,因此需要第二次的檢查(複檢)來排除這種生理性的變化。

    另外,有少數個案第一次數值尚未上升,要等到症狀發生時才會被診斷出來。臨床上如果有懷疑,還是需要進行相關檢查。

    DMD陽性率是多少?

    預估為萬分之一。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需要複檢嗎?

    要。數值未落於正常值者則需進行複檢。約1%的寶寶出生時會有輕微生理性的指數上升,因此需要第二次的檢查(複檢)來排除這種生理性的變化。

    如果CK數值持續升高,將需要進行後續檢查(可能包括自費基因檢測),以了解指數上升的原因,以安排適當的諮詢與治療方針。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的篩檢值是否會受「周數」或「體重」影響?

    CK數值不受懷孕週數或是出生體重影響。

    輸血個案是否需重驗DMD?

    需要,建議停止輸血後7天後重驗。

    NPO重驗與早產兒重驗是否需將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列入?

    不需要。

    DMD篩檢報告要如何查詢?

    請回到寶寶出生院所看紙本報告,或上網Google搜尋「台大新生兒篩檢中心」的網頁進行查詢。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篩檢結果異常會接到電話通知嗎?

    檢驗結果異常須複檢者,會由原送件單位通知回院採複檢。若複檢結果異常需確診者,則由台大篩檢中心主動電話通知個案到台大醫院進行確認檢查。

    如果沒有電話通知,就代表是正常嗎?

    父母可回到原出生院所看紙本報告,或上網Google搜尋「台大新生兒篩檢中心」的網頁進行查詢。

    哪些醫院可以作「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確認檢查?

    新生寶寶無症狀,請依約定時間至指定醫院門診就醫。

    確認檢查一定要立刻嗎?可以滿月以後再做嗎?

    患病的嬰兒出生時沒有異狀,但CK數值已有異常,代表肌肉細胞已經開始受傷。及早進行確認診斷程序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確認寶寶的狀況,及早安排適切地後續照護。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確認陽性個案時,有何補助可申請?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是衛生福利部公告的罕見疾病,如果寶寶確定罹患DMD,衛生福利部與健保署都有提供相關醫療照護的費用支付或補助。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篩檢陽性就是DMD寶寶嗎?

    不是。「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篩檢陽性只是代表寶寶有CK上升的情況,是不是病態上升仍需進一步確認。即使是病態的上升,也需要考慮包括DMD在內的許多肌肉疾病。及早進行確認流程,了解診斷,才能有進一步處置的計畫。

  • 母親懷孕時如服用甲亢藥物,是否影響新生兒的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的結果?
    複製連結

    母親在懷孕期間如服用甲亢藥物,因為藥物會經由胎盤影響到胎兒,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的檢查數值升高,大多數的寶寶會有暫時性的甲狀腺功能低下,只要依照指示採複檢檢體追蹤或至確認醫院做進一步的確認檢查,都可以維護寶寶的健康。

  • 國健局補助每個寶寶多少新生兒篩檢費用?
    複製連結

    國健局部分補助的費用為200元(該個案出生至採血不得超過30天,且父母有一方為中華民國國民)。

  • 篩檢項目中包含寶寶的血型嗎?
    複製連結

    沒有。血型不在新生兒篩檢項目中。

  • 為什麼無法從網站上查詢新生兒篩檢報告?
    複製連結
    1. 出生醫院未填寫或媽媽的身分證字號錯誤(外籍媽媽請以爸爸的身分證字號查詢)。
    2. 出生醫院非台大篩檢中心所負責之轄區(台大篩檢中心所負責之轄區)。
    3. 該報告尚未上傳至網站上。

    *為顧慮個案之隱私,本中心無法提供新生兒篩檢報告電話查詢,請家長直接與出生醫院詢問或上網站查詢 

  • 如何知道寶寶的篩檢結果?
    複製連結
    1. 您可以詢問原來幫寶寶採篩檢血片的接生醫院或診所。
    2. 至寶寶原出生醫院所屬之新生兒篩檢中心的網站查詢(新生兒篩檢衛教單張上有註明篩檢中心!)。
  • 新生兒篩檢是送到哪幾個中心統一檢驗?
    複製連結

    目前有三家新生兒篩檢中心,負責統一檢驗全國的新生兒篩檢檢驗工作。 

    • 台大醫院新生兒篩檢中心 
    •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衛生保健基金會附設醫事檢驗所 
    • 財團法人台北病理中心新生兒篩檢室
  • 新生兒篩檢的目的?什麼時候檢查?
    複製連結

    為了確定您的寶寶是否罹患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將由醫療院所對出生滿48小時之新生兒,採取少許的腳跟血於濾紙血片上,寄至新生兒篩檢中心進行相關檢驗。

  • 新生兒篩檢項目有哪些?
    複製連結

    新生兒篩檢主要包含國健局規定之常規11項篩檢及先趨篩檢。國健局規定之常規11項篩檢分別有: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苯酮尿症、高胱胺酸尿症、半乳糖血症、葡萄糖-6-磷酸鹽去氫酶缺乏症〈俗稱蠶豆症〉、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中鏈脂肪酸去氫酶缺乏症、甲基丙二酸血症、戊二酸血症第一型、楓糖尿症、異戊酸血症。先趨及自費篩檢有:串聯質譜儀先驅篩檢疾病、龐貝氏症、法布瑞氏症及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

  • 苯酮尿症 (Phenylketonuria, PKU) 常見問題
    複製連結

    病因學:高苯丙胺酸血症(Hyperphenylalaninemia),或稱苯酮尿症(phenylketonuria),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主要是由於體內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Phe)羥化(hydroxylation)成酪胺酸(tyrosine;Tyr)的代謝途徑障礙所引起的先天代謝異常疾病。目前已知有五種不同酵素的缺乏會造成此種代謝障礙,依其缺乏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臨床症狀及診斷方法,其治療方法也不相同。

    酵素名 英文名 類型
    苯丙胺酸羥化酵素 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 PAH PAH缺乏
    鳥嘌呤核甘三磷酸環化水解酵素 Gtp cyclohydrolase I/ GTPCHI BH4缺乏
    丙二酮四氫喋呤合成酵素 6-pyruvoyl tetrahydropterin synthase/ PTPS BH4缺乏
    雙氫喋啶還原酵素 dihydropteridine reductase/ DHPR BH4缺乏
    喋呤甲醇胺脫水酵素 pterin-4-carbinolamine dehydratase/ PCD BH4缺乏

    發生率:歐美的發生率約為一萬分之一,國內篩檢八十七萬新生兒的結果顯示發生率約為三萬四千分之一。遺傳模式: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父母各帶一個突變的基因,但沒有臨床症狀而稱為帶因者。患者本身必須要同時帶有兩個突變的基因(由父母各得到一個突變基因)才會發病;只要是父母均為帶因者,則每一胎不分性別生出此症的機率為1/4。臨床特徵:患者因為無法代謝食物蛋白質中含有的苯丙胺酸,造成血液中苯丙胺酸的堆積,因而對嬰兒或孩童的腦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導致智能障礙。若能及早診斷,給予持續終身的飲食控制,可有效預防智能障礙的問題。根據國外文獻報告,患者在一個月內治療,其平均智商為95,一至兩個月大才治療之患者,平均智商為85;而晚期接受治療或未治療者,其平均智商為53-45。

    第一種苯丙胺酸羥化酵素(PAH)缺乏:會造成最常見的典型苯酮尿症
    其臨床症狀為毛髮展現黃色、皮膚蒼白乾燥及智殘障礙等後遺症。歐美的PKU患者約98~99%為此型,國內的PKU只有約70~80%的患者為此型。

    第二至第五種缺乏會造成苯丙胺酸羥化成酪胺酸時必需的輔酵素四氫生喋呤(tetrahydrobiopterin;BH4)缺乏:
    其臨床症狀除了典型苯酮尿症有的症狀外,尚有嚴種的神經學症狀(如抽搐)、生長發育遲緩、易感染等。國內之PKU患者約有20~30%為四氫生喋呤缺乏型,特別需要鑑別診斷,以便採取正確的治療方法。

    診斷:新生兒篩檢方法測定濾紙血片檢體中苯丙胺酸的含量,當濃度高於120 mM blood時應進一步複查,苯丙胺酸濃度若有持續上升之現象,即應進行確認及鑑別診斷。另外於新生兒期篩檢這類胺基酸代謝異常時,需注意個案是否已攝取了足夠的蛋白質(餵奶48小時以上),以避免偽陰性的產生。
    陽性個案可能因為肝功能不良而造成暫時性的苯丙胺酸濃度上升,或是因為先天代謝苯丙胺酸的酵素缺乏而導致高苯丙胺酸血症(Hyperphenylalaninemia),因此需要進一步確認診斷。確認診斷除了小兒專科醫師的臨床評估之外,檢驗室的確認方法為分析血液及尿液中相關胺基酸的含量,並需配合進行其他相關分析以確認診斷。

    區分PAH缺乏或BH4缺乏患者的方法包括BH4口服負荷試驗(BH4 loading test),尿液蝶呤(urine pterin)分析,腦脊髓液神經傳導物質(CSF neurotransmitter)分析,紅血球DHPR活性定量等分析。BH4的口服負荷試驗是在口服BH4後監測血液中苯丙胺酸的濃度是否下降,如果降幅超過30%,則表示個案對BH4的服用有反應(responsive),可考慮使用口服BH4治療。但由於此試驗需每隔2小時抽血一次,因此須以住院方式進行檢測為佳。治療:若不早期治療將會產生嚴重的智力障礙。因此病症對腦部造成的傷害是漸進性的,故初生的嬰兒多無症狀,約在3~4個月左右症狀才會慢慢的出現。愈早治療效果愈好,根據國外文獻報告,患者在1個月內治療,其平均智商為95,1~2個月大才治療之患者,平均智商為85;而晚期接受治療或未治療者,其平均智商為53-45。PAH缺乏型的患者若於新生兒期開始良好的飲食控制,則智商與正常人無異,且生長發育上完全不受影響。BH4缺乏型的患者也建議需於新生兒期開始接受補充中樞神經傳導先驅物質的治療。

    患者接受飲食控制或藥物治療後,需定期監控偵測生長發育、智力發展、血中苯丙胺酸,及其他必需胺基酸濃度,以確認飲食控制或藥物治療是否合宜。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可避免智能不足的併發症。

    類型 方式
    PAH缺乏∕典型苯酮尿症 (食物型) 治療方式主要靠飲食控制,嚴格限制苯丙胺酸的攝取,因此需要在醫師或營養師的指示下,食用少量一般嬰兒奶粉,或一歲以後採低蛋白質飲食,並配合特殊配方奶粉 (無苯丙胺酸奶粉),補充身體所必須的胺基酸以維持正常的成長及生理功能。 飲食控制需持續終身,女性患者在生育年齡更須嚴格控制,避免發生母性苯酮尿症 (maternal PKU),造成下一代先天殘障兒之產生。部分個案可以藉由藥物的幫助,輕微放鬆飲食,已達到更人性化的治療目標並獲得更佳的預後。
    BH4缺乏 (藥物型) 治療方式包括給予BH4 (1-5 mg/kg/day),可能需要配合飲食控制已達到理想的血中苯丙胺酸濃度,並補充中樞神經傳導先驅物質,包括L-dopa及5-hydroxy tryptophan。若為DHPR缺乏型的患者,則需另外補充Folinic acid。

    預後: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以美國為例,患者值青少年叛逆期時,往往有許多人不願自己不同於同儕,於是放棄飲食治療和同伴吃起相同的食物來,造成許多行為上的偏差,更有些患者如果在此時期懷孕,將會產下極嚴重的畸形兒。
    因此我們需幫助這些患孩,了解並適時的給他們鼓勵與支持,協助其度過難關,因為患者可吃的食物極為有限,而特殊奶粉的口味,實在令人難以下嚥。對此症目前已研發了許多低苯丙胺酸的食品,可供此症患者使用,但是國內很少廠商願意進口這些食品,因為患者少且利潤低,而絕大多數的家庭亦負擔不起這些昂貴費用,希望這些患者能好好控制自己的飲食,實在是有點勉強。

  • 原發性肉鹼缺乏症(Primary carnitine deficiency , PCD)問答集
    複製連結

    病因學:脂肪酸β-氧化(β-Oxidation)的過程是在粒線體中進行,而肉鹼(carnitine)則負責將脂肪酸送進入粒線體去進行氧化,這個過程牽涉到好幾個步驟,包括肉鹼的腸胃道吸收及運送(由carnitine transport負責);肉鹼和脂肪酸結合(負責酵素: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1, CPT 1);結合型的脂肪酸進入粒線體(負責酵素:Translocase); 以及肉鹼和脂肪酸分離(負責酵素: 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2, CPT 2),以讓脂肪酸去進行氧化。當其中的任一個酵素缺乏時,都會影響到脂肪酸的氧化。

    原發性肉鹼缺乏症患者由於5q31.1位置上的SLC22A5(Solute Carrie Family 22, Member 5)基因缺陷,造成患者缺乏細胞膜上的肉鹼運輸裝置 OCTN2(Sodiumion-dependent carnitine transporter),導致肉鹼由尿中流失,造成體內肉鹼缺乏。

    當細胞內的肉鹼缺乏時,將使脂肪酸進入粒線體的步驟出問題,因此沒有足夠的脂肪酸進行β-氧化作用與產生能量,也無法提供足夠的酮體供腦部使用。主要為造成心肌、中樞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等系統的病變。發生率:此症在日本的發生率約為1/40,000;在澳洲則約為1/37,000-100,000。

    此症在台灣的發生率: 新生兒篩檢提供了新生兒及其母親原發性肉鹼缺乏症之偵測,新生兒之發生率為67,000 分之一,而母親之罹病率為33,000分之一。對於母親進行原發性肉鹼缺乏症之偵測,可能可以預防她們日後產生心肌擴張之情形。另外,國人具有一常見的突變點,此突變點亦好發於東南亞沿海,如:香港、澳門等地,推測此突變可能具有「方舟效應(Founder Effect)」,導致此症在南中國地區居民的發生率較其他地區為高。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如果父母是此症帶因者,表示各帶一條有缺陷基因的染色體,因另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表現正常,所以不會發病,但下一代不分男女,每一胎有25%的機率生下患者,50%的機率是跟父母一樣的帶因者,25%的機率正常。臨床症狀:此症主要造成心肌、中樞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三方面的症狀;在疾病初期,患者易發生低酮體性低血糖的腦神經病變,而出現昏睡、意識混亂,甚至是昏迷的情形發生。

    若未能及時給予肉鹼補充,而出現反覆性的腦神經病變,可能導致患童出現發展遲緩及中樞神經功能失常的情形。此外,長期低酮體性低血糖的症狀,易進而造成肝腫大、肝臟脂肪變性(Steatosis)、肝功能指數上升及高血氨症。

    在心臟方面,較大的患童可能出現心臟肥大等心肌病變,並易進展成心衰竭。

    在肌肉方面,常出現虛弱、肌肉低張力及肌肉無力的情形。此外,肉鹼缺乏也會造成腸胃蠕動不良,造成反覆性的腹痛與腹瀉。貧血及反覆性感染也是常見症狀。

    雖然在出生後個案的肉鹼代謝即發生異常,但由於疾病的初期症狀較不易察覺,因此若未及早診斷,此症患者的第一次發病就可能會導致猝死。診斷:在實驗室檢驗項目上,可檢驗患者血液及尿液中的肉鹼濃度、血氨、血糖、尿酮、肝功能、電解質、尿酸、CK(肌肝酸)值、乳酸及凝血功能等數值。並可經心臟超音波、X光等影像學檢查,以了解是否發生心臟肥大的情形。

    在疾病確診上,為經皮膚切片,以檢測細胞中的酵素活性,或抽血經分子生物技術進行缺陷基因的檢測。

    目前國內將「串聯質譜儀(Tandem Mass)」的技術應用於新生兒篩檢上,將可能因此早期檢測出患者,以於早期提供治療,預防腦部及心臟等器官發生病變。治療: 在治療上,平時可口服補充肉鹼,並避免飢餓及禁食的情形發生,以防症狀的惡化。當急性發作,而出現低酮性低血糖的腦神經病變時,則應先給予患者葡萄糖靜脈輸液;若已確認為此症患者,則可經由靜脈補充肉鹼,以提升組織內的肉鹼含量,將有利於粒線體內的脂肪酸運輸及代謝。長期治療的患者,可以口服的方式補充肉鹼。

    在過去的治療經驗上,我們曾在一名需要接受換心手術的孩童身上,診斷他為此症;給予肉鹼補充,使得心臟功能得以改善,因此免除他接受換心手術。需注意的是,肉鹼的補充千萬不可一日停藥,以免因為中斷肉鹼的補充而導致心律不整,甚至將有致命的危機;先前曾有數例長期服藥的成年患者,因短期未服藥而導致猝死的遺憾發生。預後: 患者平時不需要採用特殊飲食,但需避免壓力及飢餓;一般建議睡前可食用些生玉米粉,以避免因整夜無進食而導致清晨低血糖的情況發生。患者需要終身使用肉鹼治療,並避免飢餓及禁食的情形發生;若未損害腦中樞及發展的情形,通常患者的預後極佳,學習表現將不會比一般的孩子差。

    參考資料:

    1. 李明亮主編(民93)。脂肪酸氧化異常(pp.230-231)。代謝性疾病-台灣經驗。台中: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 NCBI:OMIM#212140- http://omim.org/entry/212140
  • 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新生兒篩檢問答集
    複製連結
    問題內容 回答
    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SCID)是什麼病? 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泛指一群罕見先天遺傳疾病,患者因為缺乏體液及細胞免疫功能而導致嚴重之重複性的感染,未加以治療的話,多數會在出生後一年內死亡。患者易感染包括細菌,病毒及黴菌,亦可以慢性腹瀉或生長不良來表現。通常患嬰為男性,多在3-6個月大時求診,主要表現為生長不良,口腔及其他黏膜嚴重黴菌感染甚至導致全身性黴菌感染,反覆嚴重感染尤其以伺機性感染為特徵。
    遺傳模式為何? 如何遺傳? 目前已知有至少10種以上的基因會造成此類的免疫問題,遺傳模式包括性聯遺傳及體染色體隱性遺傳。
    發生率是多少? 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發生率目前不明。以台大醫院為例,在1984~2001年間(18年)共有4例個案。文獻推估可能有超過 50%的患者,在未得到診斷前就已經死亡。目前粗估患者的發生率為八萬分之一。
    SCID 要如何治療? 一、症狀治療
    1. 由於免疫力不全因此需避免接種活性疫苗,包括卡介苗,口服小兒麻痺疫苗,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水痘疫苗,麻疹疫苗。
    2. 易有全身散發性感染,包括細菌,病毒和黴菌,因此需及時使用適當的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和抗黴菌藥物,並需給予預防性抗生素使用。  
    3. 需定期補充免疫球蛋白以增強免疫力。 
    4. 患者若需輸血,需使用沒有巨細胞病毒( CMV )並經放射線照射過後( irradiated )的血液製品,以避免巨細胞病毒感染或預防移植對宿主反應( 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 )。 

    二、骨髓移植或臍帶血幹細胞移植

    患者免疫力重建需依靠骨髓或臍帶血幹細胞移植。需使用比對相合(包括親屬間及非親屬)的幹細胞移植。少數個案若使用親屬但比對不合的幹細胞,移植術後仍須定期追蹤淋巴球數目,分類及功能。若能在3個月大前給與幹細胞移植,則超過95%以上患者可以存活,但若在3個月大後才做幹細胞移植,則只有約70%的患者可以長期存活。 

    三、酵素補充療法

    若為ADA(Adenosine deaminase)缺乏的病患,可考慮使用ADA酵素補充療法。

    父母可以做基因檢測嗎? 可以。患者可做突變基因分析,確定患者基因突變所在,進一步可提供帶因者基因檢測及產前診斷,以提供遺傳諮詢所需。
    可以做產前診斷嗎? 如果患者本身的基因異常得以確定,則可以考慮做產前診斷。
    此疾病大部份於何時發病? 大多在3-6個月大時發病。
    飲食上有什麼需要注意? 無。
    這種疾病能治癒嗎? 目前治療方法括症狀治療、骨髓移植或臍帶血幹細胞移植、酵素補充療法、基因治療。若能早期診斷,並盡早接受骨髓幹細胞或是臍帶血幹細胞移植。目前成果顯示75~90%以上的嬰兒可以存活,越早治療(3.5個月大前)的患者,存活率愈高。
    打針吃藥會好嗎? 癒後的狀況如何? 藥物有沒有副作用? T細胞淋巴球數目低下是無法以打針吃藥的方式使T細胞淋巴球數目恢復正常,個案會因為免疫功能低下,無法抵抗外來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嚴重重複性的感染,所以治療的方式是預防感染、針對臨床感染狀況來給於症狀治療,並盡早接受骨髓幹細胞或是臍帶血幹細胞移植。目前成果顯示75~90%以上的嬰兒可以存活,越早治療(3.5個月大前)的患者,存活率愈高。
    健保是否會補助治療所需之花費? 健保有給付。
    SCID 的發病症狀? 因為缺乏體液及細胞免疫功能,患者容易導致嚴重重複性的感染,包括細菌,病毒及黴菌感染,口腔及其他黏膜嚴重黴菌感染,甚至是全身性黴菌感染,也可能有慢性腹瀉,生長不良及皮膚紅疹等。但因為不易與其他疾病區分,因此患者常常無法在第一時間就得到正確的診斷。
    如何利用血片來篩檢SCID? 須採集新生兒腳跟血數滴,滴於新生兒篩檢所使用之濾紙血片上,送至台大醫院新生兒篩檢中心檢驗。我們將使用此檢體,分析新生兒篩檢血片中TREC的數量來估計T淋巴球的數目。不需額外抽血。
    T細胞淋巴球是什麼? T細胞淋巴球是負責讓「細胞性免疫」發生,源自胚胎中的幹細胞,幹細胞經過幾次分裂變成負有特殊目的淋巴球,這些淋巴球最後都進入淋巴組織,擔當起抵抗入侵物質的任務,但是在這之前,它們還有一番波折,細胞要達成細胞免疫功能,首先要將自身轉移到胸腺(Thymus),並在那經過一番整修後才有免疫的能力,因此被稱為T細胞或T淋巴球。T淋巴球的含量過低可能造成免疫缺陷疾病。
    SCID需複檢的可能原因為何?

    下列狀況可能導致T淋巴球數目檢驗結果異常,需複檢或確認:

    1. 檢體採集不良,血量太少或不合標準 
    2. 寶寶接受過開心或開腹手術,造成乳靡胸或淋巴液外瀉 
    3. 早產兒(週數小於37週)
    4. T淋巴球數目異常患者:包括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或其他免疫缺乏症 
    5. 若是早產兒初檢數值異常,需待足月時再複檢。

    若有開心或開腹手術等狀況,可待臨床狀況穩定後再複檢。如無上述原因的寶寶,建議盡速接受複檢。如果初檢結果顯示完全沒有T淋巴球,請盡速接受確認檢驗。同時注意不要讓寶寶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並暫不接受活菌疫苗(如卡介苗,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直到進一步檢驗結果揭曉為止。

    篩檢「陽性」之意義 表示新生兒血中之異常代謝物的濃度明顯高於正常參考範圍,或酵素活性明顯低於正常活性。此時新生兒罹患該先天代謝異常疾病的危險性較一般新生兒為高,應立即到轉介醫院接受確認診斷。
    篩檢「疑陽性」之意義 表示新生兒血中之異常代謝物的濃度略為偏高,需再採檢體進行複檢,以確定是否有持續升高或偏高現象。
    篩檢「陰性」之意義 表示新生兒罹患該先天代謝異常疾病的危險性與一般新生兒相似或稍低,但並不是保証該新生兒一定正常。仍需告知個案應定期健兒門診檢查,若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就診。
    台灣目前對此疾病有沒有經驗? 陽性率是多少? 臺大醫院曾治療過至少4名患者,患有此症患者可以症狀治療、骨髓移植或酵素治療。篩檢陽性率目前不清楚。預計會有萬分之五的寶寶需進行確認檢查。
    疑陽性率是多少?
    1. 檢體不良或數值異常且早產者,需要接受第二次採血檢驗,此採血可於每一新生兒的出生醫院進行,需採取約0.2cc的血液。
    2.  每一新生兒有萬分之五的機會檢驗異常,需要接受進一步採血檢驗。此採血需於台大醫院進行。
    若使用抗生素是否會影響數值?若該個案需複檢是否需停藥再採? 不受抗生素影響數值;不需等停用抗生素再複檢。
    哺乳後重驗與早產兒重驗是否將此項目列入? SCID不需列入重驗項目。
    SCID 的數值是否會受「體重」或「懷孕週數」影響? 此篩檢結果不會受體重影響,但早產(低於37週)的寶寶,數值可能偏低,需等足月後再做複檢。
    初檢、複檢結果報告出來各需要幾個工作天? 初檢、複檢都需要7個工作天。
    小孩被通知確認,父母是否要一併來診或做檢查? 當寶寶被通知道確診醫院進行確認診斷時,父母需一同前來。
    可以打疫苗嗎? 疫苗會有副作用嗎? 接種活性疫苗會有副作用,必須避免接種活性疫苗,包括卡介苗,口服小兒麻痺疫苗,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等於2個月大時需注射的疫苗建議等確認無病時再施打。
    日後追蹤治療是否只能來台大醫院? (中、南部是否有轉介醫院?)
    1. 第一次檢驗結果異常通知複檢者,可於您寶寶的出生醫院進行,約需採取約0.2cc的血液。
    2. 通知需接受確認檢查者,需進一步抽血檢驗。此採血需於台大醫院進行。
    確認診斷要作哪些項目? 確認個案的血液淋巴球數目分析,免疫球蛋白數量分析及臨床感染狀況等,如果強烈懷疑有免疫缺陷的問題,則需另外進行免疫功能檢查。
    血片篩檢是否準確,會不會偽陰性? 本篩檢方式是直接從血片中抽取DNA來檢驗T細胞的數目,如果T細胞數目不夠,需要接受第二次採血檢驗。目前此法為美國CDC及其他各州所使用的篩檢方式。目前尚不知此篩檢方式是否會有偽陰性。
    加驗SCID時,血卡上的血點要幾個才夠? 目前採血的四個大血點已足夠,不需額外抽血。
    若寶寶為唐氏兒,且此項目也亦需複檢,兩者是否有相關? 此項目與免疫功能有關,若寶寶原本的疾病可能導致免疫缺陷(常見為22對染色體缺失症,或迪喬西症候群),則此篩檢結果可能會不正常。若T細胞淋巴球數目低下,個案應進一步檢查以確認免疫細胞數目或功能是否正常。
  •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新生兒篩檢問答集
    複製連結
    問題內容 回答
    何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群因脊髓的運動神經元退化而造成肌肉萎縮、無力之疾病。最常見也最嚴重的第一型通常在6個月齡前發病,呈現肌肉無力,進食困難等現象,因吞嚥及呼吸困難,此型患者易罹患呼吸道感染,大部分之病患於一年內死於肺炎,且很少有病患能活過三歲。

    致病原因是因為SMN1基因異常,不能產生運動神經元存活蛋白所導致,大部分患者為 2份SMN1基因皆缺失所致,約有95%的患者為此型;其他的患者則是因為SMN1基因有突變,無法產生正常有功能的運動神經元存活蛋白。

    治療:患者應注意營養及健康狀態,盡量避免感染。因為此病會有進行性的肌肉無力,因此需要搭配復健以盡量減緩肌肉無力的症狀,必要時須要使用呼吸器以改善呼吸肌無力的症狀。目前已有數個針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新藥正在進行人體臨床試驗,試驗成效等詳情請洽相關主治醫師。 詳細疾病介紹請參閱『罕見疾病一點通』 。

    遺傳模式為何? 如何遺傳? 一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父母雙方皆為帶因者,每一個子女得病之機率為四分之一。
    發生率是多少? 大約是一萬分之一。
    產前驗過SMA,新生兒篩檢還需要驗嗎? 新生兒篩檢的SMA篩檢對象為「產前未進行SMA篩檢」的寶寶。如果產前已驗過SMA的寶寶,或是父母一方已確認未帶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缺陷基因,則不需要重驗。
    血片如何篩檢SMA? 我們將利用寶寶接受新生兒先天代謝疾病篩檢所採檢的血片檢體,檢驗血片中SMN1基因套數。預計95%的患者可以因為此種檢驗而得知自己的罹病狀況,但有約5%的患者,因為SMN1基因套數正常(但因為基因突變導致功能不正常)而無法由此檢測法檢出。
    SMA疑陽性率是多少? 低於六千分之一。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需複檢嗎? 不需要。
    SMA的篩檢值是否會受「周數」或「體重」影響? 不會。
    輸血個案是否需重驗SMA? 要,建議7天後重驗。
    NPO重驗與早產兒重驗是否需將SMA列入? 不需要。
    新生兒篩檢的SMA篩檢費? 目前免費。
    SMA篩檢多久可以有報告? 7個工作天。
    SMA篩檢報告要如何查詢? 請回原篩檢院所看報告。
    SMA篩檢結果異常會接到電話通知嗎? 如果沒有電話通知,就代表是正常嗎? 需要作確認檢查者,新生兒篩檢中心會主動電話通知,一般正常者不會接到通知,但14個工作天後可回原採集院所看紙本報告。
    哪些醫院可以作SMA確認檢查?
    • 台大醫院---簡穎秀醫師門診
    • 高醫---鍾育志醫師門診
    SMA確診要做哪些檢查? 如果篩檢異常,需要進一步用其他方法檢查,才知道是否有病;如果有病,可否預知何時發病。所以要請寶寶再次抽血,用不同的方式(MLPA)檢驗確實有2份SMN1基因皆缺失的情況,並且要請醫師評估是否有肌肉無力的相關症狀。醫師會再依照寶寶的狀況做進一步解釋與處理。
    這部分的費用不需自費,請放心。
    確認檢查(MLPA)與篩檢方法有何不同? 篩檢只能看SMN1基因套數,而且使用的是一般新生兒篩檢的血片檢體,血量很少,比較擔心有干擾;MLPA可以同時看SMN1基因以及SMN2基因套數,因此還可以預測SMA 發病年紀與型別。
    健保是否會補助治療所需之花費? 患者應注意營養及健康狀態,盡量避免感染。因為此病會有進行性的肌肉無力,因此需要搭配復健以盡量減緩肌肉無力的症狀,必要時須要使用呼吸器以改善呼吸肌無力的症狀。目前健保都有給付。
    父母可以作基因檢測嗎? 如果寶寶確認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父母在經過遺傳諮詢後,可以考慮做SMN1基因檢測。這部分的費用不需自費,請放心。
    父母皆為帶因者,懷孕時該注意甚麼? 先經由專業醫師或專業遺傳諮詢師進行遺傳諮詢後,可以考慮在懷孕時進行產前診斷,提早了解寶寶的罹病狀態,產前診斷的做法可以是採檢胎兒絨毛(懷孕10週以上)或羊水(16週以上),分析胎兒SMN1基因是否發生缺失。
    確認陽性個案時,有何補助可申請? 如果寶寶確定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國民健康署與健保局都有提供相關醫療照護的費用。
    目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否有治療方法? 患者應注意營養及健康狀態,盡量避免感染。因為此病會有進行性的肌肉無力,因此需要搭配復健以盡量減緩肌肉無力的症狀,必要時須要使用呼吸器以改善呼吸肌無力的症狀。

    目前已有數個針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新藥正在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如果您的寶寶最後被確定是患者的話,照顧您寶寶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醫師會再跟您報告試驗成效等最新進度 。
    既然沒有治療方法,為什麼要篩檢?
    1. 如果真的是病患,篩檢可以幫助他們及早得到診斷,盡早注意感染,感染,復健等相關問題,得到好的照顧。
    2. 目前有許多新藥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先確定診斷可以有助於更快接受新藥的治療。
    3. 及早診斷可以幫助家人做好人生規劃,以免再遇到家庭中有第二個病患時沒有準備,或因為擔心再遇到而貿然停止再生育的計畫 。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否會影響到壽命? 如果是第一型(最嚴重)的患者,很少有病患能活過三歲。如果是其他型,肌肉無力的情況會較緩慢,但可能因為一次的肺炎而死亡。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會傳染嗎? 不會。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一定是兒童才有的疾病嗎? 不。不同型的SMA發病的年齡也不一樣。
    有沒有特別的飲食或維他命對於SMA有療效? 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