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PWS是一種遺傳性的綜合病徵,影響神經、行為及內分泌系統。最早是由Prader, Willi及Labhart於1956年發表的,他們描述一群肥胖的小孩、合併身材矮小、隱睪症或陰莖短小、發育遲緩及低張力等特殊表徵。接著1972年,由Hall和Smith正式命名為prader-willi syndrome (PWS)。直到1980年,Ledbetter等人發現與染色體15q11-13位置的缺失有關,主要源自於父親染色體的缺失,發生率為萬分之一。 PWS患者的臉部有特別的表徵包括杏眼(almond-shaped eyes)、前額窄(narrow bifrontal diameter)及較小且雙側嘴角下垂的嘴型。嬰兒期的患者可見明顯的張力低(屬於中樞性,軀幹較四肢來得嚴重)、深層肌腱反射(DTR)減少或沒有、餵食困難、哭聲微弱、特殊的臉部特徵及外生殖器發育不良(男嬰常見隱睪或陰囊發育不良,女嬰為大陰唇發育不良)。低張力及餵食困難的情況,一般在6 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接著兒童期的病理特徵則是因食慾大增造成兒童肥胖、身材矮小、外生殖器發育不良、手腳小、智障、行為異常及特殊的臉部表徵,常可合併高血壓、心臟血管病變及糖尿病等併發症。大部分患者智力(IQ)介於60-90,少數有嚴重智障或正常智力。其中有些PWS的兒童,可僅以低張力來表現。
致病機轉
研究指出SVAS產生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基因複製時鹼基(Base Pair)的突變,而此基因可產生一種「elastin」的彈力蛋白質,使得人體中的器官具有彈性及伸縮性(elasticity),例如動脈、肺及皮膚等。事實上許多研究皆指出WBS產生的原因乃因第七對染色體中的長臂有微缺損( micro-deletion )而導致elastin基因的突變。而且目前證實有95%的WBS源自於此基因的微缺損。是以缺乏了此彈性蛋白質,使得有許多變異性生理特徵在WBS身上出現。第七對染色體長臂的近端(7q11.23)含有十幾個基因(如下圖)。威廉氏症候群的病人即在這個區段的染色體發生缺損,導致一個或多個基因功能異常。其中彈力蛋白(Elastin)基因與先天性心臟病等的臨床症狀有關。一般而言基因缺損的範圍越大,臨床表現越嚴重。
診斷
大部份的PWS病例是偶發性(sporadic)的,盛行率大約為二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一之間。因來自父親或母親的染色體(或基因)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即所謂的「基因印痕」(genomic imprinting)。在正常情況下,父源(paternal origin)染色體15q11-13上的PWS特異基因是有活性的;母源(maternal origin)染色體15q11-13上的PWS特異基因是不具活性的。總之這段本來應該有活性的父源PWS特異基因出現異常,將會造成一系列複雜的PWS臨床表現。目前已知的致病機制有下列四種情況:
突變模式 | 百分比 |
---|---|
父源染色體15q11-13缺失(deletion) | 70% |
母源單親二體症(maternal uniparental disomy, UPD) | 25% |
印痕中心(imprinting center)缺陷 | 2%至5% |
平衡性轉位(balanced translocation | <1% |
再發率
PWS的再發率(recurrence rate)很低,但若為印痕中心突變的病例,其再發率約為1/1000。
實驗室診斷方式
- 高解析度染色體分析(High resolution chromosomal analysis):可偵測染色體區域15q11-13的缺失(deletion),大約可診斷70%的PWS。
- 螢光原位雜交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利用位於15q11-13的探針(probe)(例如:SNRNP基因),可以偵測出微細缺失(microdeletion)。
- 甲基化形態分析(Methylation test):藉由父源及母源染色體上與PWS有關的基因(例如:SNRPN gene),其核甘酸甲基化的不同,以PCR或Southern氏浸漬法來診斷。此種方法可診斷因為染色體基因缺失(deletion)或單親二體症(UPD)所造成的PWS,缺點是無法區分此二者。 SNRPN基因位於造成PWS的最小缺失區域上(minimal deletion interval)。臨床上,因為「印記現象」,正常人只有父源染色體15q11-13上的SNRPN基因會被表現出來。如果父源染色體上的這個基因有缺陷(defect),就可能會表現出PWS的各種臨床症狀。
治療及預後
嬰兒期,PWS病嬰常見呼吸及餵食問題,故此階段的治療著重於呼吸照護及營養支持(例如:胃管餵食)。兒童期及日後的治療,著重於飲食的節制與避免肥胖 、行為指導及控制因肥胖所引發的心臟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此類患者生長激素分 泌偏低,體重超重,血糖正常或偏高,治療方針朝控制血糖與體重為主。有效控制血糖方法為飲食控制、運動及藥物治療(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劑)。此外,由於少數因為印記中心異常所引起的PWS,其再發率(recurrence rate)為1/1000 ,故需給予其父母遺傳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