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骨骼疾患 (5)- 急性期後的治療原則
《2011/01/10 17:16 摘自中華日報 醫藥網》
詹鼎正
肌肉骨骼疾患,急性期最重要的是止痛及減少發炎,上一回談到了藥物及非藥物的方法來達到以上的目的。這一回要談的是急性期過後的治療原則。
亞急性及慢性期治療
經過急性期處理,通常 1-3天可以得到明顯改善,進入亞急性期,這時候運動及復健的重要性大增。使用熱敷、水療、超音波等物理治療,可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受傷組織復元,對局部的軟組織或關節炎都有幫助。物理治療師也可以利用特殊的手法 (有一點像推拿 )來改善症狀,而更重要的是,治療師可以指導如何正確地運動,來增進復元及減少進一步傷害。針對膝部退化性骨關節炎,慢性發炎可以局部施打玻尿酸來改善。而如果是全身性的肌肉骨骼病變,大部分需要類固醇及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目前風濕免疫的藥物日新月異,除了專科醫師,一般的基層醫師幾乎是完全跟不上腳步。尤其是有些針劑貴到 1針要幾千元,也有很嚴格的使用規定,所以這一類疾病,筆者都常會轉介給專家處理。
某些慢性的肌肉骨骼問題,可能需要手術處理。如病例中陳阿姨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需要人工關節置換。有時斷裂的肌腱需要手術接合,這時會需要骨科、神經外科等專家的幫忙。
運動的重要性
不管是那一類的肌肉骨骼問題,只要是過了最急性疼痛的時候,現行的治療指引都十分強調適度運動的重要。過去的建議是有關節炎的病人,尤其是風濕免疫性疾病患者,要多躺在床上休息,少活動,才不會讓病況惡化。近十年來多個研究告訴我們,適度的運動反而會減少症狀,減少發作,保持生活功能,也減少請假。但是何謂「適度」呢?筆者通常建議是,當病情急性發作,如關節紅腫熱痛時,不要太勉強活動。而病情平穩時,則要循序漸近。如果知道持續行走 30分鐘左右,就會有疼痛不舒服的症狀,那麼不妨先從 15-20分鐘做起,習慣而且沒有不舒服時,再加個 5分鐘,給自己幾個月的時間,還是可以慢慢加到 40-60分鐘左右。另一種作法是,如果一次無法達到 30分鐘,可以分開成 2次到 3次來完成。總之,大原則是不要一口氣超過身體能負荷的運動量,但是在許可範圍內,需要慢慢的增加一直到目標量為止。
大部分的肌肉骨骼問題,可以經過上述的治療原則得到改善或痊癒,但是肌肉骨骼問題的種類繁多,每一個特殊的疾病還是會有一些不太一樣的處置。從下一回起,要為各位讀者介紹一個一個不同的肌肉骨骼疾患。
(本文作者現任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內科部臨床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