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衛教專區

檢索結果:7 檢索詞:
  • 一分鐘內算出你糖尿病風險 : 臺灣本土研究大突破
    複製連結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今日發表預測糖尿病風險的研究成果,作者林昭維醫師及張以承醫師只要根據年齡、腰圍、糖尿病家族史,與高血壓用藥史,等四項簡單的指數,無需抽血,即可計算出目前罹患糖尿病的機會,準確率達75%,此項結果於2009年12月發表於國際權威"糖尿病照護 (Diabetes Care)"期刊。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黃瑞仁副院長表示,該院分別在2006與2008年,於斗六院區及虎尾院區舉辦免費代謝症候群篩檢活動,回饋雲林鄉親,兩次篩檢分別篩選了676與1,938人次,共篩檢出58(8.6%)與80(4.3%)位新診斷糖尿病患, 所有結果均寄發民眾,有異常者並以電話追蹤。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新陳代謝及內分泌科張以承醫師,更進一步分析篩檢結果,歸納出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分別為年齡、腰圍、糖尿病家族史,與高血壓用藥史,用此四項簡單的危險因子,無需抽血,即可計算出目前罹患糖尿病的機會,準確率達75%,此項結果於2009年12月發表於國際權威"糖尿病照護 (Diabetes Care)"期刊,此期刊為美國糖尿病學會官方期刊,在糖尿病臨床研究領域排名第一。

      張以承醫師強調,四項指標中年齡、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用藥史皆是已無法改變的事實,唯有腰圍是自身可以控制評量的,並且應該以男性腰圍不超過九十公分、女性不超過八十公分的警戒標準,做為預測罹患心血管、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的重要依據。黃瑞仁副院長更提供了自己控制體重的方法,將每條皮帶上打上腰圍90公分的洞,這樣可以隨時提醒自己吃少一點!

      這項研究成果由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內科林昭維主任及張以承醫師為共同第一作者,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內科莊立民教授及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黃瑞仁副院長共同指導下完成。

      黃瑞仁副院長表示,兩次篩檢活動皆結合了地方上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還有約4百多位同仁共同完成這項雲林在地的社區篩檢活動,結果可以發表於國際期刊,並對糖尿病的防治有所貢獻,相信是本院和雲林鄉親的榮耀!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張以承醫師

  • 台灣研究首發現:抗氧化劑助減重
    複製連結

    資料來源/東森新聞

      減肥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件苦差事,不過在未來可能會有更好的方法可以順利減重。台大醫院與中研院聯合研究團隊發現,人體內某種和抗氧化有關的基因在活化不足時會導致肥胖,不過只要一天攝取富含天然抗氧化劑的「3蔬2果」、每天做30分鐘有氧運動就能避免發胖。

      由中研院院士李文華、台大教授莊立民、臺大醫院新竹分院醫生張以承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體內的「NPGPx基因」與肥胖有相當大的關聯性,當此基因不夠活化時,氧化壓力就會提高,脂肪細胞分化開始活躍,致使人體發胖,是全球首次關於人體基因不活化致使肥胖的重大研究成果。

      在進行動物實驗時,研究人員也觀察到「NPGPx基因」被抑制的老鼠,吃了高油食物後會變胖,但如果服用了含抗氧化功能的化痰藥就不會增加體重。營養師劉怡里表示,要避免肥胖的話,民眾一天至少要攝取「3蔬2果」,多吃富含天然抗氧化劑的蔬果,像是菠菜、胡蘿蔔、番茄等,或是每天做30分鐘的有氧運動,例如騎腳踏車、游泳、慢跑,不但能減肥更可以抗老。

    中研院與台大聯合團隊發現人體基因在活化不足時會導致肥胖。

    東森新聞圖

    資料來源:張以承醫師

  • 打破迷思!! 肥胖基因,多數跟食慾有關
    複製連結

    【轉載自臺灣內科醫學會】

      有的人會說自己是天生易胖體質,就連喝水也會胖!這個說法可能並不誇張,因為天生貪吃,確有其事。最近國內的一項由臺大醫院莊立民, 張以承醫師團隊的研究發現,有將近40種基因和食欲有關。而且有2成的國人帶有這些基因,比較容易出現想吃的衝動,日後肥胖的機率會增加3倍。不過,醫師也建議,如果能注意飲食和多多運動,男性腰圍維持90公分以下、女性80公分以下,就能打破遺傳的宿命。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內分泌科醫師張以承,在台灣聯合醫學會學術演講會發表的研究報告,分析了3千多位國人血液中的肥胖基因,推論2成國人有肥胖基因。帶有這些基因的人,會特別地愛吃。其中以FTO基因的影響最大,日後肥胖機率,比一般人多出6成。

      張以承說,「有人天生就是胖子。」如果帶有父親1個肥胖基因,孩子的身體質量指數會增加0.4%;父母同時有肥胖基因的人,BMI會增加0.8%。台北馬偕家醫科醫師黃麗卿也發表了「台灣代謝症候的預測發展」調查,推估2千多名18歲到45歲的健康人士,多年後發生代謝症候群的情況。結果發現,健康男性如果有高血壓,或是女性好的膽固醇太少等代謝症候群症狀,15年後,男女各有1成會罹患代謝症候群。病因與男性抽菸、工作壓力、生活習慣不好,以及女性普遍不愛運動有關。

      張以承強調,腰圍多1吋,將少活3年,三高疾病比較不嚴重的人,可以透過減少腰圍,讓疾病逆轉。他建議,平常減少熱量攝取、多多運動,都有助於減少腰圍。黃麗卿則說,「體重減輕,不等於腰圍變小」,要多做一些中等強度、活動軀幹的運動。例如擦地板、提早一站下車步行、快走等等,微喘的運動,一周累積150分鐘的運動量,就可以降低代謝症候群發生。

      而肥胖的人膽固醇往往偏高,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美國「小兒科」期刊網路版日前公布醫生專家委員會的建議,所有9歲到11歲的兒童,都應該檢查膽固醇指數,以便日後採取防治心臟病的措施。直到現在,主要的醫學單位都認為,家族有早期心臟病史或高膽固醇的兒童,以及身體肥胖、或是患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的兒童,才需要檢查膽固醇。但是這項研究顯示,許多高膽固醇的兒童因此成為「漏網之魚」。

      美國「全國心肺血協會」任命的專家委員會因此建議新的指導原則,認為9歲到11歲的兒童,都應該接受膽固醇檢查,並且在17歲到21歲再做一次檢查。張以承表示這項建議已經獲得美國小兒科學會的認同。委員會也建議,兒童如果超重或是第二類糖尿病的高危險群,9歲開始,就應該每2年進行一次糖尿病檢查。

    資料來源:張以承醫師

  • 帶有肥胖基因,肥胖機會多2.6倍 !
    複製連結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還在靠節食減肥嗎?如果是遺傳性肥胖,恐怕還得配合多運動才有效。過去國內研究莊立民, 張以承醫師研究團對指出,體內帶有「肥胖基因之王」FTO基因的華人,最高有2.6倍的肥胖風險,英國最新研究則發現,多多運動可顯著降低帶因者的肥胖風險。

      根據最新一期PLoS Medicine期刊所發表的英國研究指出,保持好動、愛運動的動態生活型態,對於與FTO基因有關的遺傳性肥胖,格外具有預防效果。

      英國研究團隊針對21萬8000多人的研究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後發現,帶FTO基因者的肥胖風險比一般人高23%,但該基因對運動族群的影響則可降低27%。

      不少肥胖者常以自己天生就胖為藉口,放棄減重,但該項研究推翻了這樣的說法。這項研究結果,證實了運動對於控制肥胖確實是有效的方法,特別是基因所造成的遺傳性肥胖。

      根據統計,歐洲人帶有FTO基因比例約45%,台灣人僅約12%,但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莊立民、張以承等人曾研究發現,若子女身上有來自父母的兩段FTO基因,肥胖風險會增至2.6倍,肥胖基因對華人的影響比歐美人更明顯。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醫師張以承指出,肥胖的遺傳度非常高,若雙親都肥胖,子女跟著胖的機率高達40%到80%,但已知基因只能解釋5%的肥胖遺傳,其餘仍未知。人類發現的肥胖基因約20到30個,清一色是增進食慾的「好吃基因」,又以FTO基因影響最大,堪稱「肥胖基因之王」。

      雖然歐美研究指出,運動有助預防遺傳性的肥胖,但張以承指出,過去以為遺傳性的肥胖是代謝較慢導致,後來才發現問題仍出在食慾旺盛、吃太多,因此節食仍是減重關鍵。相對而言,運動有助促進健康,亦有助預防糖尿病,但只靠運動的減重效率仍不夠,必須同時搭配節食才能奏效。

    資料來源:張以承醫師

  • 胖基因多為貪吃基因,發福風險高2.6倍
    複製連結

    轉載【邱俊吉╱台北報導】

      歐美等國發現造成肥胖的肥胖相關基因,國內醫學界也發現,國人若雙親該基因都有一特殊變異遺傳到同一人身上,則該子女發生肥胖的風險,將是無此變異者的二點六倍。醫師表示,肥胖與基因、生活環境都有關係,即使基因傾向讓人胖,靠飲食控制與運動仍可避免肥胖發生。

     

    早篩檢能預防肥胖

      這項由台大醫院進行、內科部醫師莊立民、張以承等人參與的研究,張以承說明,肥胖基因又稱為FTO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gene),該院此次分析它在華人族群中所扮演角色,成果已登於國際期刊《糖尿病》八月號。

      張以承說,研究共收集超過三千六百多名肥胖、糖尿病患與一般人基因做比較,結果顯示,FTO基因變異與糖尿病的發生無關,與肥胖則有顯著關聯。張以承指出,人的染色體有父、母兩來源,若體內遺傳到來自雙親兩段FTO基因變異,肥胖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二點六倍;遺傳到一段變異,肥胖風險會高約一點三倍。

      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劉燦宏則說,FTO基因變異不能決定是否肥胖,但有此變異者較易發福,未來若能將此基因篩檢普及化,「讓有這基因變異者提早警覺,將更能預防肥胖發生。」

     

    肥胖基因小檔案

    • 全名:肥胖相關基因,英文簡稱FTO基因  (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gene)
    • 作用:控制食欲
    • 特性:所有人皆具此基因,但基因內若有一特殊變異,食欲會較難控制,易導致肥胖,減重效果也可能較差
    • 種族差異:研究發現,歐洲人出現該基因變異者約45%,台灣人僅約12%。醫師認為,這可能是西方肥胖患者比東方多的原因之一
    • 注意事項:
    1. 肥胖是基因與環境共同造成,有此基因變異僅表示肥胖風險較高但不一定變胖
    2. 與肥胖相關的基因可能不只這一個,因此目前在臨床仍未提供此基因篩檢

    資料來源:張以承醫師

  • 最新發現: 臺灣兩成人口有肥胖基因,多為貪吃基因
    複製連結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肥胖會遺傳嗎?一項調查發現,如果父親帶有肥胖基因,孩子的身體質量會增加(BMI)百分之零點四;若父母同時有肥胖基因,BMI會增加百分之零點八。不過,醫師則是提醒,少吃多運動,男性腰圍維持90公分以下、女性80公分以下,則能避免肥胖遺傳的宿命。​

      肥胖會遺傳?內分泌科醫師張以承表示,近40種基因與食慾有關,將會影響日後體重。

      針對肥胖與代謝症候群問題,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內分泌科醫師張以承13日在台灣聯合醫學會學術演講會發表研究報告,他指出,代謝症候群有很強的遺傳問題,在過去5年內,蒐集3千多位肥胖者血液基因,發現近40種基因與食慾有關,而國內有兩成的人有肥胖基因,較容易出現想吃的衝動,導致日後肥胖機率會增加3倍。與傳統觀念認為肥胖與新陳代謝率有關不同。

      肥胖遺傳基因中,其中又以FTO基因影響最大。張以承醫師指出,「有人天生就是胖子。」但是忌口與多運動,減少好吃的慾望則是相當重要。尤其腰圍多一吋,將少活3年,三高疾病較不嚴重的人,可透過減少腰圍,讓疾病逆轉。張以承建議,平常減少熱量攝取、多運動,都有助減少腰圍囤積脂肪。

    資料來源:張以承醫師

  • 全球糖尿病 百年翻幾十倍
    複製連結

    【張以承/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代謝內分泌科醫師】

      《美國醫學會雜誌》2003年研究顯示,2000年美國的新生兒,終其一生得到糖尿病的可能性,男性為33%,女性為39%,糖尿病的發生率近百年來在全球翻了好幾十倍,究竟是何原因?

      張以承醫師表示,我們也許可從全世界糖尿病盛行率最高的太平洋島國—諾魯的歷史中得到一些啟示。諾魯原本是赤道附近的小島,島民從附近島嶼移民而來,以漁業和和傳統農業為生,19世紀末因激烈內戰自相殘殺或餓死,人口急速下降。後來歐洲人在該島發現豐富的磷礦,之後大量開採。

      1968年,採礦公司給該島的權利金每人高達22,000美元,使得收入大幅提升。沒想到這卻為島民帶來浩劫,因為有錢之後,島民放棄了農漁業,食物由西方進口,需要勞動的工作由其他窮島人民代替。原本該島人民幾乎沒人得糖尿病,此後糖尿病暴增,到1990年,全島近半數人口罹患糖尿病,常在中年就因併發症過世。

     

    真正讓糖尿病在全球暴增的原因是「生活型態的改變」

      張以承醫師表示,我們的祖先幾萬年來都是大量勞動,有一餐沒一餐,像我們這樣每餐都吃得飽,不必做粗活,出門有車代步,其實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我們這樣過日子,是「特例」,也是地球百萬年來沒出現過的「奇觀」。

      話說回來,糖尿病可以預防嗎? 張以承醫 師表示,答案是可以,而且方法簡單又有效。2001年和2002年兩個大規模的研究都得到同樣的結果:高危險群者(肥胖或空腹血糖偏高者)如可遵守飲食及運動上的指示,適當地減重和運動,可以避免五成八的糖尿病機會。

      這個數字在公衛或個人觀點都相當驚人,而且研究中的參加者平均體重只降了四公斤(約5%),每周運動四小時左右,這都是一般人可以辦到的。要預防糖尿病,我們該做的只是讓飲食型態和體能活動回到祖先幾萬年來的水準,因為我們的身體不適合現代的生活型態,也還不會應付這麼多的熱量和脂肪堆積。

      雖然很胖了,還忍不住想吃?不必怪自己;我們的祖先每天挨餓,看見食物莫不口水直流,所以我們骨子裡遺傳到的大多是好吃的本能,面對食物沒有太多自制能力。要對抗百萬年演化的力量,只有靠意志力和知識,也許我們無法完全遵守健康飲食和運動的規則,但只要有注意、肯實行,就一定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