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大神經部記憶門診

<<回上一頁

  高齡化的社會意味著老年人在整個人口結構中所佔比例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相對增加,因此也反映在患有心智功能問題的失智症病人的數量上,雖然全民健康保險提供了醫療資源的可近性,視聽媒體經常報導失智老人的消息,也有許多的機構因應而生,問題在於病人是否有真正享用到現有資源?這些資源是否合於病人和家屬的需求?抑或家屬是否懂得運用這些資源?

  因此失智症病人在就診時需要全方位的診療與照顧,一般門診無法確實解決或舒緩病人及照護者的問題。神經部於88年10月開始,每月第二、三、四週星期五下午,開辦記憶門診。此一特別門診每次聯合一位神經科醫師、一位老年科訓練的護理師、一位臨床心理師及一名協調員,針對病人和家屬作不同層面的診療、諮商及社會資源的提供。茲以此三項功能加以介紹說明。

 

(一)診療

  一般門診的醫師,若在接觸病人的過程中發現疑有失智徵狀的病人,可轉介至記憶門診。因此記憶門診的醫師在面對一位疑似失智的病人,必須判斷病人是否有失智的症候群?除了標準的神經科病史詢問外,病人的發病經過,主要或起始症狀,重要的內科、外傷、精神及用藥病史,都必須向家屬詢問清楚。亦必須敏銳謹慎地詢問到一些較私人或深入的問題,以便更能判定病人和照護者之間的狀況,適時請護理師給予專業諮商;或請臨床心理師給予認知功能的結構性測試與判讀,記憶門診裡臨床心理師常使用兩種量表來評估病人心智功能(1)MMSE(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2)CASI(Cognitive Ability Screening Instrument)。若有需要,亦可另外安排時間作更完整的神經心智功能評估,需二至三小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如此詳盡的診斷,往往發現少數記憶不好的病人,實際是得了憂鬱症或有憂鬱症狀產生,並非是失智症,因此醫師會建議病人去找精神科醫師。

 

(二)諮商

  受過老年科訓練的護理師,幫助家屬重新認識失智症病人的發病原因有兩種,一是異常老年期腦部退化,即常聽到的阿茲海默氏症;另一是因腦部曾經中風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也幫助家屬了解其可能會出現的症狀,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1)認知方面,如:近程記憶障礙;不認識親朋好友;無法處理日常事務等。

(2)精神方面,如:幻覺,妄想等。

(3)行為問題:如:攻擊性行為;躁動不安等。

  使能更多同理病人的情緒及行為,同時也給予照顧者最大的支持與關懷,讓照顧者了解我們確實能體會在照顧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挫折、憤怒、孤獨、疲倦或沮喪,並協助照護者有關照護的知識、技巧及經驗。如:不要與病人爭辯他們所看到的事物的真假;鼓勵照顧者參加支持團體等。

 

(三)提供社會資源

  對於確定診斷為失智症的病人,主動告知其如何申請社會福利資源,例如:重大傷病卡;身心障礙手冊;中低收入戶生活津貼;走失手鍊等。同時也提供相關民間團體與政府機構的照顧服務,例如:日間照顧中心;護理之家;暫托服務等資訊。

  記憶門診似乎已成為失智症病人就診的單一窗口,像這樣服務失智症病人和家屬的團隊,在國內並不多見。在教學方面,記憶門診提供了相關學問的訓練及學習機會,如精神醫學、老年醫學、老年護理學,已有本部或其他科部資深住院醫師、專業人員及學生,甚至院外醫師治本門診部觀摩學習的機會。未來各大醫療院所的陸續投入,完善的老人醫療品質更成就了其生命的尊嚴!

 

目前記憶門診小組成員

  包括臺大醫院神經部葉炳強、邱銘章、陳達夫等醫師,台灣大學心理學系花茂棽教授及碩士班研究生,陽明大學護理學系兼任講師湯麗玉,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