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預防失智症

<<回上一頁

1、失智症是什麼?

  「70年代末流行一個笑話:老人最常失去哪幾樣東西?視力、聽力,還有…還有…該死,第三樣是什麼?我忘了…..」看不見是眼睛的毛病,聽不見是耳朵的毛病,忘記事情是腦子的毛病?這句話只說對了一部份。當我們的記憶力發生問題,偶爾忘了別人的名字、找不到鑰匙,但事後又會想起來,可以找得到鑰匙,那是「正常的」記憶困擾,我喜歡稱它為「健康的忘記」。

  但當你忘記對方的名字,經他人提醒你對方是誰,而你卻依舊不認識;找不到東西,後來找到後卻不記得那樣物品的用途及來源時,這才是我們應該擔心的時候,因為那些現象已經超過正常的範圍,記憶力的減退已經嚴重到無法被提醒;記憶力的下降同時伴隨著辨識能力及運用物品的能力,也就是說有嚴重的智慧能力退步、「腦筋不好」、「老糊塗」、「老番癲」、「老年痴呆」或更正確的稱為「老年失智症」。人類原來擁有的心智功能,因為疾病而「失去」。因此「失智症」是指腦部的疾病,以記憶力功能減退為主要表徵,伴隨著大腦其他的認知功能(如判斷、推理能力、定向感、注意力、言語、執行力、、、等)異常。

 

2、如何預防正常的記憶減退?

  我們如何讓大腦變年輕,保持腦部青春?簡單而言,下列五個重要原則值得記牢:

(A)減輕壓力,以減少對記憶的干擾(表一)

(B)培養心智有氧運動(表二)

(C)食用有益大腦健康的飲食(表三)

(D) 體能運動能促進心、腦健康(表四)

(E)謹慎的藥物管理(表五)

 

3、如何增進記憶?

  「多動腦,不會老」,幫助及加強記憶的方法有很多,但下面的建議絕對行得通:

(A) 專注、放輕鬆

(B)大聲複述或寫下來

(C) 使用記事本、掌上電腦、便利貼等工具

(D)把東西放在固定、顯眼的地方

(E)製作雜物名單

(F)使用每天的工作計畫列表、事前預習

(G)使用每週或每月的行事曆

(H) 請別人提醒或培養記憶夥伴

(I)運用記憶方法

(J)記憶訓練

 

4、如何減低得到失智症的風險?

  許多研究已經提供我們很好的線索,那些原因及危險因子會讓我們增加得到失智症的機會,如果認真的預防,會大大的減低得病的風險:

(A)預防及控制心血管疾病:心臟病、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

(B)預防頭部外傷

(C)戒煙

(D)活到老、學到老

(E)藥物或荷爾蒙的補充未有定論

 

5、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近年的研究已清楚的發現,由正常老化到失智症開始出現徵兆之間,會存著一過渡時期或狀態,被稱之為「輕度知能障礙」,長期追蹤發現每年約有15-40%會變為失智症狀態,於是這個前驅時期是否可作為失智症預防的另一個著力點,隨著早期或輕度失智症的藥物治療於近年的發展及使用,我們更努力的去尋找個案是處於「正常老化健忘」與「早期失智症」之間的「輕度知能障礙」個案,而開始藥物治療或加強預防的策略(前述第2、3題的方法)

表一:如何減輕壓力,幫助記憶
方法
1.規律運動
2.未雨綢繆避免壓力
3.學習放鬆並定時為之
4.睡眠要充分
5.調整生活步調
6.工作和休閒要均衡
7.設定合理期望
8.和別人談感受
9.要大笑
10.若有焦慮和憂鬱現象要求醫

 

表二:培養心智有氧運動
類型
1.閱讀
2.繪畫
3.木工
4.針織
5.園藝
6.下棋
7.玩拼圖遊戲
8.玩填字遊戲
9.玩撲克牌
10.打麻將
11.打電動
12.上社區大學

 

表三:有益大腦健康的飲食習慣
飲食
1.每天至少飲用六杯水
2. 事前規劃飲食,努力維持少量進食,兩餐間就吃健康點心
3.不要吃宵夜
4.避免壓力進食
5.每天至少吃五份水果和蔬菜
6.避開加工食品和升高血糖的碳水化合物
7.要吃富含好脂肪的食物,每週至少吃魚兩次
8.忌食動物性脂肪
9.避免過度攝取咖啡
10.服用維生素C(500-1000㎎/每天)、維生素E(每天400-800單位)

 

表四:促進心、腦健康的運動建議
建議
1.一定要適度納入暖身和暖和運動階段
2. 穿著適當運動鞋和服裝,以避免傷害
3.按部就班逐漸延長運動時間和能量消耗
4. 把體能活動擠進日常行程裡:走樓梯步不要搭電梯,短暫休息時快步走
5.每週至少有兩次至少30分鐘的運動習慣,每次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會使心跳加速或全身出汗的程度
6.選擇較早或黃昏陽光不猛烈時運動,以達到適當陽光照射的優點
7.選擇喜愛的運動和活動,這樣比較容易堅持下去

 

表五:謹慎的藥物管理
建議
1.要知道自己所用的藥物主要作用及重要副作用
2. 保留相關包裝或藥袋,以了解自己所吃的藥為何
3.作用在中樞神經的藥物,以少量使用為宜,如安眠藥不使用便停下來
4. 避免使用非必要藥物。使用任何可能影響記憶力的藥物之前,都要先詢問醫師
5.妥善使用抗焦慮或抗憂鬱藥物來改善可能有的壓力或情緒問題,通常可以改善記憶表現

(作者:葉炳強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