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醫師,我會得痴呆症嗎

<<回上一頁

  「醫師,最近記性變差,常常別人交代的事過一會兒就忘記了,有時候甚至連姓名都記不起來, 我會不會得了老年癡呆症了?」這是許多患者一踏入診間,就急著想要解決的疑惑。 在台灣地區逐漸轉型為高齡化社會的過程,癡呆症患者的數目無可避免地會越來越多, 也更受到大家的重視。

  根據研究,成年人於三十五歲之後,便常會有健忘的現象,不過對事物的判斷力還是相當清楚, 對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動的參與並無妨礙,這是屬於正常的老化。真正的癡呆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完全 清醒的狀態下喪失智慧能力,如:記憶力、判斷力、推理能力等。在台灣地區所做的調查發現, 每一百名65歲或以上的老人中,約有2人有癡呆的症狀,整個台灣地區粗略估計,至少有三萬名老人 有不同程度的心智能功能障礙。

  罹患「癡呆症」的原因可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 退化性癡呆,以「阿茲海默症」佔大部份。 第二大類主要是:腦部組織受到大量破壞導致的後遺症,最常見的就是腦中風等腦血管疾病。 第三大類則是:可以治療的,如:藥物中毒、代謝性腦症、水腦症、硬腦膜下血腫等。在台灣地區, 腦血管疾病造成的「血管性癡呆」及「阿茲海默症」約各佔三分之一,可以治療的癡呆症佔十分之一。

  至於什麼樣的人容易得癡呆症呢?就退化性「阿茲海默症」而言,遺傳因素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而其他如:較低的教育程度、晚年生活缺乏活動、減少與外界的接觸、頭部外傷…等,都可能有關聯。 「血管性癡呆」則和腦中風的發生相關,常見的原因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症、抽煙等, 因為這些因素會促進腦血管硬化,增加罹患腦中風及血管性癡呆的機會。

  要完全預防癡呆症雖然不易,但有一些原則可供參考:第一、在退休之後維持與外界的接觸, 積極參加活動,例如:參加社區的長青俱樂部、加入慈善團體的義工、參與教會工作, 都可能可以幫助減緩腦部認知功能的退化。第二、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少吃動物性脂肪及膽固醇含量高的 食物,採清淡的烹調方式,避免含糖份及熱量高的食品。第三、固定的運動、戒煙、避免過量飲酒。 至於一些健康食品,如:卵磷脂、維生素E,是否可預防癡呆並沒有充份的證據。

  至於,得了癡呆症是否一定無藥可救呢?前面曾提過:約有十分之一的癡呆症是可以治療的, 因此家中若有老人出現了明顯的智力退化、記憶力不佳、行為異常時,務必要讓神經內科醫師詳細診察, 不可以輕率地當作是老人家正常的退化,而失去治療的機會。除此之外,對早期的「阿茲海默症」, 目前美國已核准上市一種新藥,可以改善患者的記憶力及日常生活的功能。因此,即使已經惡化到無法 治療的地步,還是可以用藥物與行為治療等方式,來減輕患者精神方面的症狀及行為的問題, 除了能讓家屬方便照顧癡呆症患者,並且可降低老人走失的機率。


相關網站 
Alzheimer's Association 

(作者: 宋昇峰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