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杜顯氏及貝克氏肌肉失養症

<<回上一頁

柯滄銘醫師

杜顯氏肌肉失養症是一種X染色體性聯遺傳的疾病,臨床上的表現主要為漸進性的肌肉無力,通常症狀在五歲前發生,在十五歲前會喪失行走的能力。

 

歷史:

  法國醫師杜顯在1868年描述了13位患者。其實之前也描述此病。高爾則在1879年描述了這種患者從躺著爬起來時需用手按著膝蓋起身的動作。此一現象從來被稱為高爾氏癥象。(Gower’s sign)。高爾也提到此病好發於男孩。而母系的男性親戚也會有類似的情況。直到1950年代,對於肌肉失養症的臨床及遺傳特徵才有一較明確的分類。貝克等人則在1955年描述了較輕微的性聯遺傳肌肉失養症,後來將這群臨床上較輕徵的病人稱為貝克氏肌肉失養症。 

 

盛行率:

  估計大約3500名男嬰中就有一名患者。各種族均會發生,三分之二的患者突變遺傳自母親,三分之一為自己突變。由於患者壽命較短,盛行率為一萬八千個男性中有一位。

 

臨床特徵:

  大部份患者出生時是正常的,開始坐或站也不會較慢。大部份的病人開始會走路的時間會延遲,一般而言在十五個月後。少數患者在出生時張力較低。父母會注意到患者2-3歲開始會出現走路、跑步、跳躍的能力較差,患者常會跕著走路,小腿比較粗大。通常患者在五歲前發病,較晚發病的可能是較輕的貝克型。雖然臨床症狀不是出生時就會出現,但血液中的肌肉酵素(CK),在出生時就會升高。逐漸地,患者走路時會出現左右搖擺式的步態,脊柱會往前彎,從躺或蹲站起來時出現高爾氏徵象,即患者臉朝地上,張開雙腳,臀部上揚,手撐雙膝再站起來。患者跑跳的能力比起同年齡的小孩來說會比較差。小腿肌肉摸起來硬梆梆的,而且會比較肥大。肌肉的增大另可在大腿或三角肌出現。肌肉的增大一開始是肌肉細胞真的變大,但隨著時間進展,肌肉逐漸被纖維組織及脂肪組織所取代,稱為假性肥大。上肢無力通常在7-8歲時出現。8歲多開始爬樓梯有困難,10歲左右走路出現困難,通常在12歲左右須用輪椅。其它的臨床表現包括:1.脊柱側彎。2.肌腱攣縮(初期包括iliotibial band,股關節、腿後跟等)腳後跟攣縮導致患者用腳尖著地走路。漸漸地手肘及膝關節也會。3.心肌病變;心衰竭及心律不整通常在疾病的後期出現。少數患者在呼吸肌無力前出現較嚴重的心肌病變。4.胃腸症狀:平滑肌也會受影響,有時會出現急性胃擴張,患者產生突然嘔吐、肚子痛、漲的現象。另外腸胃道的蠕動會較差。5.中樞神經系統: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有智能不足。6.呼吸衰竭:通常在患者坐輪椅二年以後才出現清理喉咽及氣管分泌物機能變差的現象。當呼吸機能逐漸變差時,一大早出現頭痛表示已有二氧化碳滯留的現象,若是出現愛睏的現象時很可能表示已有呼吸衰竭。如果沒用呼吸輔助,患者通常於20至30歲間死亡。

 

實驗室檢查:

血清中的CK值非常高,通常到數仟或上萬。

 

基因學:

  患者是dystrophin基因突變所引起的。這個引起疾病的蛋白質含3685個氨基酸,後來被稱為dystrophin。此蛋白質位於肌肉細胞膜下方,它與其它許多的蛋白質形成dystrophin-glycoprotion complex,此架構對於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有很重要的角色。臨床上杜顯氏及貝克氏都是dystrophin 基因突變所造成的。

  DMD的dystrophin完全缺乏或有極少儘量,可能是蛋白質嚴重不完整或很快的被分解掉。BMD的突變導致dystrophin不完整,分子量較小而量減少,但不致於完全缺乏。一般而言,殘餘的dystrophin愈多,臨床症狀愈輕微。大約有60%的DMD及BMD為大片段的基因脫失或重覆,其它則是點突變或較小片段的突變,一般的基因檢查主要在檢查大片段脫失,所以若是點突變或小片段突變,較不易檢出。

  假如証實了dystrophin基因的突變,那麼診斷也就確定了。但對於非大片段的脫失因為大部分的實驗室不會去做,所以仍需用肌肉切片診斷。肌肉中dystrophin的分析可用Western blot或免疫組織化學的方式。

 

治療:

  1. 藥物:許多藥物均被嘗試過,但只有皮質類固醇(prednisones及 deflazacort),對於短期內增強肌力及減慢退化的效果較被確定。長期治療的效果不確定。皮質類固醇的作用可能不在於減少發炎,肌肉中蛋白質的分解會減少,但真正的機制仍不清楚。
  2. 肌原細胞移殖:療效不佳。
  3. 基因療法:尚在研究中,是否能廣泛應用仍有待觀察 
  4. 輔助療法:復健及其它症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