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神經傳導速度與肌電圖檢查

<<回上一頁

李靜娥醫師

  您有手腳麻痛或肌肉無力萎縮的情形嗎?當您因這類問題求診時,醫師可能會建議作神經傳導或肌電圖檢查。到底這些檢查的目的何在?而受檢者須注意那些事項呢?以 下就是關於這二項檢查的簡介。

  神經傳導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簡稱NCV〉及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簡稱EMG〉檢查在評估神經肌肉 病變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經由記錄神經或肌肉的電位變化,得以判斷病變的位置及 性質,進而決定治療方向。神經傳導速度檢查須以電流刺激神經,然後經由貼在皮膚上的電極片記錄。施以電流量約在5-10微安培(MA)(對運動神經)或3-5微安 培(對感覺神經)不等,因此這項檢查會如觸電般的疼痛感,但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肌電圖檢查則不須施以電流刺激,但其記錄電極卻得置於肌肉內,故記錄針會如同打針般的插入肉中,然後配合指示對欲檢查的肌肉持續輕度用力約數十秒。故肌電圖 檢查會較疼痛,也高度仰賴受檢者的配合。而約九成以上的人都能順利完成檢查。

  神經傳導速度與肌電圖的主要目的如下:

  1. 定位病變為神經本身、神經肌肉交界處或肌肉本身:如腕隧道症候群主要為正中神經於手腕附近受壓迫;神經根病變多半是神經在脊椎附近 受壓迫;壓迫的原因如俗稱的骨刺、或脊椎管狹窄與椎間盤突出:而多發性肌炎則為肌 肉本身的病變。
  2. 瞭解病變的性質:例如神經病變時,須瞭解受損的神經主為運動神經、感覺神經或二者皆有;另外須區別 主要是神經的去髓鞘問題或是軸索病變問題〈註:神經就好比電線,電線外圍的絕緣塑膠即為髓鞘,而銅絲部分相當於軸索;不論何者受損均可發生傳導困難〉。
  3. 評估病變的嚴重性及預後:這方面須配合臨床的症狀一起判讀,否則易有偏差。

  神經傳導速度主要在檢查周邊神經問題,如感覺或運動神經病變及神經叢病變等。肌 電圖則主要在檢查肌肉病變、神經肌肉交界處病變與運動神經元疾病等。須注意的是由於肌電圖須扎針故有流血傾向〈如血友病及血小板數目偏低〉或欲檢查的肌肉其表 面皮膚有嚴重感染難以控制者,最好先經原看診醫師評估過再施行此項檢查 受檢者於檢查當日最好穿寬鬆、可拉至上臂及膝蓋以上的衣褲以利檢查。開立檢查的醫師向病人解釋這些檢查可能會有些疼痛不適感,但很安全,以減少病人及家屬的焦 慮。除了重症肌無力病患欲施行重覆刺激試驗與單纖維肌電圖檢查前當日早上須停藥 外,一般不須停藥或禁食。若是肌電圖的受檢者為嬰孩,最好避開其睡眠時段,因肌電圖檢查時須觀察肌肉用力情形。

  相信對這二項檢查有了基本認識後,您在受檢前不再有輾轉難眠的焦慮,受檢時更能 配合指示以獲得足夠正確的資料,受檢後也不會留下難以抹滅的痛苦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