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憲立醫師
據臺大醫院腦中風登錄研究,約有一至二成之缺血性腦中風為內頸動脈狹窄引起。病人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發生一側無力、口歪眼斜、說話不清,或單側目盲。即使給予妥善藥物治療,有症狀之病人,高達百分之六至二十,而無症狀病人每年有百分之二到五的中風機會,。因此,曾發生腦部缺血症狀者,或同時合併其它血管病變之高危險群病患,均應安排頸部血管超音波檢查。若顯示有嚴重之狹窄,患者即應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所謂進一步的治療,原本指內頸動脈硬化斑切除術。歐美臨床研究證明,此一療法較內科藥物治療為優,可大幅減少中風七成。但此種手術本身仍有機會引發中風或死亡,且有可能引發心臟血管併發症,又因手術方式器材等之限制,在病灶位置太深、附近組織異常、或是對側內頸動脈亦有嚴重狹窄時,便不適合進行。
隨著心臟血管內科近年來在心導管技術及器材上的進步,經導管內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已有漸漸取代外科開刀的趨勢。歐美之大規模臨床經驗顯示,支架置放術與外科開刀比較,住院日數均較少,心臟血管併發症極低,減少中風之效果甚佳,治療所引起之併發症機率甚低。最近發表之隨機比較研究,更證明支架置放術優於硬化斑切除術。在同一次心導管進行中,可完成所有心血管病變(如冠狀動脈、腎動脈、周邊血管等)之檢查及治療,對病患來說不啻為一種有效、安全、較有效率的治療。因治療乃由血管內進行,因此並無如外科手術之諸般限制,較能造福病患。
本人於民國八十七年四月,首先於台大醫院完成國內首例內頸動脈支架,其後至今,共完成二百四十六處病灶,為國內及亞太地區病例數最多者。病患平均年齡七十三歲。住院中發生中風或死亡併發症之機率僅有百分之三,目前更因新型保護器材(可防止微小血栓脫落流入腦循環)之使用,可望進一步降低。病患出院後追蹤迄今,平均已超過兩年,僅有四例新中風發生,成效極為良好。
總而言之,內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中風之重要原因。若頸部血管超音波檢查發現有嚴重狹窄,便應考慮進行內頸動脈支架放置,以有效減少日後發生中風之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