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的源起與特色

<<回上一頁

鄭建興醫師

  腦中風是中老年重要的身心障礙與死亡原因,且隨著台灣高齡人口比例逐年提高,腦中風未來仍將是重要的疾病防治對象。過去,一方面是致力於腦中風診療與研究的醫師不多,一方面是腦中風的治療沒有特殊進展,因此相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診療進展快速,腦血管疾病稍顯滯慢,此情況不僅在台灣,歐美亦復如此。

  爾近,因腦中風診斷與治療的突破,腦中風的治療模式也在明顯改變,特別是急性腦中風的死亡率與併發症可明顯降低。值得注意的包括腦血管疾病診斷技術的進步(磁振攝影及血管超音波檢查)、急性腦中風新治療方式(如血栓溶解治療、顱骨移除降低顱內壓法)、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支架置放與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微創介入性神經血管放射手術治療、腦中風治療團隊的觀念、腦中風中心建立的觀念等。

  基本的腦中風中心(primary stroke center)是一個整合性、跨科部合作的概念並非單一硬體設備,她要協調不同專長的醫護同仁對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教學及研究融合一起,所以必須包括急性腦中風治療團隊(stroke team)、腦中風治療標準流程(standard protocol)、腦中風的急診診療、腦中風單位(stroke unit)或腦中風加護治療、神經外科診療、神經放射科診療、腦中風醫療品管、繼續教育等重要元素。腦中風的處理常需要不同專業領域的醫療人員一起照顧(multidisciplinary care),包括神經內科、腦血管專科、神經外科、神經放射線科、急診科、心臟內科、復健科、胸腔科等醫師與護理人員、復健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社工師、營養師等,依據本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提供病患照顧,彼此合作協調,建立腦中風治療團隊,使病患得到最佳的身心照顧。根據統合分析的研究結果,與一般病房照顧比較,腦中風單位成立可使得死亡率下降17%、獨立生活能力提高7%與住院日降低8%,腦中風單位主要是包括腦中風加護照顧單位(stroke intensive care unit),期能對於急性腦中風提供理想的腦部生理環境、早期的腦功能維持及治療介入、避免早期的合併症及腦中風再發、早期的身體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之復健醫療等。

  完整的腦中風中心(comprehensive stroke center)除了包括基本的腦中風中心的要件外,尚須包括住院中復健治療、優質的神經影像檢查、高水準的腦中風加護照顧、神經放射介入治療、與研究計畫進行。台大醫院在過去幾年已具備成立腦中風中心的條件,但一直缺乏整合推動,雖然台灣已有一些醫院成立腦中風加護病房,但還達不到腦中風中心的整合標準,因此李源德院長希望積極推動腦中風中心的成立,使台大醫院藉由腦中風中心的成立有助於神經科學的發展。

  90年9月於院長室會議討論決議本院設置規劃腦中風中心,在全院的醫務行政會議報告設置規劃腦中風中心的計畫,並召開腦中風中心設置規劃的第一次會議。之後由內科部(嚴崇仁醫師、吳茲皓醫師)、外科部的神經外科(林瑞明教授、杜永光教授、賴達明醫師)、影醫部(廖漢文醫師、王堯弘醫師)、急診部(黃建華醫師)、復健部(王顏和醫師)、護理部(詹玉津護理長)、神經部(葉炳強教授、鄭建興醫師、呂建榮醫師)與工務室等成立腦中風中心籌備小組,定期開會研擬腦中風加護病房的規劃、醫護人員的教育訓練、治療流程計畫、整合研究計畫,由神經部葉炳強教授為籌備小組主任、鄭建興醫師為執行秘書。90年10月份由工務室提供本院東址的4D平面圖,告知那些部分區域為日後的腦中風中心病房,90年11月份本院預算委員會議報告腦中風中心的儀器設備採購預算,將由本院90年度與91年度的統籌款支出,腦中風中心確定於4D一部分規劃為12床甲級加護病床,90年12月由葉炳強醫師、鄭建興醫師、呂建榮醫師與賴達明醫師 實際考察美國三大腦中風中心的實際運作情形(由本校校友,現為台北醫大校長的許重義教授協助規劃安排),91年3至5月腦中風中心相關醫護人員的訓練及相關科部推廣與取得共識。腦中風中心加護病房工程於91年6月底開始施工,10月初完成。91年10月儀器驗收、病房整備與醫護人員訓練緊鑼密鼓的進行。91年11月4日開始由2床試行運作,91年11月11日增為8床,試行運作順利。91年11月14日台大醫院的腦中風中心加護病房正式成立,感謝曾經協助腦中風加護病房成立的每一位成員,使整個進度得以順利進行沒有延遲。

  台大醫院的腦中風中心期許是一個整合而完全的腦中風中心(comprehensive stroke center),腦中風加護病房的成立只是腦中風中心的一個開始,未來有更多的責任需要腦中風團隊協同努力,更需要醫院同仁的支持,以提供腦中風病患更優質的照顧,並對於腦血管疾病有更深入的臨床與基礎的研究,提升神經科學的研究。期待台大醫院的腦中風中心不只是台灣的標竿,也能與歐美頂尖的腦中風中心並駕其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