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神經電子診斷科

手部圖像

臨床神經生理學與電子診斷學

  臨床神經生理學(clinical neurophysiology)是藉由評估病人中樞神經、周邊神經及肌肉等生理功能 , 提供參考資料協助醫師診斷神經系統疾病 。 傳統上神經生理檢查項目包括有腦電圖 、 誘發電位 、 神經傳導檢查 、 肌電圖 、 自主神經功能檢查 , 睡眠檢查及各種手術中功能監視等 。 電子診斷學(electrodiagnosis)則是指利用電子設備偵測記錄生物組織電氣活動引起的電位變化 , 並加以分析評估 , 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 。

 

腦電圖

一、目的:

  1. 診斷癲癇
  2. 評估腦部功能
  3. 偵測腦部疾病

 

二、腦電圖誘發電位檢查:

  一般而言,若刺激感覺器官或周邊感覺神經,應該會在大腦或脊髓引起一連串的電氣活動。這種電氣活動變化幅度相當小,大約只有0.1~10微伏而已,振幅起伏波動較明顯的大腦電氣活動(即腦波,振幅約20~90微伏)會掩蓋過振幅小的電氣活動,而無法辨識。近年來電子設備不斷精進,因此,為了測得小振幅的電氣活動,現在可利用一種加算平均器的原理,消除腦波活動等背景雜訊干擾,紀錄出各種刺激所得到的電位變化,此稱為誘發電位或誘發波。利用誘發電位的紀錄,可偵 測出感覺傳導路徑上的機能障礙。

  誘發電位檢查的方法是將電極片黏貼在病人受檢的部位,所以在檢查前盡可能要洗淨頭髮,保持受檢部位的清潔,並且不要配戴髮夾、手觸等金屬物品。

 

三、檢查種類

1.視覺誘發電位:

  檢查用閃光或交替式棋盤圖案作為視覺刺激來源在視覺區的枕骨附近,記錄其誘發出來的電氣活動。視神經及其傳導路徑有問題時會影響其波型及潛時,一些眼科疾病也會出現異常的視覺誘發電位。

 

2.聽覺誘發電位:

  以滴答聲刺激聽神經,在耳後處來對應頭頂,記錄出波型。通常在刺激後10毫秒內可錄得七個正相波,是來自聽神經及腦幹的神經構造,所以對聽神經瘤、多發性硬化症、腦幹部腫瘤及腦幹部中風等,皆具有極高的診斷參考價值。

 

3.體覺誘發電位:

  以電流刺激手臂的正中神經或腿的腓骨神經,可在其周邊神經路徑、脊髓及頭部等處,記錄到振幅很小的誘發電位,提供周邊神經、脊髓、腦幹、視丘及大腦處病愛重要的診斷參考資料。

 

4.運動誘發電位:

  近年來有些醫師採用電流或磁力,經由頭骨刺激大腦之運動皮質區,在對側手腳引起肌肉收縮,可記錄其肌肉動作電位,此稱為運動誘發電位。它對患有某些運動機能問題的病人有診斷上的價值。


張楊全教授與誘發電位檢查

  大約二十多年前神經系統誘發電位的測定,始成為日常臨床神經生理學上的重要檢查。當時張楊全醫師作完神經科總住院醫師對這項技術及其臨床應用極感興趣,於是自民國六十八年開始這項研究,起初沒有專用儀器,只得利用肌電圖儀未安排病人檢查的空檔,進行體覺性誘發電位檢查。也把即將報廢的腦波儀和閃光燈連接起來,以記錄視覺性誘發電位。直到民國七十二年申請購入第一部誘發電位專用儀器後,才正式服務病人。由於誘發電位檢查之振幅很小,通常只有0.3到5微伏而已,所以必須使用電腦化的加算平均器才能記出可信的電位。一般房間內又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干擾,因此,消除干擾就成為檢查時最重要的工作,剛開始數年往往為了消除干擾訊息,得和儀器修護人員反覆討論與資料查證,並自行設法準備小零件,以達到消除干擾的目的。而今看到所得到的檢查結果,絲毫不亞於書上或雜誌上所發表的圖形時,張教授心中的滿足與欣喜也就抵消了所花費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