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黃立民教授主持高端腸病毒71型疫苗多國多中心臨床研究,在臺灣、越南總計收納超過3,000名兩個月至未滿6歲之嬰幼兒,經過兩年追蹤,發現疫苗針對腸病毒71型疾病之有效性為 96.8 % (95 % 信賴區間 85.5-100)。疫苗可交叉保護不同腸病毒71型,包括基因亞型B5及C4。疫苗組與含鋁鹽佐劑的安慰劑組相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當,多數為輕度且為自限性 (self-limited)突破性成果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本院心臟團隊有全國最好的法洛氏四重症手術成功率,也照顧了全臺最多的術後患者。然而,這些患者常常在術後追蹤時發生嚴重肺動脈瓣逆流引致的心臟功能不全。過去面對這樣的問題,再次開心手術置換瓣膜是唯一的選擇。在2015年,團隊在王主科教授的領導下,引進免開刀的經心導管肺動脈瓣膜支架置換術。近年瓣膜技術不斷有突破性的發展,團隊也持續引進這些新一代瓣膜,與世界同步。由於團隊有世界一流的治療成功率,兒童心臟團隊在2021年8月被瓣膜原廠指定為臺灣唯一的種子指導團隊,負責指導臺灣與世界各國其他醫院進行此項治療。團隊更以自身出色的經驗與追蹤成果,向健保署申請心導管肺動脈瓣膜的健保給付。終於在2021年12月起,全臺的患者都可以受惠於這項重要的創新性介入治療。
總院偕同本院2022年10月27日為一位因呼吸衰竭且依賴葉克膜維生長達四個月的11歲女童,成功完成臺灣首例「活體肺葉移植手術」,兩位健康器官捐贈者分別為女童的父母親。術後女童的父親已順利返回職場工作,女童的母親也已恢復正常作息,專心陪伴女童的術後復健。此項創新醫療技術,不僅為臺灣的器官移植寫下新的里程碑,也為急待捐贈器官拯救性命的國人,開啟另一種治療的選擇。器官移植手術的器官捐贈來源可分為以下兩種方式:大愛器官捐贈(deceased donor,如腦死器官捐贈及心死後器官捐贈),與活體器官捐贈(living donor,如親屬間的活體器官捐贈)。在臺灣由於器官來源不足,多年來肝臟與腎臟這兩類型的器官移植手術,使用親屬捐贈的活體器官來進行的手術案例,早已多過使用大愛捐贈器官。臺灣的肺臟移植長期以來皆使用大愛捐贈器官來執行器官移植,臺大醫院在2005年7月獲得當時行政院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核可准予執行「人體之活體肺葉移植」新醫療技術,這次成功完成臺灣首例「活體肺葉移植手術」,病童及捐贈家屬都順利回復正常生活。團隊合作一直是總院及本院的職場文化,本次「活體肺葉移植手術」在外科部、麻醉部、小兒部、護理部以及復健部通力合作之下順利完成。本次移植手術的病童,開啟了她的生命之光,也期待這次罕見的案例能給有同樣需求的病友及家屬帶來一絲希望。
末期心衰竭病患臨床表現常以惡化的心臟功能並伴隨有致命性心室頻脈的出現,為病患裝置左心室輔助器(LVAD),輔助病患左心室之功能,改善其心臟衰竭惡化以及生活品質,但此類病患仍面臨心室頻脈的威脅,過去常以電燒的方式治療,若病灶部位於心外膜則須採經皮穿刺已達心包膜病灶部位,但左心室輔助器病患因開心手術術後恢復造成心包膜沾黏而難以進行心外膜電燒,經心臟外科陳益祥教授率領團隊與心臟內科醫師團隊共同制訂治療對策,給予病患裝置長效型心室輔助器(LVAD)支持其心臟功能,並於術中進行心外膜3D立體電生理定位系統燒灼術(EnSite Precision cardiac 3D mapping system),術後病患恢復良好,心室頻脈發作大幅減少,恢復病患正常生活品質。此舉為國內心臟科首開先例,在亞洲更是創新之舉,且發表於國際期刊,於國際間廣為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