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 2025
內容
獲獎人 獎項

高淑芬醫師照片
高淑芬醫師

研究卓越團隊組

自閉症研究團隊

自閉症(autism)是常見的神經發展疾患之一(盛行率1%)。因臨床與基因變異多樣性且長期障礙造成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因此研究致病機轉、早期偵測、診斷與尋找有效治療刻不容緩。高淑芬教授領導的自閉症研究團隊,始自2005年國家型基因體補助進行一系列自閉症基因研究,持續累積建立自閉症及典型發展對照組家庭的世代(>1000組自閉症家庭及>1000組典型發展家庭),積極進行臨床及基礎醫學研究,前瞻性手足設計結合多面向測量(臨床、行為、認知心理、結構及功能性腦造影、神經生理學、代謝體、腸微生物體、基因),以了解自閉症的致病機轉,尋找生物標記,已發表122篇自閉症SCI/SSCI原著論文,成果豐碩,為亞洲單一中心論文發表最多,具有高影響力的創新主題。並建立多面向資料庫,發展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多模態輔助診斷與預測平台,促進自閉症早期檢測、診斷與治療,邁向自閉症精準健康。自閉症研究團隊重要研究亮點:

  1. 診斷評估工具中文化與本土資料庫之信效度研究:包含ADI-R、ADOS、K-SADS-E (DSM-5)、SRS、SCQ、AQ、SNAP-IV、CAST、SDQ、SAICA等,AQ-13、SRS-4 & SRS-15、SNAP-7已獲得專利。
     
  2. 全國代表性樣本兒童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自閉症盛行率為1%。
     
  3. 認知內表現型(Endophenotype):自閉症患者的健康手足和自閉症患者一樣有較差的聚焦及持續注意力、口語持續注意力及工作記憶和視覺空間記憶表現,可做為自閉症認知內表現型。
     
  4. 磁振腦造影像(MRI):擴散頻譜磁振造影:自閉症在多條語言、社交相關的神經纖維束(如上縱束、額葉傾斜道、胼胝體)出現連結異常與左側化減弱,與社交溝通與自我情緒調節困難密切相關。建立世界第一個腦白質纖維束常模,發現自閉症、ADHD及其健康手足有相似與不同的白質神經束迴路,對應到不同面向的臨床及認知表徵。結構MRI:自閉症在鏡像神經元的灰白質結構發展異常,全腦結構共變性鬆散且腦體積與年齡間存在交互影響。自閉症的常同性與左緣上回及小腦的灰質變異相關。功能性fMRI:自閉症的語意處理迴路異常有年齡差異;右側顳頂葉交界與腹側枕顳葉異常增強連結與社交困難程度相關。
     
  5. 腦造影像內表現型:自閉症健康手足也有中扣帶迴(Mid-cingulate cortex)體積及多條額葉和丘腦相關神經纖維束連結性變異,與社交溝通相關。
     
  6. 認知影像基因學:自閉症WNT2、CNTNAP2及OXY(催產素受體)等基因變異與皮質厚度、白質體積及功能性連結異常密切相關。
     
  7. 神經電生理:其小神經纖維密度降低、熱誘發電位異常,與反應緩慢與知覺過敏等核心症狀有關。視覺與聽覺事件相關電位的腦電反應(如P3a, N100, P50, MMN等)與注意力、空間工作記憶、社交功能與知覺敏感度密切相關。其健康手足同樣也有MMN提前,可為自閉症內表現型。
     
  8. 精神病理、社會功能、神經認知、與腦影像長期追蹤:顯示追蹤時,仍有多面向社會適應、神經認知缺損與執行功能困難;胼胝體與多條連結額葉的白質神經束隨時間變化異常;額頂網絡、語意處理相關腦區(如cuneus-MTG, IFG-MTG)等有年齡特異性的連結異常,與其症狀強度呈負相關;七個腦區有加速皮質變薄與認知與症狀變化密切相關。
     
  9. 基因研究:基因變異及基因套數變異(CNV,例如16p.1, dup7q11.23, 22g11.2, 1q21.1g, 15q13.3等)僅能解釋不到5%的變異。已發表20多篇自閉症基因論文,發現多個候選基因(例如: SLC25A12、DLGAP2、FOXP1、WNT2等)與語言發展遲緩、自閉症表型及腦結構變異相關。
     
  10. 自閉症的KO小鼠模式:如Dlgap2、Arhgef10、Fbxo23等,並提出創新的雙重致病模式。揭示RBFOX3小鼠海馬迴路異常及RTL1/PEG11在焦慮與社交行為中的調控作用。調控GABA神經細胞中Vamp1和神經肽Y,影響癲癇機制,為自閉症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提供新見解。
     
  11. 人工智慧整合分析多面向資料科學,整合語音、量表、臨床、肢體動作、情緒行為量表、神經心理測驗與腦影像,對自閉症做精準分類,證實語音特徵如元音空間特性具有診斷潛力,並建立AI疾病預測平台。
     
  12. 腦-腸軸線研究:建立自閉症之人體微生物體/代謝體資料庫,探索腸道微生物體、血液代謝體、MRI、代謝MRS,與臨床、神經認知及生活型態相關性,進一步結合腸微生物相與機器學習探討其與自閉症關聯。
     
  13. 自閉症的治療:叢集型陣發刺激臨床試驗發現刺激後上顳葉、右下額葉、和小腦具正向效果。PEERS®社交技巧訓練,有效提升社交知識、技巧與動機,並減少社交焦慮。酪酸菌益生菌臨床試驗發現有療效。

TOP

吳振吉照片
吳振吉教授

研究傑出組

吳振吉教授多年來深耕聽損基因研究,已是此領域的國內翹楚。吳教授帶領其研究團隊,不僅建立了台灣最大規模的遺傳性聽損病人檢體庫,更積極與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展開國際合作。在遺傳性聽損的基因流行病學研究、次世代定序聽損基因檢測、聽損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以及利用基因轉殖鼠探索遺傳性聽損的致病機制及治療策略等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在基因流行病學研究方面,吳教授團隊在過去二十年間於臺大醫院進行了大規模的遺傳性聽損基因流行病學研究,收集了超過6,000個聽損家族、逾8,000名病例的檢體,並完成了國人聽損基因流行病學分析。近年來,更與蒙古研究團隊合作,成功協助其建立超過500個聽損家族的研究世代,此舉不僅擴充了吳教授團隊基因檢體庫的多樣性,也有助於未來的跨種族資料分析。

在次世代定序聽損基因檢測方面,吳教授團隊近十年來與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合作,建立了可同時檢測200個聽損基因的診斷平台。目前已完成超過1,500個聽損家族的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不僅發現了多個前所未見的罕見聽損基因變異,更成功將臨床上兒童感音性聽損的基因診斷率提升至70%。此平台已與國內生技公司建立產學合作,有助於國內基因生技產業在此領域的發展與升級。近期,團隊更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台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合作,運用全基因體定序、第三代長片段定序及人工智慧技術,進一步尋找遺傳性聽損的新致病基因。

吳教授的研究團隊積極將新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實用,直接嘉惠病患。例如,與臺大醫院婦產部合作,利用羊水穿刺及絨毛膜取樣等方法為孕婦進行產前基因診斷,甚至應用新生殖科技為聽損家族進行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此外,也與臺大兒童醫院合作,將新生兒聽損基因篩檢及巨細胞病毒篩檢納入現行新生兒聽力篩檢,以提升兒童聽損篩檢率。團隊亦運用聽損基因檢測結果來預測高成本且具侵襲性治療(如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預後,從而輔助臨床決策。

吳教授團隊在基因治療及CRISPR基因編輯治療領域亦有顯著進展。他們與臺大醫學院多位師長合作,成功培育出數株帶有亞洲人常見聽損基因變異點的基因轉殖鼠,並建立研究小鼠聽覺及前庭功能的技術平台,完成了相關聽覺生理及分子病理研究。近年獲得國家衛生研究院及臺大醫院Top-Down等計畫補助,並與國外基因治療核心實驗室建立合作,已開始在動物模式進行基因治療及CRISPR基因編輯治療 。截至2025年中,已實際應用於治療遺傳性聽損病人,完成6例OTOF基因治療。

吳教授不僅在醫學研究方面著述豐厚,其法學著作亦同樣傑出,其法學研究涵蓋了醫療事故損害賠償、醫療契約立法、人工智慧醫療傷害責任、醫療訴訟證據法、智慧醫療器材立法與監管、以及醫療器材產品責任等多個重要面向,可謂學術跨領域的典範。

除了繁忙的臨床工作與研究之外,吳振吉教授亦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並榮獲多項國內外獎項肯定。其中包括2024年SNQ國家品質獎,2023年國家新創獎精進獎、SNQ國家品質獎、國衛院研究功績卓著獎座,2022年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亞太永續行動獎(金獎)及臺北市醫師公會杏林獎等。

TOP

蘇東弘
蘇東弘 醫師

研究傑出組

蘇東弘醫師長期致力於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臨床與轉譯醫學研究,研究成果豐碩,曾經得到宋瑞樓教授優秀論文獎,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肝病防治優秀論文獎,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優秀論文獎,台大醫學院研究生優秀著作獎,臺大醫院傑出研究獎 (年輕優秀研究組),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臺大醫院傑出研究獎(研究卓越團隊組-肝炎研究團隊及肝癌多專科診療團隊),臺大醫院110、112年度內科部主治醫師優異獎及2025年康健雜誌年度好醫生的榮譽。至2025年7月已發表220篇SCI論文。蘇醫師近五年的研究領域為:

  1. 肝癌風險及治療預後的精準預測
    肝癌是台灣癌症發生率第4名及死亡率第2名,預測肝癌發生的高風險群及進行規則肝癌篩檢以發現早期肝癌,給予有效治療,可改善肝癌患者的預後。蘇醫師的研究發現B型肝炎合併肝硬化的患者給予長期抗病毒藥物可以降低肝癌發生、肝硬化併發症及死亡。針對肝癌篩檢進行一系列相關研究:探索預測肝癌發生的血清生物標記,發現慢性B型肝炎併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纖維化指標M2BPGi可預測肝癌發生和死亡。發現PIVKA-II這個新穎肝癌指標可以與AFP互補,預測長期使用抗病毒藥物患者的肝癌發生。為改善AFP篩檢肝癌敏感度不佳的限制,發現AFP序列上升,可以提早預測6個月後肝癌的發生。蘇醫師亦探索預測肝癌治療預後的相關因子,發現血清PIVKA-II及血清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可以預測肝癌治療的預後。在中期肝癌治療時,選擇手術治療相較於血管栓塞治療有更佳治療效果及探索預測因子。另外也撰寫肝癌治療的新典範轉移及台灣肝癌治療的現狀等綜論論文,提供肝癌精準診療的重要參考資料。
     
  2. 探索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對B型肝炎與肝癌的影響
    脂肪肝及代謝異常(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血脂異常)對於B型肝炎患者的長期影響仍不太清楚。蘇醫師團隊利用台大醫院豐富的醫療整合資料庫長期追蹤的病歷資料,發現未接受治療的慢性B肝患者若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其中脂肪肝存在對肝癌發生具有保護作用,但代謝異常的增加則會提升肝癌風險。接受根治性射頻電燒治療早期肝癌患者若合併脂肪肝則有較低死亡風險。團隊發現代謝異常脂肪肝與較高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清除率相關。於未接受治療且無肝硬化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合併代謝異常患者的肝硬化風險顯著較高,且其肝硬化併發症風險亦隨著代謝異常數目有加成效應。若慢性B型肝炎患者合併代謝異常越多,死亡風險越高。研究也發現,新發生糖尿病、高血壓,或體重由正常變為過重,也同樣增加死亡機率。在多種代謝異常中,糖尿病對B型肝炎患者的危害最為顯著。研究結果強調定期篩檢與積極找出代謝異常的重要性,促進個人化醫療防治,以改善長期預後。

    代謝異常脂肪肝患者的心衰竭風險顯著高於無代謝異常脂肪肝患者。隨著心臟代謝風險因子的增加,心臟衰竭風險亦呈劑量效應上升。目前對於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等非病毒性慢性肝病,尚無清楚的肝癌監測建議。蘇醫師探討「脂肪變性相關纖維化評估(SAFE)分數」對於肝癌風險預測能力,研究發現SAFE高分組(≥100)肝癌風險增加7.5倍。因此提出SAFE分數可有效區分慢性肝病患者的肝癌高風險族群,以利肝癌篩檢進行。
     
  3. 推動人工智慧及智慧醫療於肝病照護的創新應用
    蘇醫師於2017年前往美國Stanford University進修,開始利用人工智慧於肝病領域進行相關研究及應用。目前與台大資工系開發利用影像偵測肝病患者身體徵象的人工智慧模型,已取得台灣及美國專利,正在建立肝病患者自我監測的平台,將肝病照護延伸到家中。2022年起獲得衛福部計畫的支持,正在與台中榮總、北醫體系、台大電機系、台大應數所,開發利用人工智慧模型,建立個人化的肝癌風險預測模型。蘇醫師發表人工智慧醫療科技探索在肝病診療的應用,也合編人工智慧在肝病診療應用的教科書: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chin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 in Precision Medicine in Liver Diseases-Concep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s獲得2024年臺大醫院教材著作優良獎。 蘇醫師熱心、努力提攜後進,指導本校醫學生及本院住院醫師進行臨床研究,目前已指導學生發表13篇原創論文,4位醫學生獲得台大醫學院大學生學術研究獎、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臺灣醫學發展基金會論文獎勵。

TOP

江文莒教授照片
江文莒教授

研究傑出組

良好的緊急醫療救護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MS),也就是大家常說的 “119”,不僅是社區民眾緊急傷病的第一道防線,也是進步國家的象徵。因為世界上其實有一半以上的人,在生病或受傷時,沒有像樣的到院前救護可以幫助他們。

江文莒教授是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EMS次專長團隊的一份子,致力於我國EMS系統優化與實證建立。過去25年在馬惠明教授的帶領下,集眾人之力,不僅打造臺北市EMS成為全國救護模範智庫,更建立亞洲第一、世界領先的到院前救護系統。江教授重要的學術成果,都是直接能應用在到院前傷病患救護問題的實用科學。

江教授第一研究主軸,是攸關生死的到院前猝死病人(OHCA)研究。

他從「生命之鏈」的每一個環節著手,進行了系統性的科學探討。在基本救命術(BLS)層面,他關注社區的急救普及,其研究解答了民眾CPR訓練的最佳間隔(Resuscitation, 2018)、派遣員線上影音指導的效益(Resuscitation, 2018)等基礎卻至關重要的問題。關於透過語音輔助提升CPR品質的早期研究(Resuscitation, 2005),至今仍被高度引用,足見其深遠影響力。

在高級救命術(ALS)領域,江教授更是展現了其國際級的研究領導力。在他的推動下,臺北市成為亞洲極少數能執行高品質、大規模到院前隨機臨床試驗的城市。其團隊針對進階氣道處置的長期爭議完成SAVE臨床試驗,比較聲門上呼吸道與氣管插管對OHCA病人影響的優質研究(JAMA Network Open, 2022),為本土救護提供了關鍵新知;接著他再度領導團隊完成VICTOR臨床試驗比較OHCA病患使用骨針或靜脈針的存活差異(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24) 並受受邀於該年度的歐洲復甦委員會(ERC)年會「最新臨床試驗」進行全球發表,讓台灣的緊急救護研究成果,在世界頂尖的學術殿堂上大放異彩。目前正在進行REVIVES 臨床試驗,則嘗試解答藥物組合在到院前急救OHCA 病人預後的影響。

江教授第二研究主軸,是攸關黃金救援時間的重大外傷 (major trauma)到院前救護。2015年他不僅參與首爾大學為主創立的跨國性的「泛亞洲外傷結果研究(PATOS)」並擔任副主席,更領導建立「臺北外傷登錄系統」,為我國的創傷研究打造國際級的合作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江教授團隊有豐碩的研究成果。例如:發表在《PLoS Medicine》(2020)的研究揭示了到院前時間每延遲10分鐘,將降低創傷病人6%的良好功能預後,為爭取每分每秒救援行動提供了強力科學背書;因為外傷病患到院前病情惡化迅速且不易察覺的臨床痛點,研究團隊利用PATOS超過十萬筆第一手資料驗證rSIG分數是當前預測創傷病患死亡風險最精準且易於使用的模型,發表於外科領域頂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2023);其團隊更與新加坡、韓國學者合作,開發出GIFT評分系統,並發表於《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2024)。

江文莒教授研究團隊發表的EMS相關論文逾百篇,學門Q1(前25%) 期刊超過30篇,近五年內影響因子大於 10以上的論文即有5篇,研究的質與量是EMS領域全國第一、亞洲領先的團隊。自2014年開始與臺北市消防局合作,陸續進行數項BLS與 ALS的到院前隨機對照試驗,這不僅是全亞洲EMS務實性臨床試驗之先驅 (pragmatic clinical trial in prehospital setting),成為亞洲各國效法的對象,也屢獲頂尖期刊發表,成為急救醫學指引與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礎。在調任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後,江文莒教授也開始思考典範轉移,與雲林縣政府消防衛生端通力合作,打造出優質的「醫消聯防」守護生民,經由院前院後緊急醫療救護的黃金鏈結,獲得2023 年天下雜誌「城市治理卓越獎首獎」、2025年TCSA「台灣永續獎金獎」;自2024年起,經由國合會的專案規劃,江文莒教授開始用臺灣的EMS經驗,幫助非洲友邦索馬利蘭從零開始建立他們的到院前救護制度。

研究擴散效應與得獎感言

急診醫學是沒有明星的專科,從事到院前緊急醫療的 EMS人更是如此。因為急診醫師的信念就是It takes a system to save a life! 所以江文莒教授重視團隊合作,也因此對於高品質的EMS研究過程與結果,江文莒教授完全不藏私、毫不保留地分享給全國各地EMS的執行者與研究者,也輔導全國各地EMS醫師進行高水準的研究。

「眼望群星、腳踏實地」(Keep your eyes on the stars and your feet on the ground) 是江文莒教授作研究的座右銘;他的目標,就是經由各地EMS專業合作,讓到院前救護共榮共好,一起救死扶傷,打造世界級的社會安全網。

研究團隊會議照片

團隊合照

團隊合照3

團隊合照4

TOP

吳爵宏醫師照片
吳爵宏醫師

年輕優秀研究組

吳爵宏醫師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系及臺灣大學醫學工程學研究所博士班,在臺大醫院接受訓練並取得復健專科。至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擔任主治醫師兩年後,在臺大醫院復健部擔任主治醫師,目前是臺大醫學院復健科副教授及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主任。吳醫師研究領域包含診斷用超音波之創新技術臨床應用,以及治療用超音波對生體及生醫材料之效應。

在診斷用超音波之創新技術臨床應用,吳醫師很早就在王亭貴教授的指導下,對彈性造影影像進行像素分析,此一客觀之分析法取代當時傳統以人眼之分級,是全世界首度報告以非侵入性方式測足底筋膜硬度之變化,該成果發表於影像學領域之頂尖期刊《Radiology》(2011),並被選為該月份精選文章。另外也利用超音波剪力波造影測量喙肱韌帶在沾黏性肩周關節炎之變化,發現這群患者喙肱韌帶的硬度增加,可能和肩外轉活動度之限制有關,發表在《Radiology》(2016),該研究發現了喙肱韌帶在沾黏性肩周關節炎致病機轉之重要角色,被選為該期Podcast的主題,獲邀與該期刊之Deputy Editor做視訊連線之線上訪談。

在超音波對生體及生醫材料之效應,吳醫師與工研院合作,於 2020年在聲學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中,發表可注射性生物相容溫感水膠結合超音波控制釋放技術,成功提升藥物釋放效率。在該水膠之研究基礎下,吳醫師團隊也首創以超音波導引注射建立不須手術的纏套性神經病變動物模型,並對包覆血小板凍晶控制釋放的研究,及應用在大鼠膝退化性關節炎之治療等,有連續性之發表。

在陳文翔教授指導下,吳醫師近年來進一步探討超音波對大腦之神經調節作用,利用特定參數之極低強度超音波,不需加入微氣泡(以減低對腦組織傷害之風險),即可提升小鼠中樞神經膠淋巴系統功能,促進大腦實質中β-類澱粉蛋白之清除,並發現此調控機制與 TRPV4 及 AQP4 的路徑有關,發表在 《Advanced Science》(2024, 5y IF 16.3)。在單側缺血性中風小鼠模型中,亦首度發現低強度聚焦超音波(LIFU)對膠淋巴系統的區域調控效應,每日以LIFU刺激中風對側腦區,7天後可恢復中風後受損的雙側膠淋巴流入功能,此研究揭示LIFU對中風相關病理的潛在治療價值,發表於《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2025)。

吳醫師致力於超音波領域之研究,除多次獲邀出國演講外,曾三度獲得連倚南教授基金會新進主治醫師優秀論文獎(2011年,2013年,2016年),並於2020年獲得第30屆王民寧獎國內醫藥相關研究所暨學術研究機構優秀論文獎,2021年獲得元大文教基金會醫師科學家績優獎勵,2023年獲得陳皙堯教授超音波優秀論文獎,2024年獲得臺灣復健醫學會卓越研究獎基礎研究獎,並於2024年列名於《Stanford/Elsevier's Top 2% Scientist》。

TOP

鄭琬豑
鄭琬豑 醫師

 

年輕優秀研究組

鄭琬豑醫師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返台後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完成內科與感染科專科訓練,目前為臺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鄭醫師致力於探討抗細胞激素自體抗體(anti-cytokine autoantibodies)在成人後天免疫缺陷與嚴重感染中的角色,其研究結合臨床觀察與功能性免疫分析,為一系列難解感染提供嶄新病因學解釋,也開啟一項全新免疫調控疾病範疇。

鄭醫師在臨床工作的早期,即展現出卓越的問題解決能力。在擔任感染科總醫師期間,她追蹤並揭露了一起由醫療產品污染所引發的膿腫分枝桿菌群聚感染事件。她領導的調查團隊透過病例對照研究與分子定序,證實感染源來自未開封的超音波傳導膠[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3, 2016]。此發現促使主管機關對製造商展開調查,並最終關閉問題生產線,避免更多醫療相關感染。

此後,鄭醫師持續進行非結核分枝桿菌(NTM)的研究,主持兩項科技部三年期研究計畫。她的研究發現,造成肺部感染的膿腫分枝桿菌中,全球興起的ST23與ST48菌株(CC3 clonal complex)在台灣逐漸取代原有的地方型菌株 [ERJ Open Research 2021]。她並開發具實用性的分型工具,協助臨床實驗室快速篩檢具群突發潛力的Mycobacterium abscessus [J Clin Microbiol 2019],並證實該菌株對常見消毒劑具抗性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7],部分藥物組合如rifabutin亦顯示潛在療效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9]。由於NTM感染多見於免疫功能低下者,這些經驗也逐漸引導鄭醫師深入探討免疫缺陷與機轉不明感染的關係。

自體抗體導致免疫缺陷:改寫診斷邏輯與教科書的突破性研究

透過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合作,鄭醫師開始深入研究這些免疫缺陷的病人。她發現這些病人的血液中存在一種特殊的自體抗體—抗白細胞介素-23(anti-IL-23)自體抗體。這些抗體就像是體內的「叛徒」,專門攻擊人體自己製造的重要免疫訊號分子IL-23。當這些自體抗體出現時,它們會「中和」IL-23的功能,讓免疫系統失去對這些病原體的防禦能力。鄭醫師的研究團隊透過精密的功能性實驗證實,感染的嚴重程度與這些抗體的中和能力直接相關——抗體越強,病人的感染就越嚴重。感染的嚴重程度反而與抗IL-12抗體無關,顛覆過去的免疫學認知。IL-23在人體免疫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不同於其在小鼠免疫系統中,IL-23在人除了在自體免疫疾病中的作用,還負責調控對抗分枝桿菌、真菌和某些細菌感染的免疫反應。在研究過程中,鄭醫師也發現四分之一的胸腺瘤患者體內可以檢測到這類抗體,而且這些病人往往會發生腦膜炎或播散性感染。這個發現為臨床醫師提供了重要線索:當遇到胸腺瘤病人時,需要特別警覺可能的嚴重感染風險。2024年,這項開創性研究以第一作者身分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 Engl J Med),為成人後天免疫缺陷提供了全新的機轉解釋,也為無數原因不明的嚴重感染病例找到了答案。鄭醫師也於Nat Rev Immunol與J Allergy Clin Immunol 發表兩篇第一作者綜述,系統性探討抗細胞激素自體抗體在感染疾病中的角色。

建構台灣抗細胞激素自體抗體診療網絡:從病例到功能性驗證

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後,鄭醫師決定要在台灣建立完整的診斷與治療網絡。自2021年起,她開始提供全國性的罕見感染檢驗服務,包括台大醫院總院、分院以及有需要此檢驗的醫學中心。透過這些合作,鄭琬豑醫師逐漸收集到足夠的本土病例。她發現台灣的病人在感染型態、臨床表現上與歐美病人有所差異,這促使她進行更深入的本土化研究。她與胡婉妍醫師也發表台灣目前縱向追蹤最久的研究(Front Immunol 2025),為一個橫跨十年追蹤抗IFN-γ抗體病患的臨床與免疫資料庫。研究顯示超過九成病患帶有自體免疫指標,近六成同時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四分之一於長期追蹤中出現惡性腫瘤(以泌尿系統為主);持續高中和能力抗IFN-γ抗體(high neutralizing anti-IFN-γantibody titers)者更容易發展出晚期腫瘤;約五分之一需接受免疫調節治療(如rituximab、daratumumab)。

跨國合作與國際學術影響力

為了讓研究更具國際視野,鄭醫師積極與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她與荷蘭Radboud University、美國NIH、澳洲以及日本慶應大學的合作,進行跨族群的比較研究,了解不同人種在這類免疫缺陷疾病上的差異。這些國際合作不僅豐富了她的研究內容,也讓台灣的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發出重要聲音。她的研究成果獲邀在多個國際重要會議上發表,包括歐洲臨床微生物與感染學會年會、International Cytokine Interferon Soc、IDWeek等,也獲得美國初級免疫缺陷治療聯盟研究獎。她同時擔任多個國際期刊的副編輯與審稿人,在學術界享有崇高聲譽。

TOP

吳明勳醫師照片
吳明勳 醫師

醫療技術創新組

甲狀腺與副甲狀腺手術技術之創新與臨床轉譯

甲狀腺與副甲狀腺手術,涉及多項頸部精細解剖結構之保留與功能維護,一直是內分泌外科的重要核心。隨著微創技術精進與個人化治療理念漸趨成熟,如何兼顧術後品質、手術精確性與安全性,成為現代外科醫師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吳明勳醫師的研究,正是在這樣的臨床需求下逐步發展出一系列具高度創新與臨床轉譯價值的技術與策略。

為回應病患對手術美容與滿意度的高度期待,吳醫師積極導入與推廣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TOETVA)與熱消融治療等新技術,並建立豐富臨床經驗。其團隊於2024年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之傾向分數配對研究,首度系統性比較TOETVA與熱消融兩者在療效、安全性與病人滿意度上的差異,為臨床治療選擇提供重要依據。同年,另於《Thyroid》期刊發表研究,深入剖析熱消融後所造成的組織變性對手術辨識與病理解讀的影響,為再手術策略規劃奠定重要基礎。

在手術品質提升方面,吳醫師亦持續著墨多項關鍵技術。針對內視鏡手術常見之視野受限與煙霧堆積問題,應用協同式煙霧清除裝置,並於《Surgery》(2023)發表相關成果,成功改善手術流暢度與穩定性。另於《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2022)提出「術中即時超音波輔助神經監測除錯技術」,有效解決神經訊號異常判讀問題,提升喉返神經保護的即時性與精準性。

針對術後常見併發症之預防,吳醫師亦有所突破。於《BJS Open》(2025)發表之研究中,以隨機單盲設計,證實氧化再生纖維素與玻尿酸可顯著降低甲狀腺手術後沾黏發生,改善術後生活品質並提高再手術安全性。而在副甲狀腺保護方面,吳醫師團隊引入近紅外自體螢光影像技術,即時辨識並保留副甲狀腺,於《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2024)發表實證,顯示該技術可有效降低副甲狀腺誤切率與術後低鈣風險。

在術前診斷與規劃方面,吳醫師整合人工智慧與影像分析技術,融合超音波與CT特徵,建立可預測腫瘤惡性風險與手術複雜度之模型,已於《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2021)發表,展現AI於外科診療應用之潛力。

從術前風險評估、術中神經與副甲狀腺辨識保護,到術後功能維護與併發症預防,吳明勳醫師所建立的技術體系,已廣泛應用於臨床實務與教學訓練,具高度實用性與創新性。未來,吳醫師將持續結合AI、醫學影像與臨床經驗,推動甲狀腺與副甲狀腺手術向更精準、安全與永續的方向發展,提升整體病人照護品質,亦為台灣外科醫學之國際競爭力注入嶄新動能。

TOP

建立者:系統管理者  建立日期:2025/09/18 17:07:51
更新者:系統管理者  最後更新日期:2025/10/02 16: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