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 2020
內容
獲獎人 獎項


楊宗霖 醫師

研究卓越團隊

耳鼻喉頭頸部疾病的診斷方法,數十年來均以傳統的開放手術取得組織切片,以作為病理診斷的主要依據,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開放手術容易造成明顯的傷口及疤痕,破壞頭頸部的容貌,須面臨手術和麻醉可能的風險,及術後照顧的需求。

楊宗霖教授在十多年前,即獨立發展創新的臨床檢查方法,著力於頭頸部超音波之應用研究。開創利用超音波導引粗針切片作為頭頸腫瘤患者一種新型的診斷方法。此方法提高診斷的效率及減少的檢查的侵入性,病患無需住院,大大減少醫療資源支出,將過程中的侵入性降到最低,將耳鼻喉頭頸部疾病的診斷方式帶進新的紀元。對於許多需要後續治療的疾病,此方法縮短的病患等待手術切片的排程,和傷口癒合的時間。此技術可廣泛應用到耳鼻喉頭頸部疾病的診斷。楊宗霖教授的團隊一系列的研究結果,發表於相關領域的績優期刊,證實了這個方法的安全性,應用性,和方便性。

目前楊宗霖教授所帶領的團隊其進行的耳鼻喉及頭頸部腫瘤超音波導引粗針切片人數為全國最多,所進行的術式也是全國最多,包含許多領先全世界的診斷技術,如超音波導引粗針切片診斷下咽癌,舌根癌,復發喉癌等,為台灣在國際醫學界佔有一席之地。楊宗霖教授也因相關技術之創新,頻繁受邀至許多國內外醫院進行指導,及許多包含重要國內外國際大會之演講。也定期在台灣舉辦國際研討會,吸引國內外眾多醫師參加。楊宗霖教授團隊的創新建立台大醫院在國內及國外相關領域之領導地位。不但吸引了國內外的病患到本院就醫,演講及手術技術指導亦提升台大醫院的聲譽。其所帶領的團隊訓練出相當多國內外的醫師,也在總院及分院建立了團隊,使相關的技術可普及,就近服務病人,增進耳鼻喉頭頸部疾病的診斷之進步。

楊宗霖教授創新的耳鼻喉頭頸部疾病的診斷方法,不但證實超音波導引粗針切片作為頭頸腫瘤患者一種新型的診斷方法的可行性,也徹底改變了現今耳鼻喉及頭頸外科的診療。現今已為常規之診療步驟,改變了過去的流程,大大減少不必要的影像檢查和切片手術,減少醫療資源的支出,也降低病患的痛苦和風險。目前相關的學習也納入住院醫師和新進醫師的標準訓練內容,成為必備的知識和能力。相關的努力開發了耳鼻喉頭頸臨床診療的嶄新領域,提升醫學的進步。
楊宗霖團隊照片

TOP

盧彥伸醫師照片
盧彥伸 醫師

研究傑出

盧彥伸教授任職於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多年來全心投入乳癌的相關研究。他領導腫瘤醫學部乳癌研究團隊,發表了多篇奠定台灣乳癌研究國際領導地位的研究論文,包括東亞以及台灣年輕乳癌的臨床病理研究以及流行病學特徵,乳癌腦轉移以及腦膜轉移治療學的突破,以及停經前婦女轉移性乳癌的新藥研究等等,。

推動東亞區域乳癌協作聯盟證實亞洲年輕乳癌迥異於歐美的乳癌
 雖然盧教授領導的台大腫瘤部乳癌團隊發表了多篇論文說明台灣年輕乳癌的獨特性。然而國際學術界仍有團隊在癌症醫學的權威期刊JNCI發表研究強調亞洲乳癌和歐美乳癌並沒有不同。盧教授應用他在東亞區域乳癌醫界建立的領導信譽,號召韓國,日本,新加坡,香港,以及中國大陸的知名國際學者成立了Asian Breast Cancer Cooperation Group (ABCCG)。透過ABCCG的合作研究,證實與美國SEER資料庫相比較,東亞其他國家女性乳癌和臺灣類似,不但有著較多的年輕族群罹病,東亞的年輕乳癌以管腔型為主,移民的東亞裔美國女性也有相同的病理特徵,均迥異於美國的SEER資料庫。換句話說,除了環境因素之外,基因因素也占了相當大的影響。該論文同樣發表在權威的JNCI期刊,盧教授為通訊作者,成功的推翻先前亞洲乳癌和歐美乳癌並沒有不同的論述,就此在國際上正式奠定了這個議題的磐石。

發明乳癌腦轉移BEEP處方治療臨床試驗成效世界第一
在乳癌腦轉移的治療方面,盧教授所發明的BEEP處方,一個目前全世界治療乳癌中樞神經轉移最有效的處方,讓BEEP應用於乳癌腦轉移全腦放射治療後腦轉移再度惡化病人的治療成效,以及乳癌腦膜轉移病人的總存活期成為世界最佳。該處方目前已是台灣乳癌腦轉移的標準治療,預計即將成為國際乳癌腦轉移的標準治療。

成功領導全球性乳癌第三期臨床試驗嘉惠轉移性停經前乳癌病人
 盧教授成功的說服跨國性藥廠,支持執行他所協助撰寫的一項大規模國際第三期臨床試驗計畫,共三十個國家的乳癌團隊參與,使用CDK 4/6抑制劑合併荷爾蒙治療藥物於停經前轉移性乳癌婦女(MONALEESA 7 study)。成功的試驗結果,發表於Lancet Oncology,讓他成為第一位由亞洲國家的醫師擔任乳癌全球性第三期臨床試驗主論文的通訊作者。由於整體存活率顯著進步,此處方並於2018年中獲得美國FDA核可,作為停經前婦女雌激素受體陽性之轉移性乳癌的第一線用藥,這是該領域二十年來的一項重要突破。該研究結果亦於2019年刊登於NEJM,是乳癌醫學史上第一篇研究證實標靶藥物合併荷爾蒙治療可顯著增加雌激素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的整體存活率,而盧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上述研究成果使得盧教授於去年獲頒「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徐千田傑出研究獎」,以及108年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TOP

紀乃新醫師
紀乃新 醫師

醫療技術創新組​

紀醫師從2012年起,專注達文西心臟手術,目前臺大醫院是亞洲達文西心臟瓣膜手術領先地位,並且進行全球最多例心室肥厚切除手術。

為了減少心臟疾病病人的疼痛,維持胸廓骨頭的完整性,讓病人早日回歸正常生活,小傷口手術成為趨勢,採用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心臟手術可達到上述目標,讓病人接受手術意願提升,對於心臟手術是一大突破。

達文西機械手術的優點在於手術利用三維內視鏡,可以將手術區域放大得非常清楚,並且經由機械手臂深入體內可在小範圍的空間做精密的縫合及切除等手術,機械手臂在心臟外科始終未見突破,其中原因包括心臟手術的複雜性高、手術本身風險高、機械手臂施行心臟手術入門學習曲線長、及觀摩手術建立尚未成熟,造成此手術讓醫生卻步。

紀醫師自2011年積極參與機械手臂的培訓,從2012年開始邁入機械手臂輔助心臟手術至今已經有8年的時間,施行超過400位心臟手術。

在這段時間,紀醫師從事機械手臂輔助心臟手術可分為下列幾個時期介紹

一: 草創期:

初期因全世界施行機械手臂心臟手術的醫院屈指可數,因此從其他醫院學習機會很低,紀醫師除了到香港練習大動物機械手臂操作,也花了更多的時間在模擬機上練習各種縫合的技巧,直到模擬機的訓練滿分。此外手術過程機械手臂擺置的位置,操作時病人的擺位,打洞的位置,體外循環的程序等等,都遍尋各醫院以及網路上所有影片的資訊,來建立台大心臟外科達文西手術流程。

二: 標準化步驟時期:

經過了紀醫師初期的努力,約一年時間已建立手術流程,從麻醉施行、病人擺位、機器設置、體外循環設置、到術後加護病房照顧都逐漸標準化。為了讓參與手術醫事人員了解整個流程,紀醫師將步驟寫成中文手術指南,使台大心臟外科達文西心臟手術的時間,已經與傳統手術相當,甚至更短。

三: 國內推廣時期:

達文西機械手臂應用在心臟瓣膜手術在台大醫院成熟後,紀醫師在2015年8月在台大心血管中心主辦下進行實況手術,實際演示心臟瓣膜手術的應用。此外各大醫院也在台大醫院進行手術觀摩,包括榮總、三軍總醫院、長庚、北醫、萬芳、彰化基督教院、成大、奇美、慈濟等醫院。國內各醫院醫事人員之接待參訪逾五十位。

四: 國際推廣時期:

近年亞洲開始發展達文西心臟手術,因此更多外國醫生來台大醫院參訪,近三年來訓練及參訪之日本、韓國、澳洲等國外醫師逾四十位。日本在2018年核准使用達文西心臟瓣膜手術,因此更多日本醫生來台大醫院學習,日本心臟學會並規定手術前必須在達文西認可心臟手術醫院觀摩才能在自家醫院進行手術,台大醫院也成為日本認可的亞洲唯二觀摩中心(另一中心在韓國)。近年更有兩位日本醫生自費前來長期擔任臨床研修醫生。

紀醫師在日本心胸外年會大會上及多年在亞洲心胸外大會上受邀演講,自2018年12月,也獲得日本心臟外科學會認證,成為日本達文西心臟手術指導醫師資格。臺大醫院於2019年通過達文西手術訓練流程審查,使本院心臟外科達文西手術成為全球訓練中心及全球手術觀摩中心。

五: 手術創新:

紀醫師除了將機械手臂輔助瓣膜手術標準化,也專研應用在新的領域。例如利用達文西手臂,深入左心室內切除肥厚心肌,解決心室出口阻塞問題,這樣手術的應用紀醫師應為世界最多例,並且發表在 Circulation Journal。

近兩年更應用在解決以前傳統手術無法治癒的左心室心尖處血栓,試圖利用機械手臂的優勢,治癒病人心尖血栓的困擾,擴展手術適應症。

 

這幾年紀醫師對於達文西心臟手術的研發標準化以及推廣不遺餘力,也經讓大醫院心臟外科達文西心臟手術成為世界觀摩中心,並且在亞洲持續於領先地位。

TOP


詹智傑 醫師

年輕優秀研究

詹智傑醫師自台大醫學系畢業後,進入本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而後升任主治醫師。繁忙的臨床工作之外,醫師深入研究臨床上特殊案例並分析,在住院醫師期間,已有多篇文章發表。他也積極參與國際研討會,增廣見聞,亦曾獲得美國皮膚科醫學會年輕學者優秀論文獎。教學上廣受歡迎,不管是臨床或課堂教導,學員反應佳,並獲得台大北美校友會最佳主治醫師的肯定。

醫師在臨床研究上專注於皮膚的慢性發炎性疾病。2014年他開始了發炎性皮膚病的研究,特別是乾癬及異位性皮膚炎。為了研究台灣乾癬及異位性皮膚炎群的致病機轉特色,發展適合台灣族群的治療,醫師計畫透過定性與定量檢測,分析以淋巴球浸潤為主的發炎性疾病的表現模式,嘗試找出合適的標的以作為治療目標及追蹤指標。在通過院內倫理委員會審核後,他著手臨床個案收集,親自解釋並操作皮膚活檢切片手術、常規組織病理學及免疫組織染色,並分析皮檢組織內相關發炎及分化路徑的基因表現,花了數年時間,成功地分析出乾癬及異位性皮膚炎的台灣族群特色,增加對此類疾病的致病機轉的認識,相關研究內容也順利發表在臨床免疫學的知名期刊(J Allergy Clin Immunol 142(3):1013-1017, 2018),這是第一個針對台灣族群的乾癬及異位性皮膚炎的轉譯醫學研究,也被廣泛引用,顯現其臨床重要性。未來進一步研究或將開啟對於台灣族群的特色治療方針,以精準醫療讓發炎性皮膚病的患者得到最合適的照護。

TOP

楊宗霖醫師
曾岱宗 醫師

年輕優秀研究

曾岱宗醫師畢業於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及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目前任職於台大醫院消化內科及肝炎研究中心主治醫師。

慢性B型肝炎一直是全世界的重要公衛議題,也是台灣人的國病。目前慢性B型肝炎的重要議題,除了根治療法之探討以外,在於如何利用生物指標,預測具併發肝硬化及肝癌之高風險慢性B型肝炎患者、及早介入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偵測生物指標也可以協助臨床醫師釐清病患是否為低風險之「不活動性B型肝炎帶原者」,進而減少不必要的追蹤跟治療。

曾醫師一向致力於B型肝炎病毒相關之臨床及基礎研究,自2007起加入台大肝炎研究團隊後,在陳定信院士,陳培哲院士,高嘉宏講座教授以及劉俊人教授的指導下,著手進行B型肝炎患者的世代研究,利用陳定信院士團隊在過去30年所收集的寶貴檢體,配合高嘉宏講座教授引進的新穎生物指標,已有一系列令人振奮的發現:包括率先利用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的定量,來預測表面抗原的清除 (Gastroenterology, 2011; Hepatology, 2012), 並用來預測低病毒量患者之肝癌風險 (Gastroenterology 2012),進而定義不活動型B肝帶原者(Hepatology, 2013); 發展pyrosequencing 來定量病毒突變株,進而預測肝硬化的風險(Gut, 2015); 探討肝臟纖維化指標,來定義肝癌之極低風險之族群(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7; Liver cancer, 2020); 利用B型肝炎核心相關抗原的定量,來更精準的預測肝癌風險(Gastroenterology, 2019); 以及此次獲獎之探討急性E型肝炎對於慢性B型肝炎患者長期預後影響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0)。這些發現,除了發表在消化內科的頂尖雜誌外,也陸續被國內外大型研究團隊所驗證,而表面抗原定量之相關應用,更是被列入美國肝病醫學會的臨床指引。而曾醫師近年來積極投入於利用次世代定序來探討B型肝炎病毒基因體和疾病進展以及宿主免疫的相關性,並發展B型肝炎相關之肝癌小鼠模式,進而探討利用免疫治療來治癒B型肝炎相關疾病之可能性。

曾醫師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也屢獲學術獎項與榮譽,包括2011年宋瑞樓教授優秀論文獎,2012年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肝病防治優秀論文獎以及亞太肝臟研究學會年輕學者獎,2013年的王民寧優秀論文獎獎, 2014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優秀論文獎,以及2020年台大醫院之優秀研究人員研究獎助。

TOP

建立者:系統管理者  建立日期:2020/08/04 16:21:46
更新者:系統管理者  最後更新日期:2020/08/05 16: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