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詳細介紹 /neur/Index.action
辦公室電話: 02 - 23123456 分機:62143
傳真專線: 02 - 2341-8395
聯絡我們:jesse@ntuh.gov.tw
簡介
本部自西元1980年神經部自神經精神科獨立以來,台灣的神經學開始蓬勃發展,目前設3個分科,包括神經及腦血管疾病科、神經肌病科以及神經電子診斷科。除了提供病患更有效的治療外,也深入研究神經疾病的基礎醫學,致力於神經醫學的研究與發展。
歷史沿革
臺大醫院於西元1947年成立神經精神科,六零年代,洪祖培教授自英國學成歸國後,臨床神經學開始萌芽茁壯。
1980年,神經部獨立出來之後,更加致力於神經醫學的研究,不僅和生理所、解剖所、藥理所以及免疫所合作外,更協助成立如多發性硬化症及癲癇病友會,定期舉辦教育講座。
近年來腦中風中心和巴金森中心的成立,在各神經學專業領域都有更加深入的發展。
教學特色
住院醫師:
每週1次病房病例討論會及每月2次文獻讀書會,並主辦每週一次之科際神經病例討論會,且不定期舉辦專題學術演講或科內同仁發表研究心得,並參加北區各大教學醫院聯合之神經月會。每年參加神經學會之年會發表研究成果 參加國際學會,交換心得。
實習醫師:
在第三年住院醫師的指導下,實際負責住院病人之診療與照護工作,並參與神經部每週一次之跨科部討論會。
見習醫師:
學生參與為期三週的臨床學習計畫,每組學生皆有一位專責的主治醫師負責小組教學,學生需在門診接觸病人並從事診斷作業,在病房負責實際照顧一名住院病患,並與小組老師針對病患進行討論與教學。
職稱 | 醫師姓名 | 專長 |
---|---|---|
主任 | 邱銘章 | 神經生理檢查、認知神經科學及失智症。 |
主治醫師 | 吳瑞美 | 巴金森氏症及運動障礙、神經藥物學及神經化學。 |
主治醫師 | 謝松蒼 | 周邊末梢神經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神經疼痛與神經再生機制之研究。 |
主治醫師 | 劉宏輝 | 癲癇學、神經藥理學。 |
主治醫師 | 郭鐘金 | 癲癇學、神經藥理學。 |
主治醫師 | 鄭建興 | 腦血管疾病、腦血管超音波、神經流行病學。 |
主治醫師 | 楊智超 | 神經肌肉疾病、罕見疾病。 |
主治醫師 | 陳達夫 | 認知神經科學及失智症。 |
主治醫師 | 戴春暉 | 巴金森氏症、運動障礙疾病、深部腦刺激治療及相關研究。 |
主治醫師 | 蘇真真 | 神經免疫疾病。 |
主治醫師 | 李銘仁 | 遺傳性神經疾病(基因診斷及諮詢)。 |
主治醫師 | 趙啟超 | 臨床神經生理檢查、周邊末梢神經疾病。 |
主治醫師 | 蔡力凱 | 腦血管疾病、神經遺傳疾病。 |
主治醫師 | 林靜嫻 | 巴金森氏症、遺傳性巴金森氏症與動作障礙疾病。 |
主治醫師 | 湯頌君 | 腦血管疾病。 |
主治醫師 | 饒敦 | 癲癇學、神經造影、大腦網路與意識、 癲癇學。 |
主治醫師 | 葉馨喬 | 腦血管疾病。 |
近年重要研究成果
- 謝松蒼教授發現急性神經根炎以,第二型糖尿病病變,及紅斑性狼瘡在皮膚切片下末稍神經的變化。分別發表於2003,2004及2005年的Brain期刊。
- 吳瑞美教授研究台灣地區年輕型巴金森氏病基因病變(Parkin’PINK 1,LRRK2)與臨床表徵之相關性與易感性。結果已發表在知名臨床神經雜誌,如 Arch Neurol,Ann Neurol及 Mov Disord。
- 蔡力凱醫師建立神經肌肉萎縮症之動物實驗模式,發表於 2006 Neurobiology of disease期刊上,並發表 Valporic acid在神經肌肉萎縮症病人之治療成果於 2007 Eur J Neurol期刊上。
- 郭鐘金教授發現鈉離子通道 domain 4上的第四個 segment 和其不活化狀態的調控有關。發表於 2003 J Neuroscience 期刊上。 Felbamate在 NMDA receptor上之作用,發表於2007年 Biophysical journal上。
- 趙啟超醫師專攻於週邊神經之神經生理和病理學,並於2007年在 Archives of Neurology 期刊上,發表嗜伊紅性血球引發之神經病變的表皮神經暨血管炎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