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肝炎研究中心

單位詳細介紹 /HRC/Index.action

科部介紹
緣起於民國七十六年的統計,發現國人到四十歲時已約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曾受到B型肝炎病毒之感染,三十九歲以下與四十歲以上的國人中更分別有百分之十八至十九及百分之十二發生『慢性B型肝炎帶原的狀態』。發生B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估計約三百萬人,這些人相對地較容易發生慢性肝炎,結果導致肝硬化,甚至再引起肝細胞癌(即為肝癌)。當時每年死於這二種肝病者至少達六、七千人,各在我國十大死因中佔重要的地位。因此行政院於七十年八月核定『加強B型肝炎防治計劃』,包括新生兒全面預防注射。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則於民國七十六年十月一日依據行政院所核定『加強B型肝炎防治第二期計劃』指示,成立肝炎研究中心,以肝炎及肝癌的致病機轉、預防和治療為研究重點,期望能降低、甚至免除肝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及國家相關醫療費用的負擔。

肝炎研究中心依所賦之職掌,秉承優良傳統,發展前瞻研究,以肝炎及肝癌的致病機轉為重點,發展肝炎、肝癌的預防及治療,以達降低國人的感染、罹病及死亡率為目標。為此本單位之工作已擴展為三大方向:

  1. 基礎研究:
    目前除了肝炎病毒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外,亦積極發展新的生物研究科技作為肝炎及肝癌新療法的研發,包括基因輸送及治療、肝細胞及肝幹細胞之培養、抗肝炎藥物篩選的動物模式等。另一重點為配合基因體學之發展,分析病毒基因體之演變以及尋找病人發病或對治療反應相關之宿主基因及免疫學研究。
  2. 臨床研究:
    持續肝炎血清學及B型肝炎疫苗注射之效益研究。針對肝炎及肝癌發展新的診斷方法,特別是核酸及生物晶片之試用。對慢性B型和C型肝炎之治療,如綜合雞尾酒療法及新藥之臨床試驗。預防肝癌發生及肝癌新治療(免疫、基因治療)的研發試用。
  3. 生技研發:
    本中心已有深厚的研究基礎,在此知識經濟的開端,將根據現有成果,與研發界和產業界合作,促成新一代肝炎診斷及治療的方法 。

團隊成員介紹

職稱 姓名  分機 最高學歷
部主任 劉俊人 67503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外科合聘醫師 黃凱文 66144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何承懋 65914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小兒科合聘醫師 張美惠 71701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陳慧玲 71722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內科合聘醫師 陳定信 67120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陳培哲 67072 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
高嘉宏 67307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劉俊人 67503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劉振驊 67300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蘇東弘 66644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楊偉勛 67258 美國華盛頓大學遺傳學博士
家庭醫學部合聘醫師 黃國晉 66081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
兼任主治醫師 曾岱宗 66144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副研究員 陳惠玲 67505 日本神戶大學醫學部哲學博士
吳慧琳 67506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
助理研究員 王聖涵 66644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研究所博士
技正 林琇玲 67256 臺灣大學獸醫學研究所碩士
技術師 廖珮瑄 67176 臺灣大學動物科學研究所碩士
工友 歐淑娟 67501 馬公高中

 

研究成果介紹

  • 不同基因型之HBV與HCV對干擾素反應差異之研究工作仍持續進行中。肝硬化及肝腫瘤動物模式已成功建立,並嘗試用MMP-1之基因治療,初步發現HCV之NS5A,在不同基因型中具有不同抗干擾素的功能。
  • 已初步成功測試基因治療策略在土撥鼠多發性肝腫瘤的模式 。
  • 建立肝臟幹細胞分離及確認方法,應用於細胞移植之動物實驗 。
  • 移植肝臟細胞至肝臟受損之動物體內,探討肝細胞移植在肝臟疾病治療之可行性。並以microarray 方法分析探討細胞移植後相關基因表現的變化。
  • 應用人類血液幹細胞在肝臟重建之研究 。
  • 和內科部共同執行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利用人體和土撥鼠動物模式研究慢性肝炎急性發作的機制。
  • 利用土撥鼠及小鼠模式,探討利用各種病毒載體表現干擾RNA來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可行性。
  • 和工研院合作,利用土撥鼠模式研究BMEC-101治療慢性B肝相關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