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心臟科 王怡智醫師
盛夏這個晴朗炎熱的早晨,候鳥們又從四面八方聚集到景福館來增長健康知識,也彼此分享自己的保健之道。志工們早就到達現場,忙著安排各項細節,為大家準備可口的飲料點心。很快地,會場就坐滿了聽眾,大家熱絡地寒暄問候,期待王醫師的精彩演講。
王醫師一到,全場就報以熱烈的掌聲,在王醫師幽默的開場白中,我們才知道半輩子為台大人的王醫師,竟然是第一次踏入景福館呢!接著就展開這和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心血管演講。
王醫師先用幾張大家熟悉的名人如徐生明,鄧光榮,蔡辰洋都在壯年因心血管疾病猝死的新聞,跟大家解說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的趨勢,台大醫院今年最年輕患者是31歲,過去甚至有27歲的。大抵和外食、空汙、抽菸、三高相關,而男性因抽菸人口多,心肌梗塞的危險性也相對提高。
台灣的十大死因,癌症雖高居榜首,但實際上其中和心血管相關的死因卻有六項。因此若把這六項相加,死於心血管相關疾病的其實超越癌症。
今天最主要介紹三種心血管疾病,第一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第二是腦中風,第三是周邊血管疾病。目的在提醒大家有某些現象時,便應提高警覺。
(一)冠狀動脈心臟病:冠狀動脈有三條,血管若有阻塞,血流不過去,心臟缺氧,便會胸悶,會喘,多發生在活動時,如發現爬樓梯,或長時間走路會很喘,一定得休息,有可能是冠心病。但要看自己是否有危險因子,決定是否需要看醫生。亦即三高和抽菸。比較安全的一型是穩定型心絞痛,此時因胸悶難受,迫使人休息,約五分鐘便可緩解。較嚴重的一型是心肌梗塞,即使休息,胸悶超過二十分鐘,便要小心。穩定型心絞痛可定期到醫院追蹤,但心肌梗塞應立即就醫,否則可能猝死。
不過無需過度緊張,先評估自己的基本風險,(1)男性超過45歲,女性超過55歲(2)有家族史(3)有三高(4)抽菸(5)肥胖(6)少運動。強調注意三高和戒菸是因為這是自己可以努力的部份。肥胖和少運動放在最後的原因是這不必然那麼關鍵。肥胖的人若無三高,得心臟病的機率並不高。
心臟病的診斷十分簡單,心電圖是最基本的,但看不出是否有心臟病,照胸部X光也不容易。一般說來,要讓心臟更加速運作,才看得出是否有缺氧狀況,因此要做運動心電圖或核子掃瞄才能診斷出來。更精準的還有256或512切的冠狀動脈電腦斷層造影,立即可見端倪。若強烈懷疑阻塞嚴重,可作心導管。但多數人在運動心跳達到目標即{(220-年齡)x80%}才缺氧,吃藥控制即可,但需長期服用。很多人怕吃藥會傷肝腎,但其實西藥在上市前都經過嚴格的測試,台灣的藥都是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核准,副作用都在可接受範圍。心臟病的藥物甚至多可保護腎臟,對肝臟亦無害。
心導管以前多從鼠蹊部,現在則多從手動脈進入,若有狹窄,過去會用氣球擴張將其撐開,現在則用金屬支架,比較不會塌陷,血管可以維持暢通。目前更有可吸收的支架,兩三年後便消失。可吸收材質甚至擴展到修補心房或心室缺口,因爲身體越沒有異物在內,應該越安全。但並非每人皆適用,還要由醫師判斷。另外若阻塞嚴重,支架放較多,建議用自費支架,比較不易再次阻塞,健保支架再阻塞比例比自費支架高出四、五倍。目前台灣每年仍有40%-50%用的是健保的過時支架。若阻塞太複雜,還是可做繞道手術來處理。
接下來介紹的是(二)腦中風。中風對人的生活品質和自我形象影響極大。中風有兩大類(1)血管破裂出血(2)血管阻塞,腦缺氧,受到影響的部份就無法運作,如說話不清楚,手腳無力。這也和三高,抽菸有關。腦出血主要跟高血壓有關,是急性的,血壓若超過200,動脈又硬化,壓力大,就容易出血。血管阻塞跟心肌梗塞一樣,也肇因於三高和抽菸。腦中風的可怕處在無症狀,若有任何異於平常的症狀,絕對不可拖延,以免延誤治療時機。若是腦栓塞,可注射血栓溶解劑,癒後極好,甚至有人一打完針,手腳便可活動自如。有少數病人,血栓塞住大條血管,此時不可打血栓溶解劑,怕出血,目前有新療法,可將血栓拉出70%-80%,大大降低死亡或成為植物人的機率,並提升癒後狀況。
中風的症狀:若發現有半身無力,手腳麻,口齒不清,須立即就醫,做電腦斷層,檢視中風位置。
中風的治療:若是腦出血,要視出血量多寡,若量少,可觀察,降血壓,通常血會慢慢止住,消失。腦出血若快就醫,通常癒後很好是因腦出血是出血後,暫時壓迫到腦的組織,而失去功能。與腦阻塞不同,若腦被血栓卡住,缺氧壞死,即使後來血管打通,也無法恢復功能,便留下很多後遺症。
治療方法:腦出血若小範圍就臥床休息,控制血壓,降腦壓,避免併發症。大範圍可能需要開刀。腦栓塞的治療:以前的治療方式是每天開一顆阿斯匹靈,及1000cc的生理食鹽水。現在則可注射血栓溶解劑或借助手術拉出血栓。
腦中風通常還是需要復健,復健半年一年都會有進步,不要怕辛苦,疾病本身便是挑戰,要我們用意志力和企圖心去克服。
中風的預防之道則不外乎控制三高及戒菸。若危險因子(三高+抽菸)多,可做頸動脈超音波,看頸動脈的狹窄程度,若已達70%-80%,則建議放置頸動脈支架。可減少五年內中風的機率達70-80%左右。若檢查結果程度輕微,可四、五年再追蹤一次即可。若超過某個程度,則一、兩年追蹤一次。
(三)周邊動脈疾病:主要是在腳部,危險因子也是三高和抽菸,症狀是走路至固定距離時,小腿肌肉痛,休息後緩解,但久站並無此症狀。醫學上稱之為間歇性跛行。嚴重時,可能會麻,壞死,甚至要截肢。若有此症狀,要立即就醫。有此病之人,大都心血管和腦血管也不好,因足部血管最粗大,若此處血管有問題,其他部份更細小的血管更不在話下。此類病患多死於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診斷:可用超音波,更精確些則可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
治療:用藥物,氣球擴張術,塗藥支架,甚至已有可吸收的支架(雖還有技術上的問題待克服),也可用外科繞道手術。
預防:控制三高,抽菸,走路(多走路,循序漸進,即使阻塞,也自會長出很多小血管,供應足夠的氧氣)
科技日新月異,就算得了嚴重的疾病,只要能撐下去,不要放棄,幾年後都有機會得到適當的治療。相信大家走過病痛,都能用健康正面的心態來面對生命中的考驗。
Q&A
1. 門診中病人常見的高血壓問題,請問應何時量血壓,為何有人早上血壓高,有人傍晚血壓高?
90%的人血壓最高是在傍晚,睡眠很重要,早上起來通常最低。但10%的病人,因遺傳之故,儘管睡得好,但早上血壓最高,心肌梗塞的機率大。現在高血壓的藥多長效。一般人吃的高血壓藥到傍晚藥效便減弱,但那10%的患者要服用24小時的長效高血壓藥,可降低心肌梗塞的機率。
2. 周邊動脈疾病問題應該看哪一科?
通常心臟內外科都可幫忙處理,甚至頸動脈也可。若要中風復健,則是神經內科和復健科的工作。若傷口無法癒合,或需截肢,就需整形外科和骨科協助。
3. 低血壓或低血糖可以預防嗎?
在未服藥的情況下,血壓和血糖低,應該慶幸,因為風險低。除非因腫瘤造成低血糖,要不然,沒有人會自己挨餓過度,致病態低血糖。
4. 二尖瓣閉鎖不全可以預防嗎?
二尖瓣閉鎖不全無法預防,分為兩類,一種是退化性的,和年紀有關,因鈣化而閉鎖不全,此種只能追蹤,看有無惡化,若有,或許要修補。另一種是二尖瓣脫垂,多發生在年輕人,尤其是男生,建議少做劇烈而有衝撞的運動,如籃球,因為衝撞容易造成連結部份的鍵鎖脫落,造成二尖瓣閉鎖不全。不過,還是有人沒有做此類運動,但三十,四十年後仍然發生,因此基本上無法預防。另一是追蹤結果若發現有惡化跡象,可服用心血管疾病藥物,暫時減緩惡化。
5. 腎臟移植病人的移植腎種在下腹部,會不會增加周邊血管疾病的問題?
王醫師鼓勵大家多走路,可是有些病人長期服用類固醇,關節有問題,實在不太能多走路,有沒有替代之道?
腎臟移植病人要看原來為何腎臟不好,血壓在移植後,有無下降,控制得如何才是關鍵,所以還是回歸到三高的問題。
走路比較困難,可以游泳,這是最不傷害關節的運動;要不然在健身房裡騎腳踏車,或滑步機都是不錯的選擇。
在王醫師深入淺出的解說下,大家都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症狀和治療方式都有更完整的理解。王醫師不斷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預防之道無他,唯控制三高,戒菸而已。
講座之後,大家開心地享用各式美味的點心,交換心得,鼓勵打氣,互道珍重,期待下次再聚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