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臟移植的物理治療
台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 蕭淑芳
對於用藥物治療已無效果之肺血管疾病或末期肺疾的病患者而言,肺臟移植是帶來希望的最後選擇。肺移植手術後需要長期且積極的復健,才能使移植的新肺臟,發揮最佳的功能。手術前物理治療師會協助評估病人休息及運動的反應,最常用的評估方法為6分鐘行走測試;術後復健運動的目標則在於早日活動、呼吸及咳嗽功能重建以及增加運動耐受力。
移植術前
從事術前的運動時,必須保持血氧濃度大於85%以上,故運動中應適量使用氧氣。術前的運動項目可以包括騎腳踏車、柔軟體操、上下肢的肌力訓練。一次運動約為3-5分鐘,可逐漸增加訓練時間。
移植術後
手術後病況穩定時,就應開始胸腔物理治療及早期的復健。
胸腔物理治療
胸腔物理治療與一般胸腔手術術後的治療相類似,由於手術後初期肺部容易擴張不全,以及氣管吻合處以下的咳嗽反應會喪失,所以需要積極進行氣道衛生技術,包括呼吸運動、姿位引流、扣擊及咳嗽訓練。
早期復健(加護病房中)
早期復健活動包括四肢關節運動,特別需加強下肢股四頭肌等大肌肉群的肌力。術後3-4天起,不管有無使用呼吸器,病人都可以開始下床坐在椅子上,並在監測動脈血氧飽和度的情況下,練習站立姿的運動及短距離行走。
普通病房期間
一但病人不需要使用氧氣,就可開始增加行走距離,一天以約1.5公里為目標。之後可加入爬樓梯的訓練。此時的運動應為一天兩次。
出院後
建議術後4-6週內不宜進行激烈的上肢運動。可參加台大醫院復健部舉辦的門診病人物理治療運動計畫,一週3次。在第一年應3-6個月定期做6分鐘行走測試,一年後可以改為6-12個月評估一次。因病患須長期使用類固醇,應了解保護背部的方法,減少壓迫性骨折的發生率。運動耐受力下降可能是感染或排斥的前兆,應知會移植團隊做進一步的評估。
長期運動訓練的效果
肺臟移植後的第3-6個月,在積極且持之以衡的運動訓練後,病患的體能可以有明顯的改善,約可達到正常人的40%-60%。
參考文獻
吳英黛。呼吸循環系統物理治療學。第四版。台北:金名圖書有限公司。2003;3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