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成長歷史館

  台大醫院肇建於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初名為台灣病院,嗣後院名迭有更易,自1949年元旦又改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迄今。台灣光復初期台大醫院總床數共518床;護士僅60名左右,且無護理部的組織。當時的台大醫院呈百廢待舉狀態,舊的制度蕩然無存,新的軌道一時又無確立,成長原是條漫漫長路,護理部也就如此而一路成長過來。

 

  1949年8月台大醫院護理部正式成立,設立護士主任一職,迄今已有69年的歷史,前後歷經陳翠玉( 1949年8月-1958年2月 )、尹喜妹(1958年2月-1972年10月)、鍾信心(1972年10月-1978年7月)、余玉眉(1978年8月-1984年7月)、周照芳(1984年8月-1992年7月)、陳月枝(1992年8月-1996年7月)、蕭淑貞(1996年8月-1999年7月)、黃璉華(1999年8月-2005年1月)、戴玉慈(2005年2月-2009年7月)、黃璉華(2009年8月-2015年7月)、賴裕和(2015年8月-2017年7月)、胡文郁(2017年8月-2023年7月)、陳佳慧(2023年8月-)等13任主任。

 

1930-1940年日本紅十字會台灣分社醫院

1930-1940年日本紅十字會台灣分社醫院嬰兒室

 

 

1950年台灣護校學生產房實習

1950年台灣護校學生產房實習

 

護理部組織與管理制度建立

一、護理制度草創期

  護理制度草創期主要是由第1任護理主任陳翠玉及第2任護理主任尹喜妹領導進行,此時期護理方面的發展主要在制度的建立、護理相關單位及工作的初步釐清、護理人員的培育以及環境設備的建立及改善。日據時代的護理制度係採德日式,陳翠玉上任後改採英美式的護理制度。其間最大的不同在於輪班制度,即護理人員上班方式原來是採用白天上班、晚上值班兩班制的方式,英美式的護理制度則是採用三班制的輪班方式,使病人每日24小時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顧。另外在護理人員的任用方面,自陳翠玉主任上任後,也有很大的變革,原先護理人員的任用及人事行政均由總務室負責,自此改由護理部管理,決定任用後再通知人事部門辦理行政業務。在護理人員管理方面,在陳翠玉主任任內訂立了「護理人員考核辦法」、「護校學生實習規則」,於1953年並設「新進人員任用辦法」,其中規定新進人員須經筆試、口試及3個月試用及格始得錄用。尹喜妹主任期間,使護理人員的甄選制度更臻完備。1960年起本校護理學系畢業生可優先錄用至本院服務; 1962年7月起更公開登報甄選,並錄用成績優良護理人員至本院服務,1965年後各公立護理學校亦陸續推薦成績優良畢業生至本院,經甄試後擇優錄用;這些制度亦被延用至今,為往後護理制度及管理奠定了良好及重要的基礎。

 

 

臺灣光復後病房護理人員分發雜誌供病人閱覽

臺灣光復後病房護理人員分發雜誌供病人閱覽

 

 

1961年嬰兒室工作情形與設備

1961年嬰兒室工作情形與設備

 

 

1962年嬰兒室護理人員餵奶情形

1962年嬰兒室護理人員餵奶情形

 

 

1968年西址內科急救室成立

1968年西址內科急救室成立

 

  在護理相關單位及工作的初步釐清方面,於陳翠玉主任任內,因感到原有日式管理制度以功能為主,而護理人員負責的工作卻又相當龐雜,並須執行許多非專業性的工作,例如登帳、物品準備及打包消毒等,故於1950年8月起,開始僱用書記12名,以辦理掛號、照會、借X光片等行政業務,使護理人員得以更多精力與時間從事病人的直接護理,此種制度不僅延用至今,許多大型醫院目前亦都採用此方法。此外,陳翠玉主任為使護理工作更有效率,病人能得到更好的照護,故在其支持下,集中各科自設的手術室,另外並於1951年成立了產科病房、產房及嬰兒室。在此之前,產婦與嬰兒都是與其他病患同住在一個病室內。並設置了公共衛生室,以使門診及出院病人能得到更好的護理,此單位一直到1974年由門診、病房及中山衛生所承接業務後始終止。其中特別值得強調的,則是陳翠玉主任任內為減少護理人員打包消毒然非專業護理的時間,並節省醫療器材的浪費,於1949年成立了供應室,以供應全院的敷料及消毒空針,這就是本院中央供應室的前身。由目前此部門所負責工作的重要及所發揮的功能看來,不得不佩服陳翠玉主任的真知卓見與勇於任事。 

1951年舊供應室護理人員疊紗布情形

1951年舊供應室護理人員疊紗布情形

 

 

1963年西址舊供應室工作情形

1963年西址舊供應室工作情形

 

  在護理人才的培養方面,1950年在陳翠玉主任的努力下,獲得傅斯年校長的支持,成立「台大醫院附設高級護理職業學校」(即台大護校),共有8屆畢業生,至1956年台大護理系成立後始停止招生。1951年初,世界衛生組織(W.H.O.)派遣5位護理專家來台,協助台大護校及本院護理教育、行政管理等人才的培育。  

 

  在環境及設備的建立及改善方面,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醫院部份建築物曾遭毀損,病人及家屬也常在走廊自炊,影響觀瞻及衛生,醫療設備也未盡完善,故在陳翠玉主任協助下成立本院營養部,初期並由護士長兼管。其他方面例如早期病房均使用蚊帳,尹喜妹主任時期於病室內加裝紗窗。在醫療設備方面改採用新式注射針,1959年時,各病房並安裝了小型高壓消毒鍋等。這些方面的改進雖然龐雜,但對整體醫療及護理的品質,卻有很重要的影響。尹主任於此段草創的艱辛時期,承襲陳翠玉主任辛苦開創及努力的各項制度,為往後台大醫院的護理制度、人才及設備管理奠訂了紮實而重要的基礎。

 

第一任陳翠玉主任

第一任陳翠玉主任

 

 

第二任尹喜妹主任

第二任尹喜妹主任

 


二、護理觀念變革期

  歷經光復初期至1960年代,經由前輩們辛苦的耕耘,台大醫院的護理在進入1970年時,總算是已步入軌道,呈現穩健發展的景象。此時護士人數為333人,其中助理護士16人,另有助產士3人。回溯此階段臨床護理的發展主要在護理品質的提升、專科化護理的初步萌芽以及引入科學化管理觀念至護理管理中。此階段主要是由第3任護理主任鍾信心及第4任主任余玉眉領導及規畫。其中余玉眉為全國第1位護理博士,引進了許多新的觀念。 

 

  在護理品質的提升方面,1973年台大醫院首創護理系教師的兼任制度,由台大護理學系鍾信心主任兼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希望由於護理教師兼任醫院護理工作,而使教學與臨床護理標準統一,並可為臨床引進新知。在鍾主任任內另一項重大的護理變革,則是將原有功能性護理模式(例如甲護士負責所有病人的注射,乙護士負責所有病人的晨間護理),改為主護護理及成組護理混合的模式。這種護理方式使病人有負責照顧的護士,而可得到個別性的整體照護並提升護理的品質。此後「主護護理」的觀念不僅在台大醫院生根,進而台灣護理界均採用此種模式至今。至余玉眉主任任內,更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這種觀念,現已成為世界護理的主流與趨勢。而余主任時期,更已有護理品質管制的觀念,此時期余主任將護理部門組織加以功能性分組,成立了在職教育、品質管制等小組。另外為提升護理管理階層的品質並開創「護理長儲訓計畫」。 

 

  在專科護理的初步萌芽方面,1975年於「美國在華醫藥董事會」協助下,於鍾信心主任任內首創精神護理與加護護理兩種專科護理照顧的能力。至余玉眉主任任內,在專科護理方面更有長足的發展。1980年,為了經由感染之控制提升醫療品質,首度甄選臨床優秀的護理人員負責院內感染資料之收集、感染情況之監測及提供具體的控制策略。此跨部門的小組一直延用至今,且於本院功能日益重要。 

 

  除了強調人性化的護理外,因手術大樓完成,得以引進管理的觀念簡化護理工作流程,並利用此機會提升中央供應系統的品質與能力。此時期供應室開始供應全院各類的滅菌器械包,至今日本院供應系統的作業流程與方式,仍常為其它醫院的重要參考依據。另外余主任任內有鑑於臨床護理人員花費過多時間在配藥上,認為這應從給藥制度方面加以改善,在與藥劑部合作下,1984年,本院開始推行單一劑量藥物配送制度 (UDD),這種方式不僅節省了護理人員用在非直接性護理的時間,並使給藥的浪費及錯誤率得以降低。

 

第三任鍾信心主任

第三任鍾信心主任

 

 

第四任余玉眉主任

第四任余玉眉主任

 

 

三、護理專業推展期

  1980年代起護理部進入護理專業推展期,在此時期護理的發展主要在專科護理的蓬勃發展、護理品質管制的落實、教學、研究與服務的統合、護理專業地位的提升以及護理部組織結構與功能的加強等五方面。進入1980年代後,本院業務不斷擴增,護理人員數也隨之增加。比較醫院病床數和護理人員增加的狀況,光復之初(1949年)518床配置60名護理人員,1984年1,131床配置545名護理人員,2014年2,332床配置2,325位護理人員,在三個時段的護理人員/病床比分別為0.116、0.481及0.997,分析護理人力比倍數成長的主要原因是加護病床數大量增加,且護理人員之角色功能擴張,於醫療照護體系中,擔任更多的責任,執行更多的業務。在此期間,面臨了本院成立以來的最大變革,也就是1991年的「台大醫院世紀大搬家」,在第5任周照芳主任的領導下,護理部門鉅細靡遺的參與了全院各部門的規畫。本院東址大樓於1991年10月落成啟用,各護理單位皆採標準病房規劃36床加一間隔離床,加護病房為9床以利管理。西址以慢性病房及門診之服務為主。當時病床約有2,000張,東址1,430床,西址523床,搬遷後的台大醫院,不斷引進了先進的醫療科技及設備。面臨此階段護理「質」與「量」的快速擴充及進步,本院護理也出現了嶄新的一頁。

 

1994年燒傷加護病房護理人員餵食病孩布丁

1994年燒傷加護病房護理人員餵食病孩布丁

 

 

1996年一般病房護理人員照護病患

1996年一般病房護理人員照護病患

 


  在專科護理的蓬勃發展方面,1985年開始進行門診護理師甄試制度,1986年,於周照芳主任任內成立營養小組,1987年,為因應日益增多之移植手術的複雜性,成立器官移植小組,1988年成立大腸診療室,1990年成立糖尿病衛教小組,並遴選優秀護理師擔任各小組成員。這些小組於今日不僅發揮了進階護理師(Advanced Practice Nurse) 的功能,使病人得到更好品質的護理,同時也負起臨床護理人員相關專業知識再教育的功能。 

 

  在護理品管的落實方面,此階段有明顯且開創性的進展。例如,護理技術的統合及審核,病人滿意度的調查及改善,護理記錄標準化及查核。為確保護理品質的水準,於周照芳主任任內,成立了護理品管小組;編印完成第1版的《台大醫院護理技術手冊》,為護理技術標準奠下基石;開始採用病人滿意度調查,並成立護理評估及記錄小組。第6任陳月枝主任上任後,更將護理品管的落實視為護理部重要任務之一。自1993年起,護理部副主任中有一位專責領導此部份業務的進行,將護理品管業務制度化。目前每年進行2次的病人滿意度調查為護理業務改進的重要依據。在此階段,更以護理時數之監測做為人力調派之依據,以減少護理人力分配不均的現象,使病人儘可能得到較好品質之護理。另外,急救車設備之評估、呼叫9595時(急救支援)急救現場的評估、意外事件報告及檢討,使急、重症及一般護理能維持良好的品質;其他各項服務的品管標準也在陸續建立中。 

 

  在考慮護理品管的同時,陳月枝主任亦同時兼顧到臨床護理人員工作環境的品質管制,加強隔離病房的使用,減少職業傷害都是重要的方向。1992年起,即針對臨床針扎事件加以調查,與安全衛生室王榮德教授積極研擬預防策略及追蹤。 

 

  在教學、研究與服務之統合方面,為依循本院教學、研究與服務之目標,自鍾信心主任時,即漸推行教師兼任醫院的工作。在陳月枝主任任內,加強實施護理學系教師與醫院護理人員的雙聘制度,除了護理學系教師兼任醫院之工作之外,附設醫院護理部具碩士學位以上之護理長、督導長、副主任,亦有5位為護理學系的兼任講師。藉此制度,可使臨床護理人員具有教學之經驗,並引領教學使與實務配合;而教師進入臨床服務之領域,除可使教學不致脫離臨床外,更使臨床護理能引入最新的觀念,兩者互蒙其利。在此階段除繼續進行護理人員的在職教育外,鼓勵護理人員的國內外進修。1986年起本院即分別派員前往法國、南非及美國等國訓練或進修,更鼓勵護理人員進行臨床之研究,以改進臨床護理服務之品質。

 

急救訓練課程

急救訓練課程

 

 

靜脈注射練習

靜脈注射練習

 


  在護理專業地位的爭取方面,此時期雖然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已達一定水準,但無論在職級或敘薪方面均與其他醫療團隊人員有不平等的差距。例如雖然國家考試中可取得「護理師」資格,但在醫院編制內,卻沒有護理師之職稱。這個議題在余玉眉主任任內即已開始重視、爭取,又歷經周照芳主任的努力爭取,經過十餘年之努力,終於在1990年7月得以落實,本院終於正式有59名護理人員取得「護理師」之職稱,1994年更獲當時戴東原院長的支持,名額逐年增加。同時,護理師也取得與其他醫療專業「師」級同等之敘薪。1992年,並經院方通過修改組織規程,將原來「護士長」、「督導」之職稱,更改為較具專業的「護理長」及「督導長」職稱,同時於1992年,護理督導長終得領取主管加給。

 

  在護理部組織與功能的加強方面,本院搬遷東址以前及之後,護理部之組織一直是主任1位,副主任1位,督導長5位,護理長46位,但在搬遷之後,面臨著護理「質與量」的快速擴充與進步,實在無法因應。在陳月枝主任之爭取,戴東原院長的大力支持下,於1993年2月,本部副主任得以擴增為4名,分別專責預算與採購、人力資源管理、持續護理品質管制以及在職教育等任務;護理長的名額亦由原來的46名增為76名。本部也加強護理長的儲訓計畫,相信優秀的領導人才會是本部「明日會更好」的主要原動力!

 

第五任周照芳主任

第五任周照芳主任

 

 

第六任陳月枝主任

第六任陳月枝主任

 


  第7任蕭淑貞主任於1996年9月指派戴玉慈副主任代表護理部參加院方「出院準備服務小組」,於7個單位開始試辦推動出院準備服務業務。1997年7月與院方為配合健保局推動按病例計酬之手術項目以臨床路徑方式進行,指派黃金蓮副主任帶領相關單位護理長,開始發展臨床路徑,簡化護理記錄。同年12月創辦「台大護理」季刊,提供護理部內訊息交流及人員抒發工作感言的園地。1998年1月訂定「單位護理人員專業能力進階內容」,並以Competence及Visibility作為發展標竿;同時開始頒發「優質獎」,以表揚臨床實務表現特殊優異者。且為了表現護理部之宗旨—『本部護理同仁秉持「視病猶親」之精神,提供人性化及高品質之照護,藉由護理專業促進病患身、心、靈及社會層面之健康,達到「全人」之護理』,將台大護理部之象徵以簡單、活潑生動之圖形及線條呈現,於1998年10月舉辦「護理部Logo」競賽,結果由3A2病房朱曉鶯護理師之作品勝出,蕭主任並期許護理人員應秉持「希望與愛」之精神,將之加入圖案內,完成護理部logo,此部徽至今仍沿用。另外為使護理人員展現不同的形象,將護理人員制服由傳統的白色改為柔和的粉紅色及淺綠色。

 

2003年台大護理雜誌創刊號

2003年台大護理雜誌創刊號

 

 

1998年台大護理部Logo誕生

1998年台大護理部Logo誕生

 


  第8任黃璉華主任於1999年9月21日全台發生大地震時,配合院方救災行動,派遣護理人員赴埔里、鹿谷等地支援醫療活動,開啟「災難護理」之新頁。其任內為降低門診護理人事成本,將門診由全職資深護理人員跟診改為時薪制診間助理及部份工時護理人員協助電腦輸入處方及檢查單。由於病床周邊醫療設備日多,常會碰觸護士帽,取消全院護理人員戴護士帽,避免護士帽造成的干擾。1999年底全院醫療電子儀器與資訊系統面臨「千禧年」可能帶來的危機,黃主任帶領所有護理部主管規劃因應計劃,安然度過此一世紀大考驗!2000年1月配合政府施行「醫事人員人事條例」,將本院護理人員由原先適用公務人員法之簡、薦、委任改任換敘為師、士級任用。2003年6月「台大護理」季刊發行創刊號,提供護理人員專業文章發表、專業領域訊息分享及探討的園地,以提昇護理專業品質;2003年7月何林富香女士捐款壹千萬元,專款分十年使用,指定作為獎勵護人員教學、研究、服務之用。2003年歷經SARS,護理部全員投入,在緊張危險的不明疫病氛圍中奮力救護病人,保護民眾健康,歷經此一事件,讓護理同仁有如浴火鳳凰,護理在團隊中的功能得到進一步的肯定。

 

1999年921地震醫療服務情形之一

1999年921地震醫療服務情形之一

 

 

1999年921地震醫療服務情形之二

1999年921地震醫療服務情形之二

 

 

  第9任戴玉慈主任於2005年上任後,戮力促進基層護理人員在部門治理和品質提升之參與,強化護理人員在醫療團隊的專業貢獻度,監測並提升護理人員在特定品質指標的當責性,彰顯護理部的角色。由於政府部門人事制度之變革,新進醫事與行政人員改以醫院作業基金聘用而產生契約護理師之職稱,為穩定護理人力以提供安全的護理而努力建構並爭取契約護理師合理薪資待遇。護理部組織自1950年代創設至今已歷時60餘年,自1995年全民健保開始實施以來,帶動醫療業務與財務的巨大變化,加上衛生署新制醫院評鑑的推行,護理主管的臨床管理和醫療資源使用管理的業務日益複雜且繁重,因此,於2005年規劃及試辦護理經理(Nurse Manager, NM)人制度,將護理行政管理與臨床管理由傳統護理長通盤負責修改為NM及護理長分而治之,重新調整護理主管的合作分工方式;在繼續教育上,引進經營管理師資,規劃領導與管理課程,提升主管對現代化管理的知識技能,為本部護理行政管理與組織再造之一重大變革。

 

 

第七任蕭淑貞主任

第七任 蕭淑貞主任

 

 

第八任黃璉華主任

第八任 黃璉華主任

 

 

第九任戴玉慈主任

第九任 戴玉慈主任

 


  黃璉華主任於2009年8月接任第十任主任,為提升台大護理的專業形象,推動「叫我護理師」運動,請所有人員稱呼護理人員為「護理師」,而非稱呼「護士」或「護士」小姐。率領全體護理人員,累積多年的努力2010年及2013年兩度參加JCIA國際醫院評鑑,獲得高分通過之佳績。2010年5月護理界將傳統之護士節改名護師節,本院舉辦護師節慶祝大會。2011年4月黃璉華主任率本院護理主管與同仁,兩度至馬爾它及墨爾本參加ICN國際護理研討會,發表論文篇數創下本院護理人員國外論文發表單次人數最多之紀錄。配合國際護理協會ICN推動之「營造正向執業環境」運動,黃主任於2011年推動兩年期整合性PPE行動研究,並於國內外研討會發表。值得一提的是,帶領護理部於2011年成功渡過全國護理荒,本院成為應屆護理畢業生求職的首選。本部多達7位護理主管榮獲全國傑出護理人員專業貢獻獎及服務奉獻獎,連續三年得到慈月基金會十大南丁格爾個人獎計4人及第三屆十大南丁格爾團體獎,得到破紀錄的高額獎金。

 

  2015年8月本部由賴裕和教授擔任第十一任主任,賴主任認為台大醫院為國家級的教學醫院,台大護理部對於捍衛台灣人民的健康與促進,改善病人疾病問題與痛苦,培育優良護理人員與學生,具有重要責任,而在身處執行日新月異的高科技治療與照護,以及面對來自不同背景的就醫民眾,如何提供護理師一個關懷、安全與支持的專業工作環境,使本部全體同仁有更多的活力與努力,提供最好的專業照護,更不容忽視。結合醫院、醫學院與大學相關部門或科系,打造以「實證與人」為中心的臨床護理,架構一流的臨床工作與教學環境,讓本院護理部與本校護理系相輔相成的努力,打造出更優質與感動的健康照護服務,更優質的教學與研究人才培育,成為台灣與國際上更具影響力的傑出照護機構。

 

  2017年8月本部由護理系所胡文郁教授擔任第十二任主任,胡主任任職六年期間,陸續建置護理「創新育成、資訊及實證」等委員會;也階段性完成「南丁格爾年輕菁英及、NP種資師資培訓以及住院整合照護」等創新服務模式,帶領護理部全體同仁與各科部戮力合作,走過3年抗疫的日子。

 

 

第十任黃璉華主任

第十任 黃璉華主任

 

 

第十一任賴裕和主任

第十一任 賴裕和主任

 

第十二任胡文郁主任

第十二任 胡文郁主任

 

 

2023年8月本部由護理系所陳佳慧教授擔任第十三任主任。

 

第十三任 陳佳慧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