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子宮頸上皮內贅瘤概論

子宮頸上皮內贅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許博欽醫師
台大婦產部
更新日期:2012/06/22

  • 概論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1993年的報告,自民國71年起,癌症及成台灣地區人民十大死因之首。民國81年台灣地區共有20,959人死於癌症,占總死亡人數19.3%。其中女性之五大癌症死亡率排名為肺癌、肝癌、子宮頸癌、結常直腸癌、乳癌。而子宮頸癌更是台灣地區婦女最常見的癌症,每年約有3,000人罹患,造成700多人死亡。顯然他是造成婦女威脅的最大敵人,因此子宮頸癌的早期防治變成為當前需積極努力的方向。早期的子宮頸癌往往沒有症狀,然而子宮頸癌可由臨床醫師肉眼看得到,並可直接取其落細胞作成子宮抹片,故可早期篩檢出子宮頸癌,而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效達到控制消滅子宮頸癌的危害,因此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推廣已成為目前首要之事。一般相信,子宮頸上皮內贅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簡稱CIN)便是子宮頸癌前驅的變化,如何有效篩檢它,進一步適當治療它,便是目前婦產科醫學會的一大課題。
 
(一) 發生率與年齡分布 
  子宮頸癌的婦女年齡大約在50歲左右,45歲到65歲占所有病例的6成。原位癌的病人的平均年齡約在43~46歲,與侵襲癌的平均年齡相差4~7年,歐美的報告,則為14年,但近年來也有報告幾個月就轉變為侵襲癌。國外診斷CIS平均年齡為40歲,比台灣年輕3~6歲左右,而外國CIN的平均年齡為28歲,Duke大學的研究更發現,有30%的CIN患者年齡低於20歲。因此1988年美國婦產科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ACOG)與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建議,凡性生活頻繁或曾頻繁的女性,或年紀大於18歲者,都應接受每年一次的抹片檢查及骨盆內診,以其更早發現子宮頸上皮內贅瘤。
  根據我國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台灣婦女子宮頸癌的年發生率約為30/100,00女性,約為美國的三倍。根據美國癌症學會(ACS)的估計,1992年,有13,000個新的子宮頸癌病例,其中4,500個死於此癌症;同時,每年約有600,000子宮頸上皮內贅瘤被檢查出來,其中子宮頸上皮內贅瘤與子宮頸癌的比率約為46:1。而在國內方面,臺大醫院於1993年發表停經後婦女異常陰道出血的病例中,子宮頸上皮內贅瘤與子宮頸癌的比率卻只有1:1.36。陽明醫學院在1989年一項大規模的陰道抹片篩檢中,檢驗出子宮頸原位癌與子宮頸癌的比率也不過為1.91到2.71:1,比起美國的數據,相差許多,這大概是台灣的子宮頸抹片篩檢,作得不夠徹底之故。
  關於CIN的程度方面,1992年在美國肯德基州有一個較完備的研究顯示,每100,000個女性人口中,有195個CIN中,其中38個是原位癌,而在國內的研究中,14個CIN中,就有10個CIN-Ⅲ(71.4%),同樣是在CIN的範疇內,我們仍是察覺到比較晚期,比較嚴重的病變,除了子宮抹片工作需要再加強外,宣導婦女們在害沒有症狀就得接受篩檢的觀念,也是十分重要。

(二)危險因子 
  子宮頸上皮內贅瘤的發生原因,雖然不是非常清楚,但一般堅信,它則是一個多因子有關疾病。子宮頸上皮內贅瘤一直被認為是子宮頸癌的前身,其病因也同樣被歸為以下幾種:

  1. 早婚、結婚十年以上,與生活水準較低者為高危險群,亦有人報告,精蟲提供額外DNA的給正在轉換的子宮頸柱狀-鱗狀上皮細胞,可能是誘因之一。從前認為猶太人是子宮頸癌的低危險群,但近來由於性生活的習慣改變,其子宮頸癌與子宮頸上皮內贅瘤都已增加。
  2. 子宮頸癌病患血清中單純皰診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二型的抗體陽性率較對照組為高,治療後成有意義的降低,此率過性病說曾流行過一段時間,曾有報告在子宮頸上皮內贅瘤的切片中可以用DNA雜交法測出未明顯感染HSV-2的病人,其中子宮頸切片含病毒之RNA,近年來由美洲亦有一些類似的報告。
  3. 最近20年,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幾乎是研究的主流,目前約有70多種不同的HPV被發現。許多人報告在子宮頸濕疣、子宮頸癌、及子宮頸上皮內贅瘤都可以發現HPV的DNA 。其中第16, 18, 31, 33, 35, 45, 51, 52, 56, 58常被發現於子宮頸癌及子宮頸上皮內贅瘤。
  • 檢與診斷方法

  子宮頸上皮內贅瘤及零期子宮頸癌,在臨床上往往沒有自覺的症狀,絕大多數病患都是在例行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中,意外地被發現出來。相對於早期侵犯之子宮頸癌,也沒有太多症狀,只有性行為後,有點狀的陰道出血,而且是無痛的,因此往往會被忽略掉。
子宮頸抹片檢查是一種簡單、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易為一般婦女所接受,可用來偵測子宮頸的癌前期。子宮頸抹片檢查,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對早期子宮頸,有許多全面施行子宮頸抹片檢查的國家,其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的顯著下降,大多歸因於抹片篩檢的效果。

(一)各國子宮頸癌篩檢狀況
  無論是為開發或已開發國家,都早已積極著手子宮頸癌的防治計劃。加拿大開始得最早,從1949年開始到1973年止,已有85%婦女至少有作過一次抹片檢察,資料顯示,自1955年來,子宮頸癌已降低了7成。同時也發現,對子宮頸癌篩檢頻率最高的地方,死亡率下降最多。而根據1983年的報告,女性鱗狀細胞癌的發生率在20年內降了75%,死亡率下降了2/3。子宮頸原位癌的數目有增加,而侵襲癌症則沒有增加。主要乃歸因於原位癌在變成侵襲性癌前的過程被截斷下來。美國的篩檢計劃開始於1956年,至1967年止,有90%之20歲以上婦女受過篩檢,比較子宮頸癌,在篩檢前後之發生率及死亡率分別下降了57%及51%,鄰國的日本,自1962年起,展開一項大規模篩檢。有一份報告更發現,88.7%的子宮頸癌萊自未作篩檢女性,而有篩檢的人發生侵襲癌只有3.6%,總合起來,侵襲癌原位癌=1:3,但是篩檢間隔達4年者,侵襲癌比率可增加到52.9%。我國子宮頸抹片也行之有年,可惜普及率一直不理想,衛生署的目標,是要從民國80年的9.7%增至民國85年的20%,因此子宮頸癌的病人,偶爾也可以看見,目前仍是女性癌症的第一位。

(二)子宮頸抹片的方法
  細胞抹片為診斷的CIN一大利器,未得到診斷的正確性,抹片的過程則必須注意。子宮頸抹片的製造流程包括:檢體採取、塗抹、固定、標識、染色、判讀以及結果報告。其中臨床醫師要注意的包括臨床的前四步驟。

 

  • 治療與預後

  近年來,CIN與子宮頸癌之間的因果關係以不如以往那麼密切,因為CIN的比率很多,可是最後有子宮頸癌的,卻不多。而只靠組織學,病理學檢查,並不能十分清楚區別,哪些CIN將來會成為子宮頸癌。CIN變成子宮頸癌的時間,相差太大,有的可短至數月或相差幾十年。最後, 防子宮頸癌的焦點便集中於切除病變的邊緣,是否已乾淨,沒有CIN的細胞存在,所以子宮頸圓錐形切除變成了替代子宮切除的一個治療方法。在作保守性療法以前,最好要詳細評估,以確定侵襲性子宮頸癌之不存在,柱狀-鱗狀上皮交界處細胞看清楚後,子宮內頸也詳細評估後,抹片與切片報告相吻合,並經合格的因到鏡專家檢查之範圍滿意時,就可作確切之診斷,不然則可作圓錐狀切除來幫忙診斷。一般而言,在定期追蹤細胞抹片下,CIN之預後均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