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放射線治療

民國90年, 「放射腫瘤科」正式整合納入腫瘤醫學部編制,與「化學治療科」結合為緊密的癌症治療團隊。

放射線治療門診區相片

  放射腫瘤治療區位於西址檢驗大樓地下一~二樓。提供高品質放射治療服務,包括各科腫瘤照會診治、放射治療中病患照護與追蹤門診等。於民國91年引進最先進的「三度空間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嘉惠病患,提昇治癒率與生活品質;於民國95年開始,國內最早的「影像導引放射治療」技術,達成更精確的放射治療。 

放射腫瘤團隊:主治醫師/住院醫師/物理師/放射師/護理人員

      放射腫瘤團隊之特色:溝通、協調、合作


直線加速器1相片

直線加速器2相片模擬定位機相片

直線加速器3相片模具相片

模擬定位控制台相片鉛塊製作室相片


放射治療

  由醫師、專任護理人員、物理師與技術師共同合作,提供完善的放射治療之醫護照顧,2003年11月起,開始以「強度調控放射治療」之先進技術服務病患,提升病患生活品質;2006年7月起開始以「影像導引放射治療」領先技術使用於癌症病人放射治療,進一步實現精準治療的目標。

螺旋刀放射治療中心揭幕

螺旋刀放射治療精準定位、腫瘤不失焦


  隨著腫瘤醫學的日新月異,對於患者癒後有更好生活品質的治療方式也紛紛順勢而生,影像導引斷層式加速器-螺旋刀(Tomotherapy),便是最新發展的放射治療技術之一,其特性在於可針對單一腫瘤、多發性腫瘤、或是多處性轉移病灶皆可同時治療的治癌利器,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引進螺旋刀放射治療,必可使其放射腫瘤治療團隊變得更加完整而全面,因應病患病情的不同選擇更適合的放射治療技術。

  將放射治療近年來發展的多項新穎技術整合在一起,是螺旋刀最大的特性。螺旋刀同時具有影像導引(IGRT)、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電腦斷層掃描(CT)、影像融合比對分析、3D電腦優化治療計畫系統、以及自動品質驗證系統(QA System)等高階功能。

  療程開始前,患者都必須先經過影像掃描獲取圖像後,利用3D電腦優化治療計畫系統來模擬運算,讓治療射束的角度及強度達到最佳化,使得腫瘤組織能接受到所需的放射劑量,同時讓正常組織的劑量儘可能降低,以減少放射治療副作用的發生機會。
 
  螺旋刀儀器照片病患在每一次治療之前,會接受螺旋刀內建的電腦斷層系統掃描,利用先進的影像融合比對系統來分析其治療誤差,並作即時的誤差校正,因此可大幅提高治療的精準度,相較於傳統的治療技術,螺旋刀可真正達到所謂影像導引(IGRT)的效果。與一般的強度調控(IMRT)治療技術相比,螺旋刀所使用的是360°線性超高速多葉準直儀,射束的數目及角度的選擇性較大,能讓射束精準打在腫瘤上,而儘量避開周邊的正常組織。
 
  另外,螺旋刀的治療範圍較廣,可在一次治療中涵蓋160cm的範圍,因此對於多發性的腫瘤或轉移性病灶,不需要像傳統治療方式一樣,得治療一個部位完成後再接續另一個部位的治療,螺旋刀可在一次治療中同時處理身上不同部位的腫瘤,因此對於大面積或多發性病灶的患者,是目前較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