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骨科部代訓合作醫院住院醫師實施辦法
一、聯合訓練的目的
台大醫院與新竹分院骨科住院醫師聯合訓練機制,主要考量兩院在規模上、功能上及特性上的互補,茲分述如下:
第一、在規模上的互補性方面
台大醫院在充足醫療人力與精細的部門分科的優勢下,更能夠針對病患的病症,安排他們至各個主治醫生所擅長的項目進行治療,以跨部門合作進行醫療資源的整合。因此就這點來說,基於兩者在醫療人力的不同,台大醫院與新竹分院在培養醫師所具備的專業能力上是有所不同的。在骨科住院醫師聯合訓練上,更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此外,以病床數目來看,台大醫院總病床數為2362床,全數皆屬急性病床;新竹分院病床數總829床,其顯示兩者在醫療照護功能上的差異。例如:由於醫院規模差異所產生的醫療人力與醫療設備上的不同,使得台大醫院與新竹分院在骨科住院醫師訓練上互為補足,且能夠相互借鏡之處。
第二、在功能上的互補性方面
新竹分院在層級的劃分上屬區域醫院,在規模上不及於醫學中心所擁有的醫療資源與設備,因此在面對急重症病患上,並無法完全提供如台大醫院之醫學中心等級的高科技設備協助診療。因此,部分的在地病患可能選擇自己轉診或是被轉診至鄰近地區的醫學中心,如:林口長庚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或是直接轉診台大醫院。
此外,從新竹分院的角色來看,它並非是處於整個醫療體系的最終端,而是處於地方性診所、地區醫院和醫學中心之間,扮演著地方上重症疾病處置上的最後一道防線。相對地,台大醫院屬醫學中心,擁有較先進的研究設備與較多醫療資源,換言之,當地區醫院與區域醫院在無法治療病人的情形下,他們必然會經由轉診將這些重症患者轉送如台大醫院這類型的醫學中心醫院,台大醫院也就成為了最後能夠醫治這些重症病患者的地方。因此,就功能上的劃分而言,新竹分院一方面是地方上的重要醫療單位,另一方面更擔負著過濾重症疾症與轉診的重要角色。從功能與醫療層級的劃分上來看,台大醫院與新竹分院在處理重症病患上是互補的,後者在經由初步判斷與診治過程中,將病情嚴重的病患移往醫療設備或醫療人力能夠負荷與醫治的醫學中心。而台大總院則能夠適時地運用較為先進的醫療設備,對這些重症病患給予適當的治療,以發揮地區醫院與醫學中心之間在不同角色上功能互補的特性。
因此,新竹分院的訓練除了著重醫師獨立診斷與治癒病人的能力之外,更必須具備判斷病患轉診的適切時機,這與台大醫院的訓練不需考慮病人轉診的問題是截然不同的,也因此互相輔助住院醫師的訓練。
第三、在特性上的互補性方面
從台大醫院與新竹分院所屬的地區特性、經濟形態以及因地區特性所生成的人口組成來看,兩者在可能的潛在病患的類型上是大為不同的,由於台大醫院位於台北市中心的醫學中心,且人口組成包含了其他縣市的流動人口,因此更容易接觸到來自各縣市不同的病症患者,在面對不同病患上具有更為豐富的經驗,能夠透過院內部不同的部門的支援及時且快速地掌控各種病案的發展而做出適時的處置方式,具備了快速且彈性的特點。相對地,新竹分院所醫治的病患主要是當地的民眾,且在人口高齡化的情況下,其接觸到的病症通常較為單一,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能夠累積對於這些常見的病症的實務經驗,在豐富的病例經驗累積下,他們更能夠預期病患後續可能出現的徵狀,而這是新竹分院相較於台大總院的不同之處,亦是兩者在特性上能夠互補的地方。
二、聯合訓練的內容
第一年骨科住院醫師訓練
1.為一般醫學實務及骨科醫學基本訓練,並在臨床教師指導監督下熟悉基本病患照顧、溝通技巧。
2.熟悉了解醫學倫理、醫療及健保相關法規。
第二年骨科住院醫師訓練
1.以一般骨科訓練為主。另外必須學習急診及重症加護病房病患照顧。
2.學習初級骨科開刀相關技術。
第三年骨科住院醫師訓練
1.開始學習進階版骨科相關課程,包括手足外科,小兒骨科,運動醫學科等。另外必須學習顯微手術動物實驗。
2.學習中級骨科開刀相關技術。
第四年骨科住院醫師訓練
1.負責協調安排開刀房所有相關事務。另外必須學習論文寫作及研究。
2.學習高級骨科開刀相關技術。
第五年骨科住院醫師訓練
1.第五年住院醫師為總醫師,負責教學、行政、照會及臨床事宜。
2.學習獨立完成骨科開刀所有程序。
註:骨科開刀相關技術請參閱骨科專科醫師訓練各級學員評估項目及量化指標(附件一)及授權相關規定。
以下為新竹分院總院之學習目標與計畫
一、 訓練目標
目標在完成專科醫師訓練後能夠具備「六大核心能力」
- 病患照顧(Patient care)
需具同理心、能尊重病患、能適當做正確診斷,設定優先順序做出有效處置計畫,使病患獲得合宜之醫療。
-
會談技巧及檢查病患技巧熟練。
-
有精準完善之判斷力。
-
能尊重病患意願。
- 醫學知識(medical knowledge)
能運用已確立及發展中之醫學知識於病患照顧,並持續學習專業新知。
-
醫學知識優良。
-
樂於不斷學習。
-
能深入了解複雜臨床問題。
-
有3篇(含)以上骨科醫學會報告。
- 臨床工作中的學習與改善((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
在師生、同事、病患及病患家屬的接觸中,能自我改進學習整合重要價值資訊的能力與判斷,運用科學證據和方法評量改進病患之臨床照護。
-
能常自省及自我改進。
-
能使用新資訊、技術於衛教及病患照顧上。
-
有獨立判斷思考能力,能以病人為中心,主動尋求師長、同事或跨科意見,找尋最
-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與病患及其他醫療照護團隊建立良好互信關係,並能維持病患與醫療團隊的相互和諧。
-
與病患及其家人關係佳。
-
對病患及其家人做衛教。
-
經常與其他醫療照護成員溝通。
-
師生關係互動默契佳。
-
獲得病患或家屬贊美感謝函。
- 專業素養(professionalism)
能表現出持續發展醫學專業、合乎醫學倫理之行為,尊重病患、具備全人醫療之精神,達成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與態度,學習在工作中服務、教學與研究能並行。
-
尊重他人、具同理心。
-
對資淺住院醫師或醫學生會與指導。
-
能認錯並積極改正,能考慮病患或同事之需求。
-
專題報告內容佳、重點明確、報告流暢。
-
有論文發表。
- 制度下的臨床工作(System-based practice)
瞭解醫療體系之運作及資源,依照相關法規、健保制度在服務病患外,還能持續學習專業新知並做醫療改進,增進病患福址,達全人照護。
-
有效運用醫療資源,進行醫療照護。
-
能有效改善錯誤。
-
能有效改善照護系統。
-
積極參與科部教學活動,且從不遲到。
二、 訓練計畫執行期程
1.本訓練計畫執行期自104年7月1日起。
2.固定住院醫師訓練內容:
2-1台大總院及新竹分院骨科受訓共五年,其中50%以上時間於原收治之主訓醫院科部內訓練。
2-2含行政總醫師訓練一年
2-3依骨科專科醫師訓練內容訓練,並養成行醫六大核心能力。
2-4體系合作醫院並期召開合作會議,協調送訓課程以符合專科醫師訓練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