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檢驗

疾病簡介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OMIM 253300/ 253550/ 253400/ 271150)屬於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大約每40-60個人即有一人為帶因者,僅次於最常見的海洋性貧血。若夫妻同時為SMA帶因者,則每次懷孕約有25%的機率,子代會成為SMA患者。估計台灣地區每6,000-10,000個新生兒就有一人罹患此症,約每900對夫婦就有一對會生下病兒,每年約新增40-50名病患。該症是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發生漸進性退化,造成肌肉逐漸軟弱無力、萎縮的一種疾病,但智力發展完全正常,發病年齡從出生到成年皆有可能。SMA也是最常見的一種致死性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目前雖有藥物,但所費不貲,造成病患家庭及社會非常沉重的負擔。美國醫學遺傳學會(The 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ACMG)公開呼籲全美所有夫婦,不分種族或族群,全面進行SM帶因篩檢。中華民國周產期醫學會也曾向衛生署爭取,希望能將SMA納入產前常規項目,但礙於經費,目前仍維持自費檢查。

致病基因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由於染色體 5q13區域內的SMN1基因發生突變所導致;其中95%的SMA患者主要為SMN1基因發生缺失(deletion)或轉換(conversion)突變,其餘5%則伴隨異質性SMN1基因的點突變(point mutation)。高度同源的SMN2基因套數多寡則影響SMA發病年齡及疾病的嚴重度。

​臨床症狀
​SMA患者依發病年齡及疾病嚴重度可分為四型:

第一型患者,在出生六個月內發病,四肢及軀幹嚴重的軟弱無力,大多數患者在兩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第二型患者,於出生6-18個月發病,可以自行坐立,少數可以行走,多數患者能活到20-30歲。

第三型患者,出生18個月後才發病,肢體近端肌肉無力,下肢較上肢嚴重。

第四型患者,成年後才會發病。
 

盛行率:​約1/10,000

​適用對象

  1. 有計畫生育或已懷孕之夫妻自費檢測。
  2. 家族中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病史者。
  3. 懷疑為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者。
  4. 一般民眾自費檢測。
     

檢測方式
目前已發展出許多方法用來進行SMA分子檢測,包括SSCP、PCR-RFLP、qPCR、DHPLC和MLPA。其中,本實驗室選用MLPA,因其具有高準確度、高再現性等優點,被認定為SMA分子檢測的標準方法(gold standard)。

 

​檢體需求

  1. 血液/臍帶血:1~3 ml(EDTA紫頭管)
  2. 羊水:至少10 ml(針筒)[若羊水嚴重含血(鮮紅色),需另開立醫令000X0130進行細胞培養,以避免母血汙染。]
  3. 絨毛:至少5 mg(無菌瓶)
  4. 組織/流產物:至少10 mg(無菌瓶)
  5. 培養後細胞:至少 1x106 cells(離心管)


​報告時程

  1. 產前檢體(如羊水、絨毛):實驗室收件後20個工作天(1個月);如要進行細胞培養,則需增加10個工作天,共計30個工作天(約1.5個月)。
  2. 一般檢體(如血液):實驗室收件後20個工作天(1個月)。​

備註
5-8%的SMA帶因者其SMN1基因位於同一條染色體上、SMN1基因點突變或患者自身發生新突變(de novo mutation),無法由目前常規的方法檢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