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系列分享之一
【罕病家庭裡的關懷與教養:關懷需要克服阻礙說出來,教養需有正確知識與技巧才有效】
馨馨是24歲的外籍新手媽媽,先生小亮從事外商工作,馨馨因為有了女兒而決定與小亮在台灣組成家庭、共同生活。但女兒在新生兒篩檢時,發現某數值異常,進一步檢查而確診為罕見疾病。對馨馨來說,這件事讓她非常擔憂、焦慮。小亮看到馨馨這樣情緒低落、不安,有時又發脾氣、大聲,非常地擔心,故告知醫院的罕見疾病個管師。
個管師初步了解馨馨與小亮的擔憂,詢問他們是否願意與臨床心理師聊聊,調適自己的心理,並在他們同意後,連結醫院的臨床心理中心的資源。
臨床心理師在初次晤談後,初步判斷可能的主要癥結有三方面:(1)馨馨如何思考數值異常與罕見疾病這件事,認為孩子與她自己面臨什麼狀況,這可能是她情緒困擾的原因之一;(2)馨馨的擔憂與焦慮除了合理的成分之外,可能也有來自她因應壓力的習慣而多出來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被辨識,並設法改善;(3)在馨馨與小亮的溝通模式中,雙方都需要克服阻礙傾聽與表達的原因,讓他們對彼此的關心與支持能確實產生作用。
《心理諮商這樣幫》
【 第一次諮商】
馨馨、小亮帶著女兒前來諮商,臨床心理師給予關心與肯定,並與他們討論兩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以及整體評估他們對女兒疾病的想法、對教養的知識與效能、對未來發展的推論、因應壓力的習慣做法。從中瞭解到小亮想分擔馨馨照顧女兒的壓力,但知道馨馨的自我要求很高,加上看到馨馨的情緒,以及自己在協助照顧女兒時,兩人常因標準不同而爭執,且馨馨似乎因此心情更不好,於是越來越不敢幫忙,甚至有意見也忍著不說。馨馨則是表示,她在網路上搜尋很多疾病相關資訊,讓她非常擔心女兒的發展,也覺得不捨,更因為自己隻身在台灣,對資源運用感到陌生,覺得無助;此外,小亮雖嘗試分擔照顧,但她不認同小亮的做法,覺得挫折、生氣,同時又對小亮感到虧欠。長期以來,馨馨把她的想法、情緒、做法,維持在既有的模式裡運轉,壓力繼續累積,有時難以克制便表現甚至爆發出來。然而,他們不太有機會好好地彼此瞭解,把關懷與感謝化為真正感受到的互相扶持,讓分擔重擔的心意轉為實際有用的幫忙。
臨床心理師一面評估與分析他們的問題,一面協助他們緩和情緒,互相表達與傾聽,肯定彼此的心意與已有的成果,並覺察與辨識阻礙他們的因素,瞭解問題所在。在晤談中,雙方逐漸瞭解彼此的在意與關心,意識到各自的想法與原則都有過於堅持或不完全有所依據之處,也發覺共同欠缺對有效教養方式的認識,於是決定雙方都試著做改變,一起照顧女兒,一同承擔與成長,並同意繼續心理諮商。
【後續數次諮商】
後續諮商有三個重點,其一,協助馨馨改善照顧女兒的壓力,包括:幫助馨馨處理本身成長經驗的影響(這是馨馨原先未意識到的)、調整對女兒與自己的標準、修正對疾病知識的解讀與推論、調整對責任與求助的認知及行動等。其二,促進馨馨與小亮的夫妻溝通,包括開放表達想法與情緒、彼此傾聽與調整回應方式、調整與事實有所落差或缺少依據的想法、提升親職教養的共識、保留有效的教養方法、增加教養知識與技巧以改善效益不彰的教養方法、推薦諮詢資源與參考資料等。其三,協助馨馨建立資源網絡,善用資源。
馨馨與小亮經過數次諮商後,比較能接納彼此不同的想法並進而尋求共識,適度調節情緒而非讓情緒成為令人害怕與阻礙溝通的因素,互相肯定與包容,針對問題做討論而非爭論照誰的標準做事情,對女兒疾病的看法較為一致,調整教養方法,重整照顧分工,而馨馨也逐漸使用家庭以外的資源,擴充知識與資源的來源。於是,馨馨與小亮的溝通漸漸變得有效,關係也較為緊密與和諧;馨馨逐漸走過低潮與不安,小亮因為馨馨有改善而安心許多。他們兩人未來仍會有許多挑戰,但有了良好溝通,並改善心理調適與提升親職效能後,帶著信心與能力和女兒一同繼續前進。
《小小提醒,溫馨叮嚀》
案例通常是把狀況與做法做舉例,實際上,每位個案與每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全然類推;而且,案例是模擬與簡化的說明,實際執行時,比案例要細膩與精準。若您或身邊有人遇到困難,可以先參考案例,試著自行思考與處理,或許這樣就已能有所改善;若需要或想要諮詢專業人員,則可以聯繫相關資源做安排。
故事系列分享之二
小明目前就讀高職,自小發現患有罕見疾病後,小明媽媽便帶著小明定期回診接受治療與追蹤。這一次回診時,發現數值異常升高,因此由醫師轉介進行罕病心理諮商,以了解這次數值異常升高的原因,以及協助小明跟媽媽對疾病與治療方式有更好的共識與規劃。
【第一次諮商-評估問題與建構計畫】
第一次進行諮商時,隨著臨床心理師的引導,小明可以侃侃而談地說明自己因為生病而不能吃糖、不能吃炸物、不能激烈運動,看得出來小明對疾病相關的醫囑頗為清楚;然而談到實際執行的狀況時,小明嘻笑地說平常自己還是想吃什麼就吃,而且最喜歡與同學一起打籃球。雖然知道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才對自己的身體最好,但小明還是有些叛逆或存著僥倖的心態而沒有遵守。
小明不以為意地說著這些,小明媽媽則傷透腦筋,她額外指出暑假期間小明開始到便利超商打工,需要搬運重物,也常常跟朋友騎車出遊,擔心對肌肉造成較大的負擔,可能也是造成數值異常的原因之一。而且小明比較被動,不會自己注意醫囑,媽媽只好苦口婆心、頻繁地提醒,對於小明不當一回事的態度感到有些氣憤與無奈。
透過這次的諮商,臨床心理師一邊引導小明回顧可能影響數值的因素,一邊促進其對健康問題的覺察與重視;並鼓勵小明多觀察運動與休息安排對身體的影響,以提升自我覺察與控制。在小明與媽媽的互動上,臨床心理師也鼓勵小明負起更積極主動的角色,並將行為目標切割、從較簡單的小目標開始分階段進行,初步先以不吃糖作為首要目標,嘗試增加達標的可能性,以提升其自信心。
【第二次諮商-釐清依賴的循環與學習掌控自我】
小明媽媽肯定小明可以不喝含糖飲料了,但仍需要媽媽準備其他飲料替代,擔心小明不為自己的健康做努力;相對於媽媽的緊張,小明仍表現出較隨意、輕忽的態度,甚至半開玩笑地說這都是命運、要聽天由命,什麼時候該走就走,可能以不在乎的態度因應疾病引發的潛在焦慮,逃避對健康造成威脅的壓力與問題。
小明隨意的態度讓小明媽媽愈加擔心,更不敢放手讓小明負擔照顧自己的責任,而持續擔任照顧者的角色,幫小明處理好一切健康相關問題。臨床心理師嘗試讓小明與小明媽媽共同理解,他們的親子互動似乎落入【媽媽指責-小明逃避-媽媽代為處理問題-小明繼續被動依賴】的循環裡。
為了打破這個循環,臨床心理師與小明一起制定了更具體的計劃;鼓勵並引導小明思考可以自我掌控的部分,並設定目標加以記錄,討論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可以因應的方式,藉由這個過程鼓勵與提升小明的自主性;同時臨床心理師也與媽媽討論如何減少提醒與協助的頻率或程度,如何調節媽媽自身的焦慮,及實際可行的親子溝通與行為介入技巧,以增加小明建立自主行為的機會。
【第三次諮商-發現不一樣的自己並展望未來】
這次的諮商,小明初入會談室便開心地與臨床心理師分享這次回診的「數值超好」。對於這次的進步,小明認為是因為這段時間自己不吃糖、少運動、少提重物,能肯定自己即使沒有媽媽的提醒,也可以記得要喝無糖飲料,談話過程明顯較過去開朗而有自信,媽媽也共同見證小明的改變與成長。
相較過往【聽天由命】的想法,現在的小明認識到【有些事情只要有心,就可以改變】,也更能體認媽媽對於自己在健康照護方面的期許,對未來也有更多不同可能性的正向期待。
小明媽媽對於小明在飲食控制方面雖然仍有擔憂,但隨著看到小明的進步,媽媽也感到放心許多,相較過往能逐漸放手。原先小明與媽媽之間因為健康照護行為與態度不同,互動時容易出現緊張或抗拒的氛圍,透過臨床心理師促進親子間的相互溝通與調整行為模式後,也有了許多改善,讓原先的互動循環可以被打破,看到更多正向與不同可能性的成長。
飲食控制與遵從醫囑常常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角力戰,臨床上常會聽到家長抱怨,原本數值都還控制的很好,一旦孩子開始上學後,家長就很難完全掌握在學校的飲食狀況,例如孩子有沒有到福利社買東西吃、或是同學彼此分享零食或餐點等;進入青春期更是追求獨立自主與同儕認同的階段,家長在如何拿捏與孩子的關係及控管程度更是傷透腦筋,可能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甚至對立。然而透過這個成長改變的過程,家長更能直觀的認知到在健康照護及其他重要的人生課題上,自己可能沒辦法為孩子肩負一生的責任,孩子也需要學習當自己人生的主責者,因此這個責任轉換與相互協調的過程,便是家長與孩子的重要課題之一。若有需要協助之處,也可以聯繫我們 ,以得到專業人員的協助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