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症沒有因抗菌藥物的發展而消失,新的病原的出現或舊的病原以新的面貌表現。
另外,越來越多的免疫不全的患者,使得感染科醫師的角色益形重要。
-臺灣感染醫學之父 謝維銓教授
詹建富/專訪,文章轉載自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
生平
謝維銓教授,1926年生於臺南市,畢業於臺北帝國大學醫科預類(臺灣醫學院前身),並曾取得日本大阪市立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及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及熱帶醫學碩士。其專長科別為感染症、臨床微生物學及家庭醫學,並受聘為衛生署院內感染控制諮詢委員會召集人及中央健保局醫療服務審查委員會召集人。早年見證國內傳染病演進,其後協助推廣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網工作,備受醫界推崇。
在國內素有「感染症活字典」之稱的臺大醫學院內科謝維銓教授,今年初自臺大醫院榮退;得知這位老教授要功成身退,該院同仁及衛生界人士莫不發出長長、敬畏的喟嘆,總覺得這位貢獻畢生心力於感染症防治、基層醫療及公共衛生的學者,確實是醫者的典範,令人景仰。
熟知謝教授的醫界人士都知道,他除了在「感染症」有獨到之處,並擁有「三冠王」的頭銜,這個稱號來自於他曾同時兼任中華民國感染症醫學會、家庭醫學會理事長及微生物學會理事長;但這些頭銜並非是他個人汲汲於名利的追求,而是他學深識重,眾望所歸,在數次謙辭下,仍拗不過眾人意思,才扛下領導醫學會的重責大任。
治學嚴謹,思慮縝密
謝教授向來不茍言笑,但親近他的人都說,謝教授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由於他治學嚴謹,思慮縝密,任何感染症經他一一抽絲剝繭,就此撥雲見日,連該院感染控制小組的護士都尊稱他為「猜『謎』高手」。事實上,國際間研究感染症的專家也都知道,臺灣有這麼一個「Dr. Hsieh」。多年前,他前往歐洲參加國際化學療法研討會時,國際友人便贈他一幅漫畫,上面寫著「眾人只會亂槍打鳥,但只有Dr. Hsieh可以一舉中的」。
回想當年踏入這個冷門學科,謝教授說,1945年他考上臺北帝國大學醫科預類(即臺大醫學院前身),畢業後進入臺大醫院當住院醫師,當時被分配到照顧傳染病房,從此便與傳染病控制結下不解之緣。他記得,當年一個傳染病房就擠了三十多名肺結核患者,不少年輕醫師避之唯恐不及,而他因「一念之差」,就一頭栽進與病原菌對抗的領域,以及天天看顯微鏡的「鏡中歲月」。
也許是細菌的變化多端引發謝教授的研究興趣,再加上感染症的臨床工作讓他覺得責任重大,1960年、1970年間,他進入當時設在臺大醫院舊址一角的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一流的設備及充足的經費奧援,一年半內他便發表了四篇流行性感冒及日本腦炎的研究論文,也奠下日後紮實的感染症學識基礎。
見證臺灣近半世紀的傳染病發展史
謝教授說,光復前後,各種傳染病如霍亂、痢疾、瘧疾、白喉、傷寒及狂犬病等在臺灣肆虐,後來隨著各種疫苗相繼引進,及國民生活水準提升,各種法定傳染病逐漸減少;但1962年發生全臺霍亂大流行,70年代屏東琉球鄉、高雄三民區爆發登革熱流行,以及桃園、新竹一帶發生傷寒、痢疾的突發事件等,也令他記憶猶新。
臺大醫學院時任內科副教授張上淳(現臺大副校長)指出,一般醫師都忙於診間看病,或是穿梭於病房間照顧病人;但謝教授除了照顧病人識病猶親,他有感於感染症防治若只坐在醫院內等病人上門,對疫情的防治恐會延錯失時效,在治療對策上,也容易坐井觀天,因此他會帶著學生親赴現場進行調查、監測,也在在顯示出老教授實事求是的研究精神。
不過,謝教授也常向醫學後進表示,「走感染症一科,是沒錢賺、也餓不死的行業」。他說,目前國人十大死因的排行榜,難以癌症或其他慢性病為主,但其中最大的致死原因應該是感染症;問題是,一般人常以為癌症、心血管疾病才是健康大敵,而感染症卻可由抗生素治療,因此雖然感染症很重要,卻一直不受重視,當然就沒有賺錢的機會。臺大醫院內科醫師洪健清指出,謝教授能在感染症領域中執迷不悟四十年,這也是他學識風範令人學習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新一代的抗生素不斷推陳出新,近年來大規模的傳染疫情及高死亡率已不復見,但微生物的惡勢力依然虎視眈眈,謝教授認為,面臨抗藥性病原菌的快速增加,因此他首開風氣之先,在1980年於臺大醫院設立國內第一個院內感染管制小組,積極推廣全臺灣的院內感染防治工作,包括抗藥性菌株的長期監控及院內環境感染的疾病,前年,臺北榮民總醫院發生瘧疾院內感染事件,舉國大譁,更證明謝教授的高瞻遠矚。
「無心插柳」的「家庭醫學」
在1970年代,國內正大力推動專科醫師制度之際,他鑑於醫療分工愈細,在基層醫療單位卻缺乏熟悉各科的全才,且以提供綜合性醫療的家庭醫師,1979年謝維銓教授於台大醫院成立一般科,即後來的家庭醫學科,提供醫學生與住院醫師家庭醫學和社區醫療的訓練,完訓後成為種子醫師,到各地傳授家庭醫學及社區醫療專業。1983年政府計畫性地設立群體醫療執業中心,補助優秀的醫師到偏鄉,從貢寮開始,一個個設立,遍及全台醫療資源匱乏的170個鄉鎮,彌補了偏鄉資源的不足,同時,謝教授也協助政府成立三個全國性的社區醫學訓練中心,整體提升了基層醫療人員的素質,此階段醫界稱為臺灣近代史的第一次基層醫療革命,奠定社區全人醫療的基礎。
接著,延伸到第二次基層醫療革命,在921和SARS之後,由於謝維銓教授的感召,其弟子前臺大醫學院謝博生教授更推動- 社區醫療群計畫,基層醫師以群為單位,共同提供家庭醫師整合性醫療。發展至今,基層醫療體系更精實,並推展全人全家全社區醫療照顧模式,網絡更為完整綿密。衛生署(現衛生福利部)副署長賴美淑指出,謝教授由傳染病控制,到協助建立由家庭醫師參與社區基層醫療網的工作,再近年橫跨慢性病的諮詢、老人醫學、在在顯示一位老教授孜孜不倦於醫療工作,以及他視野寬宏的大智慧。
臺大醫院內科醫師陳宜君指出,老師除了不求名利之外,他為人謙沖、戴人尊敬的態度,一直留給後進最好的榜樣。例如,早期眾人對愛滋病認識不多,一旦有愛滋病患住院,許多醫護人員都全副武裝戒備,但謝教授不戴手套、口罩,親切地為病人做理學檢查,他對病人的尊重,自然流露無遺,也成為許多年輕醫師的最好身教。而退休後的謝維銓則表示,「該讓年輕人接棒了」;他解除慣有的威嚴,幽默地說:「我終於可以告別這個飽受環境汙染的夢魘了!」
謝維銓教授住院醫師第一年剪影
1984年貢寮鄉群體醫療執業中心
1996年謝維銓教授榮獲一等衛生獎章
2019年謝維銓教授參加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40周年慶
資料來源:
- 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特殊貢獻獎 謝維銓教授(http://www.hwe.org.tw/Html/WinnersPage?Id=357)
- 【民報】台灣感染醫學之父 謝維銓(1926〜2021)/ 陳永興(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e8e0c205-6b8c-467e-946e-370bed681249)
- 一步一腳印 謝維銓教授榮退紀念文集 /謝維銓教授榮退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
線上影音: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仰之彌高,鑽堅—謝維銓教授追憶紀念短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EEzxod0t-4)
更多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