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懇待人,尤其做為醫師更應該把病人當成自己的親人看待。
-李伯皇教授,摘自象牙塔外的回想
文章轉載自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
就像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有「北喬峰、南慕容」,彼此分庭抗禮;在臺灣的肝臟移植領域,則有「北伯皇、中隆賓、南肇隆」,三大名醫都師承美國換肝權威史達哲(Dr.Starzl),如今在臺各據一方,以手術刀解救無數肝苦人。
用心投入 從不居功
對於「北伯皇」的稱號,臺大醫學院兼任外科教授李伯皇呵呵地笑開,雙手一揮,說:「這是媒體取的啦,會有這個稱號,只因我們幾個比較賣力投入換肝手術而已。」話雖如此,這三人卻有如無法超越的三大名岳,讓人仰之彌高。
他說,自己踏入器官移植雖早,但就肝臟而言,還不是最早的,前頭比他厲害的前輩多得是,笑稱自己只是「小咖」。就算講起後來的經歷,他多半也是歸功於團隊合作,毫不居功。
在臺大外科,李教授被暱稱為「李伯」,由於沉穩內斂卻親切的形象,許多年輕醫師都喜歡跟他進手術房學習開刀。因為在同事、病人眼裡,他幾乎是個無可挑剔的好老師、好醫師,近40年豐富的器官移植經驗,就算只計算「親自動刀」的腎臟移植個案,就已超過500例、肝臟移植則近300例。這個數字還未包括他參與其他外科的艱難戰役,在杏林之輩份自是不必多說。
背負期望 邁入醫途
不過,行醫這條路,其實並不是李教授最初的選擇。他說,小時候家裡生活極為清苦,但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無怨無悔地付出,幾個孩子才能一路繼續求學。他在大學時期,根本沒有零用錢,得自己兼家教。早年的臺灣是黃麻外銷大國,他聽說,當過磅員的待遇很好,於是他常趁著暑假,跑去打工賺生活費。
當時,李政道與楊政寧榮獲諾貝爾物理獎,不僅在華人圈引起注目,物理系也成為學子考大學的熱門科系,他一度猶豫,因家裡盼著能出一位醫師,自己又覺得當醫師可以救人性命,於是在眾人期盼下,走上醫師這條路。
至於會選擇外科,則是因為外科很「開朗」。李教授說,手術開下去,立竿見影,感覺很踏實。不過,他認為一個好的外科醫師要有強大的內科基本功,所以也把多數人讀不完的內科相關教科書,徹頭徹尾咀嚼、吸收。
「其實,一方面是因為外科非常熱門,當時也曾擔心萬一外科做不好,會被踢出去,如果有其他專長,還有機會出去開業。」他打趣地說。不過,李教授不僅沒被臺大外科踢出去,並在器官移植的領域發光發熱。
為人所不為 不走輕鬆路
李教授之所以投入器官移植的領域,是因他想寫先進的、有前瞻性的論文題目,適逢當時亞洲第一例腎臟移植的案例,他便邀同學一起報名,加入做器官移植的動物實驗。
李教授一路從幫忙動物的免疫學檢查,到學習如何幫狗、豬進行換肝手術,從此踏上沒法回頭的路。他說,有一次老師開他玩笑說:「只有呆子才會去做器官移植」。因為器官移植在當時不僅案例少、併發症也多,不是條輕鬆的路。
李教授畢業後進外科當住院醫師時,原本想做肝膽外科,但因為有相關背景、又發表過相關主題的論文,很容易被老師們叫去幫忙。「他們在開刀的時候,腎臟準備都是我做的,根本跑不掉。」久而久之也就變成常態了。
因為「回不去了」,李教授乾脆踏實地繼續耕耘。他一度被拉去發展臺大的整形外科部門,但畢竟初衷是肝膽外科,從內科學、肝臟解剖學、生理學等書或是手術技巧的期刊早早就讀完一輪,待在整形外科有種渾身功夫沒處使的感覺。
所以總醫師結束後兩個月,他還是選擇了器官移植,跟著李俊仁教授到省立桃園醫院幫忙開刀,不過那時還沒法獨當一面自己「種器官」,「那時都是我拿腎臟、他種,我當助手,在那邊就做了一百多例。」
且從省桃回來後,李教授還經歷過一段不給薪的日子。因為當時醫界生態的關係,他在臺大當了兩年無薪的全職兼任主治醫師。「那時很多人想留下,要留下可以,但就是沒薪水給你,你要自己想辦法。」
為了熬過那段日子,李教授白天在臺大上班,晚上到一位外科教授介紹的診所兼差,偶爾他的老師要開刀,他就去幫忙、領津貼。這樣工作滿滿地度過兩年,才開始有穩定的薪水。歷經波折,李教授被臺大看重,派到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進修肝臟移植,回來後全心投入器官移植的領域。
不放過細節 堅持做到最好
早期器官移植非常辛苦,人力也不足。一有捐贈者,準備工作、器官配型通通自己來,手術動輒花上整天,「每開一次都瘦一圈」。
經過這麼多年,現在器官移植的技術已進步許多,他還開玩笑說現在開腎臟移植就像在開盲腸手術。不過玩笑雖這樣開,李教授總是無差別地認真對待病人,因為每個案例都是重要的生命。他甚至為了幫血管不通的病人找到可以接上的血管,整整花了22個小時在手術房。
而在手術房裡看過太多生生死死,也讓李教授以最直接、深刻地方式感受到親情的愛。他曾碰過一位僅4.5公斤的孩子,因膽道閉鎖需做肝臟移植。媽媽不顧祖父母反對,堅持要捐肝給孩子換一個希望。
一般來說,小於一歲或少於10公斤的孩子都是器官移植的高風險群,但是不開刀,也沒有其他辦法救這個孩子了,李教授和團隊討論後決心一試,經過漫長的手術後任務達成,這個個案後來還上了探索頻道的節目。
而這些溫暖和充滿成就感的時刻,也是讓他一直走下去的動力之一。
工作當興趣 享受成就的愉悅
認真踏實的李教授幾乎把他平日的時間都獻給了工作,生活就是單純的家裡醫院兩邊跑,「我的孩子常常說他們小時候都沒有父愛。我退休的時候說要多花點時間陪家人,但長久習慣了真的很難改耶。」
在臺大服務近40年的李伯皇於2013年退休,但退休後的他,生活其實沒有太大改變,在醫院裡還是會常常看見他的身影。據同事們觀察,他常常清晨就到醫院報到,快要深夜才回家,十年如一日地認真、敬業。
他說,這是因為他把工作當做樂趣,所以不覺得特別辛苦。他也勉勵年輕人要找與興趣相合的工作,要像他一樣把工作當樂趣,才能享受其中並有所貢獻。
1989年10月13日 臺大醫院肝臟移植與病友合影(李伯皇教授為後左1)
1998年臺大醫院首例活體肝臟移植記者會
2000年本院活動肝臟移植成功(李伯皇教授為右1)
2013年臺大醫院腎臟移植1000例記者會
2013年 李伯皇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李伯皇教授為右4)
資料來源:
- 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特殊貢獻獎 李伯皇(http://www.hwe.org.tw/Html/WinnersPage?Id=222)
- 樸實與韌性 臺大外科李伯皇教授榮退紀念文集 / 賴鴻緒主編
影音資源:
李伯皇教授演講 - 象牙塔外的回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Iy7VQglGk&t=3860s)
更多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