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23年11月_楊思標教授

 

 

我常常講,要細心問病,先觀察,有必要的做適當的檢驗,
而最要緊的是「愛心」照顧,讓病人心安,這才是做一個好醫師的根本。

 

-楊思標教授,摘自百歲醫師以愛奉獻 : 楊思標教授的醫者之路

 

 

文章轉載自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

每周四晚上,楊思標教授一定從臺北搭乘普悠瑪號赴花蓮,現仍任職花蓮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顧問教授的他,每周五早上八點準時參加胸腔科醫師的影像討論會,九點半指導年輕醫師、學生判讀胸腔X光片,這個行程30年來未間斷。

被問及年近百歲還在教書,會不會覺得吃力、覺得累?楊教授瞇著笑眼回答:「不會呀,累什麼?」他愛好教學與研究,除了為年輕學子上課,過去三、四年來,還埋首研究病人的病歷與X光片,被稱為「臺灣胸腔X光判讀之父」的他,已著手將判讀指引彙集成教學光碟。

楊教授回想,18歲那年夏天,無意間在健康檢查中發現感染結核病,當時結核病無藥可醫,所幸病情不嚴重,住院休養後又回復正常生活。

 

罹病幸運康復 致力鑽研結核病

升大四那年暑假,他再次因病住院,家境不錯的他經營養補充、充分休養,一個月後便逐漸康復。相較於許多貧病交迫、染病後只能任由身體衰敗的人,他覺得自己幸運許多,罹病經驗影響他日後選擇鑽研胸腔疾病。

楊教授的學習之路並不輕鬆,但也因此紮實。當時臺灣正值日治時期,課堂上多是日籍教授,教授經常援引留學德國習來的學問,上課時也沒有教科書或講義,學生必須拚命抄寫。畢業後,他擔任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院內科的無給薪副手,經由師徒制學習臨床經驗。

助手協助醫師看診,工作內容包山包海,要檢驗病人的血液、尿液、糞便、X光檢查等,還要監測追蹤肺病、心臟病、糖尿病、腸胃道疾病患病況;到了晚上,楊教授還回實驗室繼續作研究。

儘管如此拚命,當時的臺灣人受日本同儕「卡位」影響,在醫學教育體系要升等十分困難。25歲那年,他獲知臺灣光復,心中第一個念頭是,「日籍醫療人員會被遣返,我有機會當教授了」。

那個年代的臺灣醫學菁英對於戰後國內醫療、醫學教育與公共衛生政策影響深遠。光復後,楊教授陸續升等,也接受教育部資助赴美留學,後來接連開展許多創舉,像是組織臺北市胸腔病聯合討論會、爭取亞洲太平洋胸腔病會議在臺舉辦、號召同袍與學生將醫療資源帶向偏鄉等。

 

為貧病爭取專款 密切追蹤服藥

結核病早年無藥可醫,藥物剛被開發時,十分昂貴、未能立刻普及救治多數人,病情嚴重時甚至可能致死。一甲子以前,結核病還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

1965年,臺灣推動嬰兒接種卡介苗,使兒童結核病死亡率下降。不過,山地原住民的結核病感染率及發病率均高出平地居民一倍。楊教授不忍這群病人沒錢治療,更持續傳染給親朋或部落族人,因此與學生積極爭取山地結核病防治計畫,後來省政府同意撥給百萬專款支持。

原住民醫藥費問題解決了,但若返家後未遵循醫囑吃藥,可能產生抗藥性、更難醫治。楊教授與學生拿起電話,一通一通打給病人,提醒記得按時服藥、定期回診;他甚至請託證嚴法師,請慈濟志工協同關心肺結核病患,這真讓當時的慈濟志工多了一項關懷業務。

直到1997年,臺灣在結核病防治開始實施世界衛生組織推動的短程直接監督治療,音譯簡稱為「都治」(DOTS)計畫,即讓醫護人員親自送藥到府,落實「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下再走」步驟,這項計畫使結核病的發生率以每年平均4.4%的降幅持續下降,楊教授對於返家病人也才稍微安心。

 

赴礦山調查 臺灣首份職業病研究

1951年,一位咳血的輪船機關長原先被當成肺結核治療,但效果不佳,轉而求助楊教授。楊從痰液培養中發現異樣,經詳細問診、研究,發現是肺蛭蟲所致,蟲體可能來自生食蝦蟹貝類,隨後亦進一步研究肺蛭蟲在人體內的路徑。

相關論文引起國內外注意,發表於1954年的國際胸腔病學會與1955年的美國胸腔雜誌,是臺大醫院臨床研究最早被發表在國外一流期刊的論文之一,更被援引在醫學教科書上。

不過,楊教授不是只坐在診間看病、寫論文的醫師。1952年,他發現三名確診為罹患塵肺病的病人都是礦工,懷疑金瓜石一帶有更多礦工罹患塵肺病,卻長期被忽略。於是,他帶著學生赴金瓜石金銅礦山,為礦坑工作者作胸腔X光檢查,結果發現,261名工人中,高達92名罹患塵肺病;進一步分析發現,負責風鑽工的人罹病率最高、占41%,工作九年以上,罹病率更達84%。

這是臺灣最早的塵肺病調查,更是臺灣首份工作環境影響疾病發生的研究,對勞工安全提出重大提醒。楊教授的許多結核病研究,同樣領著學生全臺走透透,踏查偏鄉,供政府瞭解疾病的流行狀況,並建議防治政策。他的身教也深刻影響後輩,在嘉南地區烏腳病防治上有重大貢獻、被譽為「烏腳病之父」的曾文賓教授,就是他的學生之一。

 

熱衷醫學教育 紮實傳承X光判讀

1984年,楊教授卸任臺大醫院院長一職,但並未真正退休。他協助草創中的花蓮慈濟醫院與慈濟護專,還擔任慈濟護專首任校長。

1990年代左右,他以臺灣醫學會理事長身分赴中國交流醫學教育與醫療制度,因緣際會更認識中醫醫學,瞭解到西醫治療疾病採攻擊模式、適用於急症,而中醫以辨證論治,依每個人不同的狀況提供調養、預防疾病建議,因此回國後積極推動中西醫整合,曾任中華民國中西整合醫學會理事長。

此外,自花蓮慈濟醫院啟業至今30年,他周周赴花蓮教學,幾乎是百歲人瑞的他,還致力彙整病人病歷與X光片判讀指引,供年輕學子參考。

早年沒有電腦斷層攝影、超音波等儀器,好的胸腔科醫師必須練就紮實的理學檢查功夫與精準的X光片判讀技巧。楊教授的X光片判讀能力高超,曾在世界防癆聯盟西太平洋區會議中的判讀競賽奪冠,「臺灣胸腔X光判讀之父」美譽由此而來,他也指導出許多讀片能力強的子弟兵。

即使今日有了電腦斷層掃描,胸腔X光攝影依然無法完全被取代,這是因為電腦斷層掃描有高劑量輻射,且檢驗費用昂貴,因此他殷切期盼學生紮實學習判讀功夫,未來更有能力幫助病人。

 

醫德要從「儉」 減少不必要醫療

楊教授說,作為醫師,心中要存醫德「真、善、美」,還得要有「儉」。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速,然而,許多生技公司開發的新技術或新藥未必是救治病人所必須,卻索價不斐。許多貧困的人不懂醫療知識、更花不起龐大醫藥費,身在醫療第一線的醫師應為貧病交迫的人把關,剔除不必要的醫療,為病人省錢。

回首來時路,楊教授用臺語說「好運啦」,一路上受到許多人幫忙,順利推動許多想做的事情。

 

楊思標教授任臺大醫院院長之院長畫像

 

1979年教育部動員月會贈紀念品賀連體嬰手術成功

 

楊思標教授籌辦慈濟護理專科學(現「慈濟科技大學」),創校首任校長並於開學典禮致詞(圖片由慈濟基金會提供)

 

2018年「百歲醫師以愛奉獻  楊思標教授的醫者之路」新書發表(圖片由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提供)

 

資料來源:

  1. 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個人醫療奉獻獎 楊思標(http://www.hwe.org.tw/Html/WinnersPage?Id=341)
  2. 百歲醫師以愛奉獻 : 楊思標教授的醫者之路 / 楊金燕著

影音資料:

【志為人醫守護愛】20181104 - 百歲人醫楊思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v9Z_QER8o)

 

更多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