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
外科正式成立加護病房,如開心手術、腎臟移植、嚴重燙 傷、腦外科、重傷害、休克大出血病患及心肺衰竭病患皆可接受集中專業、分秒必爭之最佳照護。
1976年
首度使用主動脈內氣球幫浦輔助循環。
1978年8月
洪啟仁接任外科主任,對台大醫院胸腔外科、心臟血管外科、外科加護病房貢獻良多,舉凡心臟辦膜置換手術、法洛氏四重症及各式複雜先天心臟畸形之修補、血流改道手術等,皆有良好臨床成績。
1979年9月
忠仁忠義腹部坐骨三肢連體嬰之分割成功,為亞洲第一例也是世界第二例,不但代表著台大外科團隊精神的充分發揮,台大外科醫療科技及外科加護病房得以揚名世界,同時也將台大外科之醫學成就推向醫界顛峰。
1980年
本院外科完成第一例自由皮瓣移植手術。
1981年
完成第二例連體嬰分割。
1982年3月28日
由李俊仁教授結合國內有志重症醫學研究發展之醫師創立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
1984年8月
陳楷模接任外科主任。
1986年
本院外科完成世界最小胸腹坐骨連體嬰之分割。
1987年
完成國內首例心臟移植。
1989年
成功完成亞洲首例異位心臟移植之雙心人手術,以及完成本院首例肝臟移植等。
1990年8月
朱樹勳接任外科主任,是一位傑出的心臟外科及外科加護醫師,許多困難的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Rastelli氏手術、WPW之手術、同位及異位心臟移植等,都是國內第一次成功。亦推動了大腸直腸外科病房與移植病房之設立,外科加護病房ICU專業化,以及外科感染照護呼吸治療之專業化等。
1991年11月
隨著新醫院之啟用,外科病房由西址遷至東址後,外科之醫療成就更蓬勃發展。
1992年
完成心臟相連之胸腹連體嬰分割。
1994年
國內首例Norwood氏手術成功、國內首例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ECMO之臨床引用、李欣李昀胸腹連體嬰分割成功,創體重最輕分割成功之世界記錄。
1995年
國內首例胰臟移植成功、首例顱內巨型硬腦膜動脈畸形栓塞手術在ECMO體外循環輔助下,完成世界首例在低溫及心跳停止下,進行顱內巨大動脈瘤之手術、一位捐贈者同時捐贈給六位受贈者器官移植成功、及國內首例肺臟移植成功等。
1996年
也非正式成立了加護病房科,由柯文哲擔任主任,以強化病患之臨床照顧及醫護人員之訓練,均於朱樹勳其任內完成。同年8月張金堅接任外科主任,如首度完成心室減縮整形術(Batista手術)、完成全國首例「以自體肺動脈移植治療嬰兒主動脈辦狹窄症」之羅斯術式、完成全國最小最輕開心手術等,均於其任期中一一完成。營養學也同時是外科加護病房研究的重點。
2002年8月
李伯皇主任接外科主任,為了增加器官來源,除了活體移植,還有其他的辦法,像心跳停止以後摘取器官。有些人的器官功能可能差一點,以前為了選最好的來移植,不夠好的器官就會直接被捨棄,不過現在我們會視情況作保留。讓更多人可以分到器官,肝臟就可以這樣使用。
2007年
台灣現在也可以做跨血型的捐贈。
2008年8月
李元麒主任任外科主任,在肺臟﹑縱膈腔與食道疾病之手術均有許多貢獻。多年來與台大胸腔內科﹑消化內科﹑病理科,以及省立防癆局密切合作,加上手術治療成績已達先進國家水準,使得胸腔外科的病患逐年增加,台大肺臟移植成功率超過九成、術後兩年存活率八成,名列世界前茅,他在食道癌與肺癌治療領域的成就同樣首屈一指。更使胸外重症醫療水準大為提高。
2010年
腎臟移植團隊以「排斥抗體螢光分析技術」,突破傳統器官移植的「配對障礙」,能夠突破「配對不合」的障礙,移植他人所捐贈的腎臟。
2011年
賴鴻緒主任接外科主任,正式任命周迺寬醫師為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外科部加護病房成員主治醫師有柯文哲醫師、周迺寬醫師、王國川醫師、郭順文醫師、趙安怡醫師、虞希禹醫師、韓吟宜醫師、黃書健醫師、林文熙醫師、葉育彰醫師、紀乃新醫師 、吳經閔醫師、林正欣醫師,專科護理師有陳盈如、金盈君、陳麗萍、紀慧瑩、謝素琴、張瓊尹、潘淑華、陳芷誼、顏珮芬、鄭怡惠、江惠美、許淑宜黃美貞,每個月定期由外科部賴鴻緒主任指導加護病房主治醫師會議。同年九月正式成立台大醫院器官勸募小組NTUHOPO,成員包含周迺寬醫師、吳毅暉醫師、林正欣醫師、吳經閔醫師、王玉鈴副管理師、葉玉芝護理師、徐嘉蔓護理師。同年12月心臟內外科加護病房正式搬遷到5CVI心血管中心加護病房,共有加護病房30床。4樓加護病房陸續規劃整修,將增加移植加護病房及他科外科手術使用之加護病房。
2012年3月
台大醫院5樓心血管中心正式揭牌營運,有20床外科重症病房,外科手術部份有5間開刀房中包含1間複合式手術室及1間機器人手術室都已陸續啟用,並推動外科部機器人手術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