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衛教單元Q&A

檢索結果:14 檢索詞:
  • Cawthorn-Cooksey雙氏平衡訓練法
    複製連結

      我們在日常活動中,為了保持身体或姿勢的穩定或平衡,必須靠四種功能互相配合:1.內耳,當身体因姿勢不正或運動造成重心不穩(即錯離地心引力方向)時,它可瞬間察覺。2.視覺。3.肌肉或關節內部對壓力改變(當位置不正時部份肌肉負擔會過大)等的感覺。4.中樞神經系統的統合。

      當內耳機能不良時,平衡功能必然會受到影響,尤其是本來已因年紀大或糖尿病有視力差或末梢神經感覺遲鈍時,症狀會更厲害。故有這些問題的人應注意起居處所要有充足的光線,避免地面凹凸不平,以免跌倒。除此之外,循序施行以下所述的平衡運動可能有幫助。

    1. 眼球運動:頭不動,眼球左右、上下動,由慢而快。兩眼注視自己眼前的手指,由近而遠,再由遠而近。
    2. 頭部運動:身体不動,頭向前傾,再向後仰,再向左右轉,動作應先徐緩,再慢慢加快。先開眼再閉眼做。應先坐在床上做,若無問題,方可坐著或站著做。
    3. 椅上運動:坐在無扶手的椅子上,聳肩,以腰為軸作上半身的旋轉運動,再練習從地上撿拾物件。先開眼做,再閉眼做。
    4. 站立運動:從坐著站起,先開眼做再閉眼做。再來則從坐著站起時順便慢慢轉身,先開眼後閉眼做。站立時,一手拿著小球,丟給另一手接,丟至眼睛的高度,左右來回。
    5. 走動:在光線充足的房間內走動。情況允許時可在斜坡或樓梯上下。先開眼後閉眼做。試著以單腳站立或一腳在另一腳之前沿著直線走。

      注意:需量力而為,老人家應有他人在旁始得進行此項運動。
      附註:太極拳也是一種很好的平衡運動。 

  • 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眩暈症-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全
    複製連結

      我們的循環系統中,從心臟向上流至頭部的血液,大致上經由兩個途徑:1.位於頸部兩側,我們用手就可以摸到搏動的頸動脈。及2.穿越頸椎骨再進入顱腔底部的脊椎動脈。前者提供以大腦為主的血液循環,後者則供應小腦、腦幹及內耳。因為小腦、腦幹及內耳是掌理平衡機能的重要器官,故當脊椎動脈及/或其分支發生阻塞(動脈硬化、骨刺壓迫、栓塞、高血脂、血液粘度過大、血管收縮)或因心臟問題(心率不整、血壓不穩定)時,均可導致這些器官的缺血(氧),發生眩暈或步態不穩、不平衡。醫學上稱呼這種情形為「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全」(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簡稱VBI。通常五十歲以上的人及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比年輕人容易罹患這種病。

      當循環障礙程度輕微時,可能只有短暫的頭昏,這類病人約占四分之一;當程度較厲害時,可能在眩暈的同時發生短暫的視覺障礙、吞嚥困難、頭痛、講話不清楚、面頰麻木、半身無力、跌倒或意識喪失,而且這些症狀會因為頭頸轉動(尤其是頭部上仰),手部運動或走路等姿勢的改變而引起或加重。因為是血管病變引起,血管攝影可以做出最正確的診斷,但血管攝影是一種侵襲性的檢查,尤其是對年紀大的人,有某種程度的危險性,除非有計劃要進行血管手術,否則我們並不建議作此項檢查。由於脊椎動脈系統的近端是小腦、腦幹,遠端是內耳,涵蓋的範圍很大,所以它已如前述,症狀常是多樣化的。通常在診斷上,我們會先排除其他可能的眩暈疾病,再作出此項診斷。

      在治療上,多數病人對於抗血液凝固、血管擴張等循環改善藥劑的效果甚好。此外,若有心臟、血壓、高血脂、血糖過高的問題應好好治療。居家生活也應注意光線充足、地面平整及適度的運動,避免突然改變姿勢,天熱水份流失較多也應即時補充以避免血液粘度太大。

  • 突發性耳聾
    複製連結

    一般耳疾或老化過程所導致的聽力障礙常常是徐緩漸進的。假如一個人沒有任何耳疾的既往,而在七十二小時內發生超過三十分貝的感覺性或神經性的聽力損失,吾人謂之「突發性耳聾」。這個情況,通常只發生在一耳。雖然醫學上的定義是七十二小時內發生,但病人常是在幾分鐘或幾小時內發現--約三分之一是早上醒來發現,有的是拿起電話筒以為壞了,也有的是先有好幾小時的耳鳴症狀作為前驅。大約有一半的患者在剛發病時,有平衡感變差或眩暈的症狀,不過這些頭昏的症狀只會發生一兩天,而耳鳴及耳聾的現象則仍持續。

      一般推斷這與內耳有關。我們知道,內耳的構造非常的精細,其外部包覆著厚厚的骨質,不能作直接的觀察。突然地失去功能,肇因於內部的聽覺細胞發生問題,是很有可能的。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細胞的損傷,則不是那麼容易檢查出來。但以耳聾發生的「驟然性」看來,通常我們會往血液循環發生障礙的方向去作臆斷,不少學者都抱持這種看法。另外,有部份患者,在發病之前,已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傷風等情形,而被認為也有可能濾過性病毒侵入內耳,對聽覺細胞產生破壞,以致引起這種症狀。因為臨床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腮腺炎、德國麻診等病毒,都有可能進入內耳,造成傷害;所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侵入內耳,造成突發性耳聾的情況,也是一種合理的推測。

      也因此,我們在治療時,便根據前述的推測來作處理。方法是:1.針對前一種情況,給予改善血液循環的藥物。目的是擴張血管,或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以改善內耳的血液循環。2.針對病毒的感染,則運用類固醇治療,使發炎的程度減輕。3.其他的治療方法尚有將麻醉藥注射到頸部交感神經節附近,抑制交感神經(因其會使血管收縮),使內耳血管放鬆。

      這種病症雖然也有不經治療而自動痊癒的情形,但因為無法事先預測,所以除非症狀在短時間內即已改善,否則應趕緊找耳鼻喉科醫師去作檢查治療,切勿延遲。一般說來,經過治療以後,有百分之六十的病例,其聽覺可以獲得改善或恢復。 

  • 關於中耳炎手術
    複製連結
    1. 手術目的、成功率及危險性
      慢性中耳炎手術的目的是:
      a.感染(流膿、疼痛)的控制。
      b.機能(聽覺)的改善。
      c.耳膜修補以利游泳等運動。其中有關聽力改善的可能性,會受病變的嚴重度(中耳、內耳),而有因人而異的結果。另外,耳膜修補成功的機率約為80~90%,而術後聽力反而較差的可能性小於1%。全身麻醉亦有一定的危險率,請參考麻醉同意書(住院後給)上的說明。
    2. 手術前
      在門診,主治醫師根據顯微鏡下的觀察,配合聽力測驗的結果,決定手術進行的步驟及日期。病人若有其他疾病(如心臟、血壓)或過敏(食物、藥物)之既往,請在住院後向負責醫師聲明。
    3. 手術法
      從耳後皮膚切開進入,將外耳道擴大並露出乳突腔及中耳腔。將病變組織除去後,即處理聽骨缺損(若有)的問題,並修補耳膜。外耳道以軟膠填塞,傷口縫合,手術即完成。除了少數簡單的病例可施行局部麻醉外,多數需全身麻醉。手術進行時間平均約需一小時半左右,視困難度增減。若連同準備、麻醉及恢復一起算,約需二至二小時半。
    4. 手術後
      傷口疼痛,手術當晚頭暈及喉嚨不適,屬於正常現象。繃帶包紮過緊會引起頭部疼痛,應告知醫護人員處理,敷料滲血出來亦應通知更換。若手術前病情較嚴重,已影響內耳時,術後頭暈的時間會較長,可長至數日以上才會消失。
    5. 出院後
      請按預約時間回來門診。回去後耳道口若有小量滲血請以市售小棉棒輕輕擦拭。疼痛加劇或有化膿現象請盡快回診。若同時有施行聽骨手術者三個月內應避免跳動或震動性的運動。應經常洗手並避免與感冒者接觸以防感染。可以游泳及搭飛機的時間則依恢復情形而定,請在回診時詢問主治醫師。術後三個月左右需再施行聽力測驗作為手術結果評估。
  • 慢性中耳炎為何要開刀
    複製連結

      耳可分外耳、中耳及內耳二大部份。外耳收集聲音。介於外耳與中耳之間的耳膜和中耳內的聽小骨將聲音放大並傳入內耳。內耳有聽覺細胞,可感覺聲音並經由神經傳入腦部,內耳同時也是一個「平衡覺」的感受器。慢性中耳炎既然是中耳的問題,基本上其聽力障礙是傳導及放大效果不佳所致,是可以用手術來矯正的。

      慢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的疾病之一。中耳腔的炎症持續十二個星期以上者均可以此稱之。長期的中耳腔炎症常肇因於幼兒時期頻繁的上呼吸道感染症及耳咽管炎。輕微情形為中耳腔內液体的貯積,使耳膜振動不良。較嚴重的情形包括耳膜穿孔、聽小骨被纖維或瘢痕組織包圍以至於運動不良、聽小骨因組織缺血而壞死吸收形成不相連繫等,造成流膿及聽力障礙。更厲害的情形是耳膜下陷形成膽脂瘤;由於膽脂瘤的破壞力更強,不但會「吃」掉中耳粘膜及聽小骨,也會破壞中耳腔四周的骨壁,造成顏面神經麻痺、腦膜炎或腦膿瘍等嚴重的併發症。

      「醫生,我的耳朵是不是一定要開刀?」這一句病人常常在問的話。當然,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似乎只有兩種:一定和不一定。不過當我們說「一定」的時候,病人多半會流露一些驚惶,好像被宣布什麼似的;而回答「不一定」時,往往病人會覺得更滿頭霧水,意猶未盡,好像很後悔他這個問題得不太高明似的。其實這個問題正是一針見血的好問題。經過一些抽絲剝繭式的交談經驗後,我們也盡量以病人較能接受的方式表達,如:應該要開,開比不開好,開了鼓膜有80%~90%機會「補好」,聽力會進步,可以不再流膿或可以下水游泳等,依據不同程度的病情來作答。但是也有少數的病人這樣說:「醫生,只要你〝肯〞說一定要開,那我就開」。

      慢性中耳炎是不是一定要手術呢?為何要手術呢?我們從下列兩點來探討:

    1. 有膽脂瘤的慢性中耳炎
        假如時光倒流到廿年以前的台灣,那時候的慢性中耳炎手術,老實說並不是很有把握的--流膿不一定會停止,聽力不但不會變好,還有可能更差,唯一較有把握的是把耳道弄大一點,把中耳腔內的膽脂瘤清乾淨,防止嚴重併發症的發生。所以那時候我們只建議有膽脂瘤的慢性中耳炎病人「一定」要開刀。目前這種情形已經完全改變了,膽脂瘤不但可以拿乾淨,聽力也會改善,流膿也可以停止。所以由科技的進步看來,治療的方針已從犧牲聽力來除去耳疾的階段進步到除去病變與顧全聽力兩者並重的地步。因為膽脂瘤的破壞力強,這一類的病人我們還是要他「一定」「早一點」來開刀,以防拖延引起併發症。對於膽脂瘤之範圍較廣,恐有手術後膽脂瘤殘留者,或耳膜嚴重下陷有必要先行建立中耳腔者,我們常建議病人開兩次刀,接受所謂的「階段手術」,第一階段先把膽脂瘤除去,重建新的耳膜。第二階段在六個月後,將新耳膜翻開,審視中耳腔,確定無膽脂瘤殘留,再放入人工聽小骨來重建聽力。本來我們以為建議病人開兩次刀可能會把他嚇跑,事實上完全相反。
    2. 沒有膽脂瘤的慢性中耳炎
        大多數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均為此種類型--耳膜穿孔、流膿以及輕重不等的聽力障礙。一般說來,耳膜穿孔的修復率約在80%~90%,耳膜長好了以後,中耳腔就比較不容易發炎,而中耳腔粘膜所分泌的粘液,自然經耳咽管排出,流膿就會停止。至於聽力障礙,程度較輕者耳膜「補」好之後就會明顯改善,程度較重者可能聽小骨有固著或斷離,必須在手術時詳察並處理,聽力改善的機會也是很大。聽力損失若大於六十分貝,則此耳於日常的交談會發生問題,縱使另一耳聽力正常,也會有無立体感或方位感的缺憾,有時必須轉過頭來交談,甚是不便。耳膜穿孔易導致中耳發炎流膿,因為中耳與內耳在某些部位只隔層薄膜,中耳的炎症波及到內耳,引起聽覺細胞損壞或影響平衡調節,雖然不一定會發生,但到底也是可能的事。以上所述的病人就是「最好還是開刀」的例子。當然也有一些病例,雖然耳膜有個破洞,但從來不流膿,聽力損失也相當輕微,不會影響工作和生活,開刀對他的好處是可以游泳,以及避免以後可能發生的中耳感染、流膿、甚至內耳病變等問題,算是「防患於未然」。 
  • 小兒之中耳炎
    複製連結

      中耳炎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小兒的中耳炎以急性中耳炎(AOM)及積液性中耳炎(OME)為主。兩者可以單獨發生,也可能以AOM開始而續發OME。小兒中耳炎常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的併發症,因為鼻咽腔與中耳腔是相通的。在本國,因為過去耳鼻喉科醫師人數頗少,且多數父母不習慣帶感冒的小孩來看耳鼻喉科,故當他們聽到小孩因感冒而得到中耳炎時,往往會有相當程度驚慌。根據統計,小兒在三足歲以前只有三分之一沒得過AOM,有46%得過三次以上,16%得過六次以上。至於OME,因不易察覺,很難訂出確切的發生率。但後續於AOM的OME,依據統計,在AOM後二星期,仍有70%有OME,四星期仍有40%,八星期20%,十二星期10%。

      AOM會引起疼痛及發燒,故不會用言語表達的小孩會有哭鬧不安、發燒、厭食以及用手去摸或拉扯耳朵的症狀。OME則只有聽力變差的症狀,當症狀輕微時不易察覺,很多有OME的小孩,是細心的家長或老師發現的。

    治療

    1. 偶發的AOM
        口服抗生素使用十天,有必要時應施行鼻腔或鼻咽腔分泌物的抽吸。若耳痛及發燒未在開始治療後四十八至七十二小時之內減輕,應考慮更換抗生素,並排除其他器官感染的可能,有必要時應切開耳膜排膿並作細菌培養。
    2. AOM後之OME
        抗生素在AOM開始時使用十至十四天後,若仍見輕微耳膜發紅時,可使用至二十一天。若此時轉為OME,則可有兩種選擇,繼續使用抗生素或不使用藥物至滿三個月再說。若超過三個月仍可見到OME,應施行耳膜切開並放置中耳通氣管,以免長時間的聽力障礙影響學習及語言能力的發展。
    3. 屢發的AOM
        在六個月內發生三次AOM以上,或一年內發生四次AOM以上均可稱為屢發。屢發性的AOM除了每一次發病依照前面所述偶發AOM方法的治療外,亦可考慮長期使用預防性的抗生素(半量),而於冬季、春季或感冒流行時使用。若此法效果不佳,亦可考慮耳膜切開,放置通氣管。若AOM與腺樣体炎常常一併發生,則可同時刮除腺樣体。
    4. 持續的OME
        大多數這類病人是不容易被注意到的。若聽力障礙明顯或確知已經超過三個月,耳膜切開放置通氣管是最好的方法。
  • 耳鳴
    複製連結

      耳鳴的病人有很多,他們在醫院之間跑來跑去,尋訪名醫,解決痛苦,但大多未能完全如願。部份耳鳴病人自覺其耳鳴有影響睡眠的情況,但探究起來往往是因為不易入睡時更容易感受到原本已存在的耳鳴,故耳鳴成了替罪的羔羊。也有很多的耳鳴病人毫無依據的擔心有一天耳朵會鳴到聾掉。

      耳鳴是很多病(包括老化)所共有的一個症狀。凡是沒有「音源」而耳朵卻「聽」到了聲音,就是我們所稱的「耳鳴」。它有時只發生在耳的一側,有時則兩邊皆有。

      它發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 耳道的阻塞,使共鳴受到影響。
    2. 耳膜有了破洞或產生病變腫脹。
    3. 中耳聽骨、耳咽管(掌管中耳的壓力)有了問題。
    4. 內耳聽覺細胞損壞。
    5. 聽神經故障。
    6. 聽覺中樞有了毛病。
    7. 耳部附近的血管性病變。

      若要確定耳鳴的病因在那個部位,必須作聽力檢查並詳細(最好在顯微鏡下)檢查耳膜。從檢查結果去找發病的原因及證據。如果病因是由外耳、中耳所引起,那麼處理起來較為容易。這也就是說,治療的可能性較大。若是源於內耳聽覺細胞的變化、退化,那麼治療起來便相當棘手了。內耳一旦損壞或退化,便極不易復原,這也正是耳鳴治療的瓶頸所在,偏偏這一類的患者又是最常見的。

      如果是由內耳的問題所引起,那麼,應試著運用以下的方式作為解決之道。

    1. 避免焦慮,想辦法去適應它。耳鳴固然容易引起焦慮,但越焦慮,卻愈會加重其症狀。事實上,許多病人的焦慮大過於它的症狀:例如因失眠而特別注意到耳鳴存在時,往往會將睡不著覺歸因於耳鳴,真正原因卻可能是家庭問題、工作壓力或其他原因的沮喪等等。這種心理因素若能克服,對病症的適應是很有幫助的。畢竟,既明知不能消滅他,就只有退而求其次,坦然面對它,想辦法與它共同存在,使它的干擾降至最低。
    2. 用藥物減輕痛苦。醫師會給你服用某些藥物,減少患者對耳鳴的感受力,就如同止痛劑可以減輕疼痛的程度一般。不過,仍須注意藥物量多後所帶來的副作用。
    3. 利用其他方法,如物理治療法來加以克服。像戴上耳機聽音樂,給予較平常大一些的音量,可以暫時壓制耳鳴。如果是因聽力有問題而耳鳴,也可以試戴助聽器,當適應情形良好時,也可以有抑制耳鳴的效果。
  • 助聽器
    複製連結

    甚麼時候需要配戴助聽器?

    • 聽力損失情況已經造成您與另人溝通上有了困難,醫師建議助聽器是最好的幫助。

     

    聽力損失的類型有哪些?聽力損失的程度為何?

    • 醫師、聽力師將以精密的聽力檢測器作詳細的檢查
    • 聽力損失類型一般分為傳導型、感覺神經型及混合型
    • 聽力損失程度一般分為:
      正常 25分則以內 中~重度 55-70分貝
      輕度 25-40分貝 重度   70-90分貝
      中度 40-55分貝 極重度  90分貝以上

     

    (依據聽力損失類型、聽力損失程度以及聽力損失之後對語言接受能力情況而給予建議合適的助聽器。)


    助聽器配戴前之檢查

    • 診視耳部之構造
    • 聽力檢查
    • 語音接受能力檢查

    助聽器配戴後之評估

    • 音場內之聽力測試,語音接受能力檢查,對週遭環境聲音之反應

    助聽器的結構有哪些?

    • 助聽器的結構包括麥克風、擴大機、接收器,電池附加音量控制、高低音控制、電話接收控制、耳模。

    助聽器一般原理如何?

    • 麥克風接收外面傳來的聲音,聲音被轉換成電流,經由放大過程後,再轉換成電流,經由放大過程後,再轉換成聲音,經由塑膠管、耳模而傳入耳內。

    助聽器的種類有哪些?

    訂作式

    耳內型
    耳道型
    口袋型
    耳膜
    耳掛
    人工電子耳植入
    FM調頻系統
  • 噴鼻藥水注意事項
    複製連結
    1. 洗手將藥水搖勻
    2. 請壓住一邊鼻孔,輕地抻鼻涕,擤完後,再換另一邊
    3. 採坐姿,頭部稍前傾
    4. 吸氣,同時將少量藥水噴入鼻內,再恢復自然吸氣
    5. 五分鐘後,再輕輕地擤鼻涕,直到鼻部通暢為止
    6. 藥水保持在蔭涼處,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7. 清晨及睡前各噴藥一次,勿超過三次,能用鼻自然呼吸時暫停藥
  • 鼻咽腫瘤切片注意事項
    複製連結
    1. 勿用力擤鼻涕,忍不住打噴嚏時,請張口,以防出血
    2. 按時服藥,如有出血,即刻到急診部就醫
    3. 三天內,請勿抽煙,勿食用過熱食物,宜溫冷飲食
    4. 避免泡熱水澡及劇烈運動
    5. 一週後,返院看切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