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的第一年,日本政府開設總督府立台北病院於大稻埕千秋街(以後改為台北醫院,今之台大醫院),1898年並設立產婦人科(當時名稱,即今婦產科),開啟了台灣婦產科歷史。川添正道(日本長崎縣人)被派為第一任醫員兼醫長,當時年僅二十四歲。隔年(1899年),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立。 | ![]() |
|
1914年川添氏被日本長崎醫科大學產婦人科延攬為第四代教授而離開台灣。這段期間,川添氏最大的貢獻除了訓練產婦人科專科醫師外,並於1907年起設立助產士講習所,專收台籍青年女子教以助產學術,以台語及基督教白話字講課,每年訓練10~15人。川添氏在此期間共訓練二百多位女助產士,散佈在全台灣,作為婦產科之先鋒,推行台灣社會之婦幼衛生工作。 | ||
![]() |
1914年,長崎醫專教授迎諧來台接任川添氏之職位。此時號稱東洋第一的「台北醫院」新院舍已落成啟用。醫局人員擴編至五人,病床超過六十床。當時台灣人對產婦人科之認識漸深,婦女對看婦科疾病亦漸能接受,尤其迎氏之手術技術名聞全島,聲名更遠播至福建、廣東各地。而台北醫院婦產科之病患人數及醫療收入因而能與內、外科競爭首位。因此,產婦人科由冷門逐漸轉成熱門。 | ![]() |
1915年,高敬遠成為迎氏接掌台北醫院產婦人科以來的首位台籍醫師。高氏年輕有為,表現優異,頗受賞識,遂於1919年升為「醫官補」。在當時台灣人對於這種職位,根本不敢奢望。高氏亦在藥理學教室做研究而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
||
1918年,醫學校改制為醫學專門學校。1922年,本作為教學醫院之日本赤十字社支部醫院,增設產婦人科,追隨迎氏多年的早田五助升任為醫專教授。台灣人張文伴在此時隨早田氏轉至日赤醫院。日赤醫院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改為台大第二附屬醫院,而後改為省立台北醫院,再改為市立中興醫院,由徐千田教授負責,也可說是台灣婦產科的第二中心。 | ||
1922年迎氏留德回來專任台北醫院醫長在醫專兼任教授講課,大展其手術雄才,大振聲譽,而另一方面於1919年醫學校改制為醫學專門學校,1938年,真柄教授正式主持台北帝大醫學部附屬醫院產婦人科,始以大學教育的方式,訓練台灣的產婦人科人才。真柄教授除對研究方面不遺餘力,對產婦人科學推展亦不落人後。對臨床手術方面則精勤磨鍊。他雖力圖表現,任期八年中後半多在戰亂中度過,績效當然大受限制。 |
![]() |
|
1945年由於台北遭受不斷的空襲,為免病患危險,帝大附屬醫院疏散至大溪國校(前後約一年多)。帝大附屬醫院疏散及復原可以說是完全靠邱仕榮教授的指揮,醫療器材的損失減少到最少的程度。當時病人不多,婦產科總共借有三間教室。門診佔用一間教室,另一間則闢為產房及開刀房用。麻醉主要是腰椎麻醉,另一間為病房。 | ||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取代日本統治台灣,邱仕榮教授奉命接收帝大附屬醫院,邱仕榮教授成為台灣大學醫學院婦產科首屆主任(1945年12月~1949年7月)。日籍醫師全部離台返日,曾於日據時代台北帝大醫學部產婦人科擔任教職者包括真柄正直教授、木村義明助教授、德永幹雄講師等。帝大醫學部第一屆台籍畢業生在接收醫學院及醫院的貢獻很大。 |
|
1949年,魏炳炎教授以其顯赫之學經歷(東京帝大醫學部畢業,省立嘉義醫院產婦人科醫長及院長)出任教授兼台大醫院婦產科主任(1949年8月~1972年7月)。憑其過人的智慧與深謀遠慮,將本科一步步推上國際婦產科學界之舞台。 | ![]() |
|
1950年台大醫院大改革,新設住院醫師制度而廢除助教。李卓然教授為第一代總住院醫師,陳皙堯教授為第二代,林振權醫師為第三代。1951年新設嬰兒室,由小兒科醫師陳炯霖接管嬰兒室。在此之前嬰兒由婦產科醫師負責照顧。這兩件事是當時很大的改革,由德日系統的醫院制度改為美國系統的制度。 | ||
![]() |
1968年歐陽培銓教授及李鎡堯教授在魏炳炎主任指導下創設台灣第一所「內分泌學實驗室」從事腦下垂體賀爾蒙,生物活力測定,並以氣相層頻譜測定性類固醇賀爾蒙提供臨床服務,第一次測量台灣地區妊娠孕婦尿中Estradiol和Pregnandiol的研究,獲得美國婦產科醫學雜誌刊登。 |
|
1970年代,陳皙堯教授開台灣醫界之先河,首先以超音波作為診斷妊娠中所有的疾病的超音波掃瞄圖的工具,後來其他各科也相繼加入超音波掃瞄之診斷與研究。 繼魏教授之後,邱仕榮教授再暫接一年主任(1972年8月~1973年9月)。而後,王耀文(1973年10月~1975年7月,其間陳皙堯教授暫代理),歐陽培銓(1975年8月~1981年7月,其間1979~1980進修,由李鎡堯教授代理),李鎡堯(1981年8月~1987年7月,1986~1987休假一年,由陳源平教授代理),謝長堯(1987年8月~1992年7月),黃思誠(1992年8月~1998年7月),謝長堯(1998年8月~1999年7月兼代理主任),周松男(1999年8月~2005年7月),楊友仕 (2005年8月~2011年7月),陳祈安 (2011年8月~2017年7月),陳思原 (2017年8月~2023年7月),楊政憲 (2023年8月~迄今)等教授陸續傳承魏、邱兩位前主任的優良傳統,繼續領導本科。 歐陽培銓教授對當時台灣相當高發生率的滋養層細胞疾病研究頗多。他與魏教授曾於1960年代末期報告台灣的滋養層細胞疾病。歐陽教授及爾後的李鎡堯、謝長堯、周松男、黃思誠、陳瑞堅教授等一脈相承對絨毛性腺激素(β-hCG)的臨床意義及其生化結構與性質作了相當深入之研究。歐陽教授更以台大的滋養層細胞疾病的病例經驗,自行訂定一套台灣人特有危險因子計分標準,以作為台灣婦產科醫師治療此類疾病的重要依據。 |
||
1981年李鎡堯教授接任主任後積極參與衛生署優生保健法的立法籌備工作,參加衛生署組團赴日、美訪問考察優生保健業務,並提出「優生保健諮詢中心」設立草案,終於1984年1月27日成立台大醫院優生保健諮詢中心,開幕由許子秋署長剪綵。此中心乃全國獨一無二的包括婦產科、小兒科、實診科、病理科、護理科和公共衛生同仁組合的跨科服務。 1980年代初期,試管嬰兒等生殖科技之突飛猛進,本科也不落人後,急起直追。在李鎡堯教授的領導下,不孕症小組於1987年產下本院第一例試管嬰兒。楊友仕、連義隆、劉志鴻、何弘能等醫師更再接再厲,迭創佳績,於1989年產下國內第一例冷凍胚胎嬰兒。2002年,本部在陳思原、陳信孚、楊政憲、陳美州等年輕醫師的努力下更成功誕生國內第一例冷凍卵子之試管嬰兒。 |
![]() |
|
子宮頸癌是台灣婦女最多的癌症,在日據時代,真柄教授也很有興趣,在本科已開始電療及根除手術,因此子宮頸癌的治療一直是本科最重要的工作。子宮頸癌根除手術由邱仕榮教授繼續做,甚至也做過陰道子宮根除手術。而後1968年魏炳炎主任下令成立子宮頸癌手術小組,由李卓然教授主持,全心全力精研手術技巧及病人的照顧,使窮苦病患亦能得到一流的治療,故病人數目激增,有口皆碑。歷來參與子宮頸癌手術小組的人員包括文錫圭、黃國恩、蔡偉雄、謝謝豐舟、黃思誠、陳祈安、張道遠醫師等亦步亦趨,使子宮頸癌根除手術之技巧達到巧奪天工的境界。1956年魏炳炎教授為子宮頸癌的放射治療,在三西病房設計建造鐳錠室,特別隔離給病人使用並給予服務。後來引進鈷六十,更於1984年再採後荷式放射治療,病人改成在放射線科接受放射線治療。子宮頸癌之研究在本科亦不遺餘力。早期獲美國援助下成立「子宮頸癌病毒研究室」。江文哲、謝長堯教授等與美國第二海軍醫院合作研究泡疹病毒與子宮頸癌之關係,接著江文哲、謝長堯、黃思誠教授等從事子宮頸癌抗原之研究。 | ||
![]() |
1980年代後期,隨著超音波儀器的進步,本科陳皙堯、謝豐舟教授以其敏銳的觀察與純熟的技巧,藉著杜卜勒血流超音波的掃瞄,對高危險妊娠的胎兒窘迫可提早診斷,吳志正醫師對卵巢及子宮內膜等疾病更可成功鑑別惡性與良性。尤其是對近來台灣已漸減少的滋養層細胞疾病的致病機轉與化學治療的成功率及其預後之詳細觀察,已獲國際學界之肯定。 謝豐舟教授不僅輔助陳教授於超音波之臨床工作與研究,更將超音波引導做羊膜穿刺、臍帶血抽取、絨毛取樣及取卵。即以超音波的引導進入遺傳學臨床上的研究及應用。 在產前診斷方面,本科柯滄銘教授以分子生物學技術,對台灣盛行的地中海貧血的遺傳機轉研究以達國際水準,更造福台灣眾多有可能遺傳此病給小孩子的年輕夫婦,使他們免除憂慮,更減少社會成本。 |
|
1990年代,科技的進步更是令人振奮,各種新穎的儀器,使得在疾病診斷或是研究方面,都有更進一步的成果。不論是在婦科、產科或生殖內分泌科,都是成績豐碩,相關領域之研究論文亦很可觀。 1992年實施主任遴選制度,首次經遴選制產生主任,任期3年(可連任一次)。住院醫師制度上增加第五年住院醫師,其功能相當於fellow以研究工作為主,1995年再延長至第六年住院醫師。台灣脫離日治,遂成為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科」,1995年改名為「婦產部」,包含婦、產及生殖內分泌三個次專科。 2001年1月,婦產部門診遷移至西址三東的新門診診區,規劃更寬敞、舒適的門診空間以服務病患。並整合超音波空間使病人就醫更加方便,減少等候的時間。 |
||
![]() |
2002年以後,腹腔鏡手術在婦產科之重要性與日俱增,本部在黃思誠教授的積極發展下,腹腔鏡手術水準大幅提昇。在腹腔鏡子宮切除及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方面,更有創新的發明。隨著技術持續精進,手術適應症範圍亦擴展至婦癌、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症病灶切除,以及骨盆腔沾黏剝離等高難度手術,展現本部於腹腔鏡手術卓越且全面之臨床實力。 2004年,本部由周松男教授帶領,共15名主治醫師投入參與多國多中心子宮頸癌疫苗臨床試驗 (HPV-008),該試驗為台灣百年來最大型的疫苗臨床試驗。2007年子宮頸癌疫苗通過臨床試驗核准上市,本部設立「子宮頸癌疫苗諮詢門診」,開啟我國子宮頸疫苗注射新紀元。 |
|
2007年楊友仕教授、陳思原副教授、蘇怡寧助理教授完成全球第一例藉由胚胎著床前全基因放大診斷技術,正確選擇出非地中海貧血又具同型之人類白血球抗原(HLA)的胚胎,經植入後成功懷孕及產下健康女嬰。2010年利用著床前遺傳疾病診斷方法,在懷孕前檢出胚胎特定基因,選擇正常者植入子宮,可避免異常胎兒及流產手術傷害。此外,成功使用囊胚期胚胎切片及染色體晶片檢查等新技術,完成治療染色體轉位造成的習慣性流產。 |
||
![]() |
2008年12月台大醫院兒童醫療大樓產房及生殖醫學中心正式啟用,提供病友更高品質之服務。李建南醫師與工研院合作主持之“智慧型孕婦居家即時監控與通訊系統及其方法“計畫已於台灣及大陸地區完成專利之申請。亦積極建構「母胎兒醫學中心」。 |
|
2009年5月本部婦科亦遷入兒童醫療大樓一起照顧婦女健康,以提升照護病人之品質及安全。生殖醫學中心提供接近接近國際水準的〔生殖醫療科技〕,榮獲2012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殊榮。 2011年起,本部投入單孔微創婦科手術,並於2012年積極發展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腹腔鏡手術,以提升微創手術之臨床應用與技術層次。隨著手術技術持續進步與成熟,各式微創手術現已成為子宮腫瘤、卵巢腫瘤、婦女泌尿及早期婦癌的重要治療選擇。 2011年,本部林鶴雄教授運用多年改良型經陰道人工網膜手術經驗,帶領婦女泌尿研究團隊開發客製化網膜系統,於降低經陰道人工網膜手術併發症方面展現顯著成效。 2014年起,婦癌領域治療大幅進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PARP抑制劑開啟婦癌個人化精準治療新紀元。陳祈安教授帶領婦癌團隊積極參與多項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提前獲取新興治療策略之臨床經驗,並持續累積實務成果,於後續臨床應用領域發表相關研究,促進國內婦癌治療與國際趨勢接軌。 2017年為服務妊娠糖尿的孕婦特別邀請內科內分泌專家於本部開設妊娠尿病門診及營養 師別門診,提供孕產婦營養上的諮詢。 2017年冷凍卵子或胚胎,乳癌懷孕不是夢。臺灣乳癌發生有年輕化的趨勢, 且因為醫學進步,長期存活率增加,應該與治療的主治醫師詳加討論,在年齡與 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可考慮預留預先冷凍卵子或胚胎,保留乳癌婦女未來生機。 2018年,為進一步邁向精準醫療,婦癌微創手術引進螢光導航前哨淋巴結採樣(ICG sentinel lymph node mapping),精準評估腫瘤淋巴轉移情形,提升手術安全性與治療準確度。 2019年臺大醫院團隊所使用的特殊縫合技巧,不僅可以有效止住產後大出血 (尤其是困難的植入性胎盤)、保留住這些婦女的子宮及生育能力外,同時也減少膀胱及輸尿管受損。由於縫合後的子宮,外型很像日本卡通「風之谷(Nausicaa)」裡的王蟲,因此我們將此改良的產後大出血手術方式,命名為「Nausicaa (王蟲) 縫合法」。 2023年跨科別的植入性胎盤團隊--浴血奮戰力保母子均安(通過SNQ認證)。台大婦產科團隊致力於產後大出血的照護已久,我們結合婦產科、心臟內科、心 臟外科、放射診斷科、放射介入科、泌尿科、一般外科、麻醉科、小兒科、重症 創傷團隊等組成的多專科團隊,以標準化的方式做術前準備及術中、術後之合作, 能在任何緊急狀況力即啟動,給予植入性胎盤者緊急手術,拯救母親及胎兒寶貴的性命。 2023年楊政憲教授及楊博凱醫師發表創新的子宮鏡手術方法,矯正「完全性子宮中膈」,解決先天性子宮畸形可能導致流產、早產的困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