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大醫院影像醫學

一、影像醫學部簡介

  本科部1911年以"理學治療科部"創立迄今達105年之久,歷年來訓練出很多優秀的放射線界人才遍佈全台。歷經多年變遷、1990年於臺大醫院任務編組下,分為放射診斷部、核子醫學部、和放射治療部三部份。1993年放射診斷部正式更名為影像醫學部。

  影像醫學部主要的工作內容為主管各種一般X光及特別檢查、CT、MRI,及多項介入性放射線治療,對於許多的疾病,可運用本科先進的檢查與技術,幫助達到最佳的診斷和治療成效

 

二、專長及服務項目

  1. 電腦斷層

  因科技之進步,目前本院最新的儀器為新型極速四維 (4D) 640切體積式電腦斷層掃描儀(CT),其一次掃描可涵蓋16cm大範圍,僅需極低的輻射劑量即可有效診斷全腦、全器官 (肝、腎、肺、胰)的功能性影像,其最新應用分別列舉如下:

A. 電腦斷層心血管檢查

  為一非侵襲性檢查、速度快、解析度高,跟傳統心臟血管攝影比起來,可免除穿刺動脈與放置導管到心臟所帶來的壓力與風險。256切電腦斷層最短在兩個心跳的時間內就能捕捉到心臟的完整影像,可減少病患在檢查時心理及身體的不適。

B. 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及腦部灌流造影

  非傳統侵入性之血管攝影,僅需一般靜脈注射顯影劑即可取得全身血管之影像,較侵入性之血管攝影安全也更迅速。腦部灌流造影可利用電腦斷層獲得大腦血流分布的資訊,可精確評估缺血性中風病患的腦部血流供應情形。

C. 高解析胸部電腦斷層攝影

  低劑量高解析胸部電腦斷攝影,可掃描小於一公分之微小病灶,並可檢出一般X光難以診斷的區域,如心臟後方之區域、縱膈腔等。

D. 電腦斷層虛擬實鏡

  使用虛擬實鏡(Virtual scopy)的電腦處理方式,可模擬出類似腸胃道內視鏡、支氣管鏡等的檢查效果,不須要插管,即可發現小至0.5公分左右的異物腫瘤瘜肉等病灶,可做為第一線的診斷工具。

E. 電腦斷層3D立體重組及3D術前計畫

  新式的電腦斷層掃描之資料是以體積方式存檔因此可重組成3D立體影像,幫助臨床醫師預先看到欲開刀之部位及病灶,提早計畫開刀方式,甚至可利用影像模擬部份手術進行過程。

F. 雙能量(能譜)功能性造影

  利用物質對不同能量的X光具有不同的衰減系數的特性,可用來進行物質成分之分析(如痛風或鈣化點物質分析)。 同時、可利用能譜分析來了解病灶的異常程度提高鑑別診斷的能力。​

 

  1. 磁振造影

  磁振造影早期稱為核磁共振造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MRI),為了避免與核子輻射產生混淆,才改成磁振造影的名稱。其主要原理為運用人體內水分子中氫原子核的磁場特性來獲得影像。檢查過程是把人體置於強大且均勻的磁場中,再利用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波脈衝,激發人體組織內的氫原子核,使水分子內的氫原子核轉向,再將無線電脈衝關閉,讓氫原子核回復原來方向,當氫原子核回復原來方向的同時也會放出訊號,利用接收器接收訊號,並轉換成可讀取之影像。

  MRI 對人體不具侵襲性,可多方向掃描,提供三度空間影像,又有高對比的解像力,且不會像X光等傳統檢查方法一樣對病患造成輻射傷害。當體內出現異常組織時,水分子的分布即受到影響,我們就能透過核磁共振掃描,精確區別出正常與異常的組織來。

  磁振造影的運用範圍相當廣泛, 最新之應用包括: 急性中風之腦部磁振造影,磁振造影血管攝影MRA (MR angiography),腦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functional MRI)、大腦白質路徑影像(Tractography),心臟血管磁振造影,乳房磁振造影,磁振泌尿道造影MRU (MR urography),磁振胰管膽道攝影MRCP (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產前孕婦胎兒磁振影像等等。另外還有多種最新之應用研究在本科部進行,包括脊髓與乳癌之灌注掃描、多方位擴散加權成像(Multidirectional Diffusion Weighting)、動脈血質子自旋標記(Arterial Spin Labeling)、磁敏感加權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以及各部位的核磁共振頻譜MRS(MR spectroscopy)。

  此外,本院於2014年3月正式啟用全國第一部磁振暨正子(MR/PET)掃描儀器,可在單次全身掃描檢查中同時獲得「磁振造影」的組織結構影像及「正子發射」的生理代謝功能影像資訊,提供病人與臨床醫師更早期、更準確、和更全面的疾病診斷。

 

  1. 血管攝影

  血管攝影是一種侵入性X光檢查,能夠將身體中許多部位〈例如:腦部,肝臟,腎臟,四肢〉的血管清楚的顯現,經由置放導管進入動脈延伸至想要檢查的部份,然後注射顯影劑,將該部位的血管呈現出來。放射診斷科醫師更可憑藉其診療性技術施行進一步的動脈導管栓塞術,使腫瘤缺血而壞死、萎縮,亦可在緊急時實施動脈瘤、腸胃道、肝臟出血及骨盆腔出血等栓塞治療或血管狹窄之支架置放術。茲就肝腫瘤栓塞術及介入性神經放射線手術做進一步介紹:

A. 肝腫瘤栓塞術TAE

  肝癌病例的治療原則,第一仍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國內適合開刀切除少於兩成,若可施行手術者,三個月內殘存或復發率也高達65%,且大多數術後復發病例,多無法再接受手術,但仍可施行動脈栓塞療法。簡單的說,動脈栓塞療法就是自營養肝癌的血管注入化療及栓塞藥物,將營養肝癌的血管堵塞,並儘量減少傷害正常肝臟的一種治療方法,也是目前國內治療肝癌最常用的方法。

B. 血管內微創介入性神經放射線手術

  血管內介入性神經放射線手術是使用如縫衣針般大小的微導管、各種的栓塞物,藥物,氣囊或支架等來治療神經系統及其相關疾病,如動脈瘤栓塞術、動靜脈畸形栓塞術、動靜脈廔管栓塞術、急性動脈阻塞血栓溶解、靜脈竇血栓溶解術、顱內血管成型及支架置放術等等。其特點是傷口小,術後恢復快,卻仍可達到傳統開腦或開脊椎手術的效果。

 

  1. 其他非血管性影像導引之介入性影像醫學治療

  非血管性介入治療:是在醫學影像設備監導下利用穿刺針、導絲、導管等器械對非心血管部位作介入性治療的方式,其應用範圍如膽道支架置入術、經皮脊椎成形術、經皮熱射頻腫瘤燒灼術、經皮熱射頻燒灼神經止痛術、經皮穿刺切片術、經皮穿刺引流術等等。

 

三、服務對象

  經臨床醫師評估後認定需要接受本部檢查或治療者 。

 

四、醫療團隊

  在實際運作上,影像醫學部可以細分為五個次專科,分別是神經、胸腔,體腔、骨骼肌肉、和小兒放射線科,各次專科皆有一位主任帶領數位主治醫師及住院醫師負責該科的事務。搭配優秀之護理人員及放射技術人員,使病患得到最好的照顧。

 

醫療專業團隊介紹

 

五、醫療成效與團隊榮譽

  1. 本部平均每年施行超過7,000例血管導管治療及栓塞術,3,700例經CT影像介入性治療,八萬例電腦斷層檢查,三萬五千例磁振造影檢查,實務及研究經驗均豐富且成熟。
  2. 使用電腦斷層診斷先天性小兒心臟疾病,獲得將近百分之百的診斷率,在輔助心臟手術的進行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3. 與神經科、內科、和神經外科的合作下,利用磁振造影定位的腦深層電刺激D.B.S. (deep brain stimulation) 和磁振造影指引的視丘下電燒術 (subthalamotomy),成功治療嚴重帕金森病患。
  4. 於1996年完成全台第一例GDC白金微細螺旋導絲栓塞治療腦血管動脈瘤。本部並成為台灣唯一可提供腦血管栓塞治療訓練的醫院。GDC白金微細螺旋導絲栓塞訓練課程每年定期在本部舉辦。
  5. 從事關於脊髓磁振造影灌流及磁振造影波譜的相關研究。
  6.  使用擴散譜磁振影像刻畫出大腦白質走向,並進一步分析大腦白質內的複雜構造。
  7. 以 D.T.S. (Diffusion Tensor Spectrum) 研究冠狀動脈阻塞後心肌纖維之錯亂及重塑、心肌應變速率磁振造影於左心室心舒功能之非侵襲性評估。
  8. 與心臟外科合作,完成國內第一、二例腎下主動脈瘤之支架置放治療術。
  9. 完成國內第一例膽道支架置放治療術。
  10. 引進640切電腦斷層,提供更快速的電腦斷層心臟冠狀動脈檢查與具物質成分分析的能力。
  11. 引進全國第一部磁振暨正子(MR/PET)掃描儀器,提供解構與功能性的複合式影像,提供病人與臨床醫師更早期、更準確、和更全面的疾病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