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神經學發展史-台大神經科的創立

呂建榮整理

一、台灣神經醫學的萌芽

  十九世紀末,神經醫學於歐洲開始萌芽,包括神經生理學、神經病理學逐漸由各學科中劃分腦部結構圖出來。而臨床神經學及神經外科學,則於1930年代之後才逐漸為世人所重視,而由內、外科及精神科中獨立出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神經內分泌學、生化學、電子診斷學及藥理動力學的進步,使得在診斷及治療上皆有所革新,促使現代神經醫學能蓬勃發展。當時於各先進國家,神經醫學已成為一專門的學問,在研究上也能獨樹一幟。

  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於北平協和醫學院及上海醫學界已有些臨床神經學及神經生理學研究的基礎,但由於中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緣故,很多研究計劃無法推行,非常可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內戰災禍接踵而至。一直要等到政府遷台,政治穩定之後,才有足夠的環境培育科學的發展。臺灣光復初期,日人離臺之後並未留下神經醫學的基礎,也就難以服務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民國三十六年,臺大醫院成立神經精神科,由日本留學回國的林宗義先生首任主任。當時比較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主要包括癲癇、瘧疾引起之腦炎、梅毒、狂犬病、小兒麻痹、三叉神經痛、巴金森症、腦瘤等,以及無法治療的遺傳性或退化性疾病。民國三十八年,幾位臺大醫院年輕的醫師,如洪祖培、蕭柳青、林成德、蕭成美等醫師,受已故臺大醫院高天成院長之薰陶,立志研究神經醫學,為日後的臺灣神經醫學界播下了種子。在神經外科方面,臺大醫院已故高天成院長曾於光復初期做過幾個腦瘤手術的病例。民國三十八年國防醫學中心由上海移來臺北並且成立陸軍第一總醫院 (即三軍總醫院之前身),由留美返國的王師揆教授主持臨床神經外科的醫療及教學工作。王教授是臺灣第一個受過正統神經外科訓練的專家,後繼者施純仁先生經數十年之努力,才能為臺灣的神經外科開創了今日的局面。

 

二、台灣神經醫學之茁壯與台大神經科的成長

  民國四十三年,林宗義教授由美國引進腦電圖,於臺大醫院開始為病患服務,也開始對臨床神經生理學進行研究。民國四十六年,神經科門診由神經精神科分出,獨立作業,同時設立癲癇特別門診。在此期間,檢驗設備亦逐漸擴充,並與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NAMRU-2)合作,對臨床診斷,幫助甚多。當時的研究重點包括癲癇之臨床及腦波研究、臺灣地區威爾森氏病之臨床及病理研究、巴金森氏病及多發性硬化症之研究等。民國五十年洪祖培醫師自英國倫敦大學國立神經醫學研究所學成歸國,成為臺灣有史以來第一個受過正統神經學訓練的醫師。洪祖培醫師教導當時的醫師作正確而精細的神經學檢查,同時使用腦血管攝影術,不但對腦血管疾病能更進一步之探討,也使以往不易診斷之各式腦瘤及血管疾病,得到較正確而詳細之資料,而使外科手術比較易成功。在同一段時期裡,開始採用蝶骨電極之腦電圖檢查,使顳葉癲癇之診斷更確立,同時也設法改善氣體腦室內攝影術(pneumoencephalography)之安全。顯影腦室攝影術也在此時開始啟用。民國四十九年起與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NAMRU-2)合作,藉著他們精密實驗室的設備做某些特殊疾病的研究,包括對威爾森氏病之家族作調查。日本腦炎之血清學檢查也是在NAMRU-2之協助下得以進行。民國五十五年間使用超音波檢查,用於顱內血腫之鑑別診斷。民國五十七年始啟用肌電圖儀器於末梢神經及肌病之檢查。而放射性同位素之檢查則是民國五十九年才開始。對於巴金森氏病使用左多巴胺(L-dopa)治療於六十年開始,而與Decarboxylase inhibitor之複合劑在六十二年開始使用。陳榮基醫師於民國六十二年七月自美國返臺,開始了神經生理學之研究。

 

三、台大神經科之獨立

  本科正式獨立,屆滿第20年。回顧其經過,不難發現,其背景是因為神經學之發展才能促成了台大神經科的獨立。民國五十二年神經精神科病房改建大樓,在侷促環境下,臺大醫院仍自民國五十三年開始了神經內外科聯合討論會,會中討論罕見之特殊病例,並請放射科主治醫師詳加解說X光片之判讀。同時各公私醫院亦將各種神經系統疑難雜症於此提出,群策群力共謀解決之道。不僅服務了病患,亦教育了臨床醫師與醫學生,也促成神經學之發展。在行政方面,神經科與精神科門診早已於民國四十六年分開作業,民國五十五年開始住院醫師分選其中一科為專科,加強神經科訓練時間。民國五十六年,兩科病房分開,隔年並設立病房教學討論用教室。民國六十年起,第三年住院醫師開始分科從事醫療工作,戮力於神經醫學之訓練。民國六十三年兩科分設總住院醫師。民國六十六年以後,住院醫師之訓練就完全與精神科無關,得專修神經科之訓練。民國六十九年八月一日,神經科正式從神經精神科分出,獨立自成一科,首任主任為洪祖培教授。

  教學的需要以及人才的需求,也是促成台大神經科獨立的因素。在教學上,臺大醫學院於五十九年在基礎醫學中建立了神經生物學的專門課科,把解剖、生理、藥理及神經症候學等有關學問結合起來,接著六十三年於教學醫院中把臨床神經學的教學課程自成一單元。同時,和神經學有關的復健和護士的教學上也日益進展。逐漸的,全國各地對神經醫學的重要性有了認識,紛紛由各公、私立醫院派人前來臺大醫院受訓。曾經派送代訓醫師之機構,計有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臺北鐵路醫院、長庚醫院、臺北醫學院、臺北市立和平及中興醫院、馬偕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省立臺中醫院、中山醫學院、省立臺南醫院、高雄醫學院、高雄療養院、國泰醫院、仁濟醫院、省立桃園醫院及高雄民生醫院、空軍總醫院。自民國六十年起,受過神經學訓練的醫師逐漸回到地方醫院,也將神經學的種子,散佈在臺灣各地,發芽、成長,讓台灣神經學界日漸茁壯,也蘊釀了台大神經科的獨立。

  在台灣各地對神經醫學的重要性有了認識之後,意願專攻神經醫學的醫護人員逐年增加。1977年神經學學會成立後,大型醫院設立神經內、外科的專門醫療單位。1980年台大神經科原本的神經精神科獨立,在這段時期相關的電子儀器及影像診斷的進步、免疫學、藥物動力學、分析化學、復健醫學的發展及醫療設備的改進,使神經醫學的診療及研究有突破性之成就。專科醫師制度的成立更吸引年青醫師服務於神經醫學界。隨著平均年齡的延長及生活環境之變化,神經疾病的種類有大改變;腦中風病患成為最常見的神經科醫療對象,巴金森氏病、失智症、末稍神經病變、肌疾病的比率也年年增加。進入1990年代,分子生物學有驚人的進步,新科技提供許多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因及致病機轉的新觀念。接著,國外深造的優秀學者回台灣,加入神經醫學的研究行列,高水準的研究成果一一浮現。神經科專科醫師現已普遍承擔台灣各地的醫療服務,並設立癲癇、肌無力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巴金森氏病、老人失智等慢性病病友會,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提高醫療知識。在20世紀,台灣神經科從無到現在蓬勃發展的景象,歸功於開創先鋒與全體神經醫學人員的默默耕耘、努力不懈。科學研究日新月異,吾人不因現況自滿,仍應不斷自我勉勵,邁向21世紀。

 

編者按

  這篇文章,主要是根據洪祖培教授過去所撰的「我國神經醫學之發展與現狀」、「台灣神經學之過去、現在與將來」以及「神經科之發展與展望」等文所編寫而成的。記載了當年神經科和精神科自神經精神科分科獨立前後的經過。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不論是從大環境或小環境來看,神經科和精神科的分立,在當時都有其不得不然的背景。

 

洪祖培教授的話

  台大醫學院神經科由神經精神科分離,獨立設科已滿二十週年,從萌芽期進入成長期,本人首先真誠感謝李鎮源及彭明聰二位前任醫學院院長重視神經醫學,極力支持並鼓勵設置獨立單元,經三年的努力於1980年8月1日奉准設科。當時政府財源不豐裕,以不撥出專案經費及教員名額的刻苦條件下,才准許設科;幸賴台大醫院杜詩綿副院長的關切,支出特別預算增設辦公室、研究室、檢查室,做為教學、診療、研究場所。

  二十世紀前半期,神經醫學在台灣未被重視,長久停留於精神科的支流地位,診斷技術及設備簡陋,無專門醫療體系;醫界、世人認為神經科系疾病不常見,即使診斷出來殆無有效治療。其實,當時於先進國家神經醫學逐漸成為專門領域,診斷及醫療轉為專業化。二十世紀後半期,台大醫院引進腦波器,神經科門診開始獨立作業,對癲癇、頭痛、肌無力、巴金森氏病病患施行有效診療。1960年代導入正確的神經學檢查法、腦血管攝影術、肌電圖、超音波等診斷技術,改進神經科急診病人的處置。1963年神經精神科改建大樓,一度借用後棟病房一部分做為神經科病房,接受他科照會的機會增加,開始每週舉行神經科聯合病例討論會,強化住院醫師的床邊教育,促進科際關係。1965年12月新建大樓啟用時,四樓成為神經科病房,承蒙台大醫院邱仕榮院長的關切,設置加護室搶救昏迷、四肢麻痺、呼吸困難、痙攣、排便失禁病人,施行密集護理,三樓的一半空間成為臨床神經生理研究室。台灣地區開始重視神經醫療,本科陸續接受代訓醫師,經訓練後返回原來醫院,貢獻地方神經醫學的發展。

  1970年代志願專攻神經科的住院醫師增加,參與臨床藥理、免疫學、臨床神經生理學作業,對本土性神經疾病的醫療及研究有良好的成就。1977年神經學學會成立,成為神經科獨立的必然趨勢。1980年設立獨立科時,隨著電子工程及分子醫學科技急速發展,神經系統疾病的診療明顯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及生活環境的改變,腦中風成為最常見的神經系疾病,中老年人病人增加,各種周圍神經、肌疾病的早期診斷及醫療大為改善。神經科專科醫師制度的引進及國際學術交流加速台灣神經醫學的發展,但診斷儀器及藥物治療的進步,也導致正統診療原則及過程的負面影響;例如:未經仔細的病史詢問及臨床觀察,就做無必要的儀器檢查;未經診斷之前使用對病無效的多種藥品;醫師、病人過度依賴影像及儀器診斷,而不重視正統醫學問診的步驟;未經周到的思考誤判檢查結果,導致倒果為因。全民健保制度實施之後,門診病人數增加及績效評估實施的壓力,對病人醫療品質有減低的趨勢,醫療人員及資源的浪費是不可忽視的視象。

  現今神經科在台大醫學院是獨立學科,在台大醫院已成為專科醫療部,教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名額大幅增加。使本科的三大任務教學、診療、研究的平均發展,本人期許科內同仁,不因現況而自滿,繼續自我勉勵,朝下列方向更努力:

 1) 小班臨床教學應以常見的神經系疾病為基本觀念、臨床表現及致病機轉為重點,統合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指導學生做正確的神經系統檢查法及儀器、檢驗結果的判讀

2) 住院醫師訓練應重視病歷記載,個案的仔細檢討,熟悉各種神經系疾病之特徵及病態,了解特殊診斷技術之正確運用,施行適宜醫療、尊重醫學倫理、吸收一般醫學的新觀念及知識

3) 研究方面儘量針對本土性資料,找出台灣神經系統疾病的特殊問題,以新科技探討致病機轉,並追求環境衛生、生活型式、醫療制度、基因等相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