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神經及腦血管病科

腦部圖像及斷層圖

一般神經科

  一般人往往以為神經科看「神經病」,殊不知俗話所說的「神經病」其實是 精神疾病,而把精神科與神經科的角色混淆了。另外也有許多病人該看神經科卻不 知道,徒然遊走於其他科別,浪費了時間與精力。

  在各大醫院中的神經科因為編制的不同,可能有神經科或神經內科不同的名稱, 而小兒科中也有小兒神經科的次專科,所以患者在求診前應打聽清楚。 至於神經外科,主要以手術來治療神經系統的疾病。一般而言,民眾最好先由神 經科醫師診視,如果有手術的適應症時,再轉診神經外科。

  本科提供一般神經疾病之診察治療,當診斷出有特殊之疾病時,再會同各領域之 專家共同為病患提供最好之服務。

 

神經科到底看哪些病呢?

   簡單的說,就是一切與神經系統有關的病變。 我們的神經系統大腦、小腦、腦幹、脊髓到周邊神經、肌肉等,其間的連線可謂 錯綜複雜而環環相扣,各個部位也各有各的病變。 是以神經科醫師就必需以其專業的知識,作像「偵探」的工作,首先要定出病變 位置所在,然後找出病因,進而對症下藥。

 

神經科常見的症狀:

  1.  意識障礙:譫妄、嗜睡、昏迷不醒、癲癇
  2. 大腦功能受損:智力退化、記憶力喪失、語無倫次、行為怪異
  3. 腦神經疾病:視力減弱、複視、頭暈目眩、耳鳴、吞嚥困難、口齒不清
  4. 運動功能障礙:肢體無力、半身不遂、下肢癱瘓、肌肉萎縮、抽筋、步態異常、不自主運動
  5. 感覺異常:手腳麻木、神經痛
  6. 各種疼痛:頭痛、脖子肩膀酸痛、肌肉痛、腰酸背痛
  7. 其他:失眠、神經衰弱、焦慮症、憂鬱症(此部份找精神科或神經科均可)

  在台灣,從民國52年到70年,腦血管疾病是十大死因的第一位。從民國71年至今仍高 居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台灣地區過去十五年以來,每年有12000-15000人死於腦血管疾 病,約佔所有死亡人數的12-16%。

 

腦血管病科看那些疾病

  顧名思義,腦血管病科看各種腦血管方面的疾病,包括腦梗塞、暫時性腦缺血、粥狀 動脈硬化、腦部血管畸形、頭頸部動脈剝離,以及各式各樣的顱內出血。一般俗稱的 腦中風是腦血管堵塞(腦梗塞)和腦血管破裂(腦內出血或蜘蛛膜下腔出血)的總稱。兩者的臨床症狀類似, 大多以突然或急性發生的神經學症狀來表現。

 

下列症狀可能意味著有腦血管方面的疾病,尤其是突然或急性發生時。

  1. 肢體無力、感覺功能異常(失去知覺或有麻的感覺)、視野缺陷: 這些症狀大多突然或急性發生且位於身體的一側
  2. 語言或說話功能障礙
  3. 意識不清
  4. 記憶力變差,尤其是近期的記憶,常忘記東西放在那裡,剛說過的話或剛作過的事
  5. 空間概念變差,容易迷路
  6. 計算能力、定向感、及其他智能變壞
  7. 複視、眼球運動障礙
  8. 臉歪嘴斜
  9. 眩暈、耳鳴、聽力障礙
  10. 吞嚥困難,容易嗆到
  11. 步態不穩,動作不協調

 

那些人容易腦中風

  1. 高血壓患者
  2. 心臟病患者
  3. 糖尿病患
  4. 高血脂
  5. 抽煙
  6. 曾有暫時性腦缺血的人
  7. 頸動脈狹窄

 

腦血管病科

  年紀愈大,腦中風的機會愈高。年輕人的腦中風,常有特殊原因,如先天血管畸形, 粒線體疾病,凝血異常,服用避孕藥,有併發症的偏頭痛,動脈炎,心臟瓣膜疾病, 毛毛樣病,動脈剝離…等。

 

台大腦血管病科及血管超音波室歷史回顧

  醫用超音波學應用於神經系統疾病最早是A-模式回音波音波儀用於顱內血腫、腫瘤等檢查。台大醫院於1966年首先由神經精神科洪祖培及陳榮基兩位醫師引進及使用。但後來其他神經影像學的進展逐漸取代了原來A-模式超音波的角色,到70年代的後期已不再使用。

  1987年九月,本科第一台灰階複合杜卜勒掃描儀(Diasonic DRF400)正式引進啟用。到1991年五月後,新型顱內杜卜勒超音波儀也加入服務,同年底,神經科由西址搬遷到東址,到1992年12月中旬,新而寬大的「神經部血管超音波檢查室」正式在東址南棟一樓啟用。到1998年五月底止,服務總數已超過二萬人次,每月接受檢查人數約在四百人左右。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於1993年二月正式列入健康檢查的選擇項目內,有助於腦血管疾病的早期預防。

 

腦血管病科提供那些檢查

  任一位神經科醫師均可看腦血管疾病,初次看本科患者請至神經科任一個初診門診求診。每週三下午一診為腦中風特別門診,須由醫師約診。

  1. 神經部超音波室 :檢查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2:00-5:00
  2. 頸動脈超音波:懷疑有頸動脈狹窄、腦梗塞、暫時性腦缺血、腦血管畸形或長期 高血壓 、糖尿病、高血脂時,可安排此項檢查
  3. 穿顱超音波:懷疑有任何顱內血管異常時可安排此項檢查,但是有時會因為顱骨太厚,無法看到顱內血管,尤其是年老女性,偵測到顱內血管的比例不高。
  4. 肢體動脈超音波:懷疑有周邊動脈異常時,尤其是走路一段時間後下肢疼痛,休息後可緩解的間歇性跛行,可安排此項檢查
  5. 肢體靜脈超音波:懷疑有周邊靜脈異常時,尤其是深部靜脈栓塞造成的肢體腫脹,可安排此項檢查
  6. 小栓子偵測:懷疑有來自心臟或近端大血管的小栓子,可利用超音波鎖定中大腦動脈或內頸動脈,計數固定時間內(一般是30分鐘)經過的小栓子
  7. 昏厥研究:仍在發展中,尚未列入正式的檢查項目。此檢查為偵測姿態變化時,如平躺而坐起而站立,血壓、脈搏與腦血流量的相對變化

 


神經科超音波專欄

  1. 神經科超音波手冊序言 (PDF) / 胡漢華
  2. 神經科超音波操作手冊目錄 (PDF)
  3. 彩色頸動脈複合式超音波檢查 (PDF) / 林信光
  4.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PDF) / 鄭建興、湯頌君、連立明
  5. 眼動脈與眼靜脈 (PDF) /趙雅琴
  6. 脊椎動脈與鎖骨下動脈超音波之應用 (PDF) /傅維仁、林雅如
  7. 顱頸動脈的都卜勒血流波型的描述與常用的名詞定義 (PDF) /陳淑儀、許弘毅
  8. 穿顱彩色超音波 (PDF) /李毓珊、許弘毅
  9. 2013年會暨ACUCI 2013活動剪影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