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 年
法國藥劑師提出含氯化物的石灰水或蘇打水可以作為消毒劑
1843 年
Oliver Wendell Holmes 發現產褥熱可以藉由醫護人員的雙手傳播
1848 年
Ignaz Semmelweis 證實醫療人員利用消毒劑或殺菌劑清潔雙手,可避免造成病人間的交互感染
1961 年
美國公共健康機構制定「醫療工作人員洗手技術指引」,正式將洗手技術納入醫療常規
洗手的故事
19 世紀維也納總醫院婦產科醫師Ignaz Semmelweis 發現由醫師及醫學生接生的產婦比由助產士接生的產婦,因產褥熱導致之死亡的比率明顯高出許多。經他仔細觀察發現醫學生經常在解剖課後未妥善洗手,就為產婦進行檢查、接生。在他提倡先以石灰水洗手再進行接生後,產褥熱導致之死亡率明顯下降!
2004~2007年全院醫療區手護神運動之成果
本院自民國92 年底在院長大力支持下,持續推動手部衛生的品質改善計畫,希望每位同仁的雙手都是病人的守護神
感染防治是病人安全及醫療職場安全的重要議題,其中簡易可行、有效且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首推手部衛生。但臨床實務存在諸多問題,而使手部衛生一直處於「知易行難」的窘境。2003年SARS疫情後檢討,本院決定針對手部衛生進行改善方案。透過先期調查,包括問卷、實地稽核及意見溝通,以瞭解手部衛生無法落實的原因。在醫院高階主管重視和支持下,並依據全面品質管理理念,自2004年起以多元策略每年推動全院性手部衛生品管活動。以「認知」、「設備」、「行為」為主軸;進行乾洗手液試用及採購作業,提供多元的教育訓練(包含課堂演講、網路教學和測驗、實地抽評等),清潔區污染區劃分,製作不同形式文宣和海報,培訓種子同仁推動單位內部改善活動,長期的稽核監測,科部和單位的雙軌回饋賞罰機制。每年活動皆依計畫-執行-稽核-行動之循環模式運作,檢討前一年成效,因應不同時期所面臨的弱點,調整推動方法,並逐年提高目標值。2004-2007年經每年持續推動,各職別同仁的認知、設備、手部衛生確實率(應進行手部衛生時機且正確進行手部衛生之百分比)明顯增加。全院手部衛生確實率由2004年43.3%逐年進步到2007年95.6%,與同時期醫療相關感染率的下降呈高度負相關。2007年科部間比較顯示進行內部品管改善方案之科部,其手部衛生確實率及競賽總成績皆高於未進行品管改善方案之科部。總結,全院手部衛生運動是實際可行的,主管的認同與支持及全員參與是影響品質改善成效的重要因素。而持續推動及逐年檢討改善,才能達到落實手部衛生並持續改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