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心身醫學科提供門診服務,精神官能症病患住院服務,精神科照會業務,及身心日間病房住院服務。
- 治療的疾病類別包括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厭食症、暴食症和嚴重失眠等。
服務介紹:
心身醫學病房簡介
台大醫院精神部心身醫學急性病房,位於台大醫院西址三東二樓,共有33張精神科全日住院急性病床,環境典雅寬敞,空間設計兼具顧及個人隱私與促進人際交流之功能,採光充足,以維持適當日夜作息以及刺激認知功能。收治個案診斷主要為重度憂鬱症、飲食障礙症、雙極性情感疾患鬱期、睡眠疾患、安眠藥使用疾患、認知障礙症、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身體化障礙症等。治療團隊除了醫師負責臨床決策外,與護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及心理師共同來照護病人。
在心身醫學急性病房當中,秉持當代生物心理社會之整合型病因學論述,結合系統性安全管制之軟硬體設置,除了實施生物性治療外,亦搭配多層次的治療模式,以期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在定期醫療團隊及病房會議中,團隊成員同擬定及執行治療計畫。每週另有個別及團體心理治療模式之治療性介入,促進病患正向面對壓力,此外視情況實施生物回饋治療、放鬆訓練,幫助病患緩解症狀。
心身日間病房簡介
本部心身日間病房的服務對象為憂鬱症、焦慮症或失眠症等心身症患者,接受來自急性病房或門診轉介之個案。病房醫療團隊由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員組成,藉由復健治療,協助患者適應疾病及因應壓力,達到病情緩解和避免復發的目標。
陳錫中科主任在本病房發展出全台第一的「整體多面向復元進展評估」,亦與台大電機系合作研發智慧醫療,推出台灣首套輔助失眠認知行為治療APP「穩穩好眠」,與台灣首套深度攝影機輔助「多媒體太極纏絲八法訓練儀」。
廖士程教授於民國110年引進新式腦電訊號儀,可偵測心理壓力之腦生理變化,提供憂鬱症之生物標記。
日間病房採多元化的治療模式,除藥物調整外,本病房亦於民國112年設置深層腦部電磁刺激系統,以完善憂鬱症之生物治療模式。另有定期的治療性活動,包括衛教團體、放鬆訓練、音樂藝術活動、舞蹈及韻律健身運動等。透過各類團體活動,患者可學習紓壓技巧及增進身體協調,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本院心身日間復健模式開創全國精神官能症治療之先河,經常與全國各地精神醫療院所與台灣大學醫學院各學系進行教學合作,接受精神科醫師與各職類醫療人員申請前來進行教學訓練,近年來亦接待其他國家之精神醫療與公共衛生專業人員進行短期觀摩交流。
照會服務簡介
現今醫學重視生理、心理及社會文化因素對疾病之影響。在綜合醫院中,內外科住院病患需要精神科醫師評估的機會日增。而本部提供的照會服務即運用心身醫學理論,協助精神疾患及一般疾病之診療。除以病患為中心,照會過程中更強調與他科合作,建立全人醫療模式,增進醫療品質及醫病關係。
本部照會內容包含譫妄、憂鬱及焦慮疾患、飲食及睡眠障礙、自殺處置、成癮物質使用、器官移植個案、慢性疼痛病人、以及代謝手術病患術前與術後之身心健康評估等。
本部致力於提升照會精神醫學之服務品質,於民國110年開創「心理腫瘤專家教學迴診」教學模式,由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林帛賢醫師(亦為本部兼任主治醫師)與癌醫分院徐勝駿醫師帶領友院代訓住院醫師,進行床邊示範教學。
民國110年廖士程教授與林帛賢醫師亦發起「腫瘤精神醫學論壇」,每季安排照會精神醫學領域專家講解最新的實證醫療知識,廣邀國內腫瘤科與精神科醫療人員進行線上專業交流,迴響熱烈。
黃薇嘉醫師於民國112年開始與內外科系合作,在一般門診進行神經功能訊號測量,以進行功能性疾患的跨部門學術研究。
服務項目
- 全日住院服務
- 照會服務
- 日間住院服務
- 身體抱怨、行為問題、飲食障礙症、睡眠障礙、及社交焦慮症等
- 醫療爭議工作小組
- 醫學生與院內同仁心理輔導
- 臨床倫理照會諮詢
研究成果與社會貢獻
心身醫學急性病房診治困難與複雜的病症,亦追求透過實證研究的努力,提升當代醫療水準。本科於民國109年發起「臨床P4醫學研究月會」,主張Personalized、Predictive、Preventive、Participatory四大核心要素的P4 medicine,乃透過心身醫學科成員彼此分工合作,依各自專精領域,以難治型情緒疾患為主軸發展整合型研究計畫。由於研究成果豐碩,次年進而組織「情感性疾患、自殺與睡眠共研群」(M2S: Mood, Suicidalogy, Somnolog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作為國內首例「難治型憂鬱症」之科學共研平台,以提供國內基因體學、流行病學、司法精神醫學、社會精神醫學、神經電生理學之人才,參與難治型重度憂鬱症之病因與診治的學術合作場域。M2S共研群目前已成立專門入口網站,以提升交流的資訊傳遞與合作之可近性與可用性(請參考網頁:情感性疾患、自殺與睡眠共研群 (ntuh.gov.tw))。
廖士程教授與雲林分院黃偉烈主任及公衛學院張書森所長合作,進行身體症狀疾患(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SSD)系列研究,發表亞洲首篇全國代表性社區樣本SSD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廖士程教授與陽明交通大學劉益宏教授合作,開發運用人工智慧檢測憂鬱症傾向腦波輔助診斷系統,使得「精準精神醫學」的發展方向更為清晰。陳錫中科主任獲邀擔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之 A-BIG-NET(Asian Bipolar Genetics Network)計畫之台灣區收案中心主任,擴展本科國際合作量能。黃薇嘉醫師與雲林分院黃偉烈主任合作,探討身體化症病患之人格特質與生理訊號特徵,以及對於藥物治療之反應。王宗揚醫師協助心健司委託之精神衛生法法律政策研究,評估國內司法精神鑑定服務模式。蘇泓洸醫師則以網絡統合分析模型,進行情緒疾患藥物療效之創新研究。陳錫中醫師、陳宜明醫師則透過外籍勞工族群之線上調查,進行世界首例探討移工的勞動條件如何影響睡眠之研究。陳宜明醫師亦與國衛院林煜軒博士合作,開發以智慧型手機程式建立作息節律的數位生物指標,結合腕動計之數據,辨識憂鬱與肥胖症狀的作息節律特徵。彭啟倫醫師則協助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執行衛生福利部司法精神鑑定品質提升計畫,並於疾病管制署之愛滋病防治整合型研究計畫擔任協同主持人,針對藥癮共病之感染者提供整合個管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