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兒童精神科

簡史

    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於1953年成立兒童部開設兒童精神科門診,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及美援會協助之下,於1956年3月1日由台大醫學院及台灣省衛生處合辦台北兒童心理衛生中心,1968年7月1日起改由台大醫學院與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合辦,1967年四月,兒童日間留院治療部開辦,1970年2月起,日間留院的治療對象以學齡前自閉症患者為主。1973年7月1日,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回歸台大醫院精神科,保留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的名稱。1980年神經精神科分為神經科與精神科二科,1993年精神科改為精神部,下設兒童精神科功能分科,負責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之業務。2007年精神部更名為精神醫學部。

    兒童精神心理臨床及研究團隊在臨床上提供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之診療服務:包含臨床診斷、心理諮商及治療(包括遊戲治療、行為治療)、藥物治療、早期療育、心理衡鑑、家族會談及功能評估、社會資源諮詢與轉介等業務。研究上則致力於自閉症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臨床表徵、神經心理學、神經影像、藥物及基因學長期追縱研究,期能幫助釐清兒童重大精神疾病的致病機轉及建立適當的治療模式。本科之自閉症全人治療團隊於2020年榮獲生策會「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業務報告

1.服務內容

(1)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兒童精神科)門診服務 (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家長成長團體及自閉症家長成長團體)

(2)兒童日間病房服務

(3)全日住院服務

(4)司法精神鑑定

(5)照會服務

     

    兒童心理衛生中心自開辦以來,門診人數年年增加,提供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之診療服務。初期初診患者以智能不足之兒童為主,之後自閉症患者逐年增加,近二十年則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增加最為迅速。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九年曾開設特別門診,對疑似自閉症或其他兒童期精神病的患者詳細評估。本中心醫療採取整合分工模式,目前本中心門診有五位專任主治醫師、七位兼任主治醫師、四位臨床研修醫師及數位住院醫師、六位兒童臨床心理師、一位社工師,提供臨床診斷、心理諮商及治療(包括遊戲治療、行為治療)、藥物治療、早期療育、心理衡鑑、家族會談及功能評估、社會資源諮詢與轉介等業務,有需要時進行學校訪視或個案研討會議。本中心門診診療很早就把量化理念結合於日常診療工作當中,例如:CCDI、DDST、CPM、SPM等評量嬰幼兒發展和兒童非語言推理能力的工具、父母版(WWPAS、CPRS-R-S、SNAP-IV)和教師版(CTRS、CTRS-R-S、SNAP-IV)兒童活動量表、嬰兒和兒童氣質量表、克氏(Clancy)量表。評估的結果可作為醫師診斷的輔助資料,但醫師不會只根據量表即做診斷,仍會仔細評估兒童的身心發展、家庭狀況、症狀、精神狀態、人際關係、學習狀況、行為問題或症狀發生的情境等層面,遇到幼兒或語言表達能力不佳的兒童,也會以繪圖或遊戲的方式互動,進行診療。本中心自1982年起即將週一至週五之初診門診人數設限,且將初診、複診分離,讓醫師有充分的時間詳細評估及診療兒童,以維持良好之醫療及教學品質。自2008年10月本中心門診遷入兒童醫療大樓之後,為配合醫療服務需求,增加週六的初複診門診服務。

    目前初診有網路掛號及現場掛號兩種方式,複診則採預約及現場加號方式。近年來每月之初診量平均約有200人。門診定期舉辦自閉症及過動症家長之衛教增能團體,協助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特質,並學得有助益之養育方法。

     

    目前由一位主治醫師指導研修專科醫師至照會處診視,和相關診治醫師討論診斷與治療計畫,視需要進行後續病房追蹤或協助轉精神科病房治療,或安排轉至兒童心理衛生中心門診。各類重大移植手術之術前常規之心理及精神狀態評估及術後必要之評估及診療,均由照會團隊提供服務。

     

    兒童心理衛生中心1967年創辦日間病房,1970年起治療對象以學齡前兒童為主。一開始接受各種特殊兒童,後因其他特殊教育單位之成立,本中心日間病房轉為台灣專收學齡前自閉症患者的首創日間病房,目前由兩位主治醫師、二位臨床心理師及二位職能治療師負責。早期楊思根臨床心理師以純行為理論設計治療計畫,宋維村副教授則加上「發展的原則」作為設計矯治進階的骨幹,強調依「實用的原則」、「生活化的原則」等功能性原則,及「互動性原則」來安排矯治內容,這套治療原則一直持續至今日。治療活動包含以個別或小團體進行的協同注意力、知覺動作、飲食、生活自理、溝通及語言、社交技巧、團體與社會適應、行為與情緒等方面的矯治訓練及親職諮商。早期曾訓練義工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矯治訓練,1986年之後,調整為以家庭為單位,訓練家長為協同治療師,以提升矯治成效,促進社交互動、提升溝通能力、增進社會適應和改善情緒行為問題,並類化至家庭及其他情境,與當代所強調的自然且具發展原則之行為介入(Naturalistic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NDBIs)之精神一致。目前日間病房的收治對象為2至6歲的學齡前自閉症兒童,收治程序為門診評估確立診斷,經過個別門診諮商治療及整體評估後,若醫師或治療師認為其應接受密集的矯治訓練,且照顧者可積極參與協同治療,則可安排進入日間病房。當患者達到階段性治療目標後,就可轉銜到幼稚園、小學或其他療育單位。對於離開日間病房之兒童,則視情況安排追蹤治療,提供家屬心理支持、情緒與行為處理之諮商,以及個別或小團體進行的社交技巧訓練。目前本中心對於自閉症兒童的診斷及療育服務,已推展至兩歲之前,並且發展出輕度自閉症類群障礙年輕成人患者之人際技巧訓練及職業與社區適應之門診治療模式。自2020年11月起,正式掛牌成立「自閉症臨床暨研究中心」。本院亦為台灣WHO CST計畫推展的技術指導及訓練單位,協助全台各地早療醫療單位及機構訓練其訓練者(facilitators),並督導其執行,並已將第一階段的成效發表,成果顯示WHO CST的教材本土化修訂可被使用及接受,此一親職技巧訓練模式能提升家長的親職知識、信心及兒童的社會溝通能力(Seng et al., 2022)。本院日間病房目前已有一位Early Start Denver Model(ESDM)認證治療師、三位WHO CST master trainers,將持續讓更多治療師接受ESDM等NDBIs的實證治療模式認證,使治療師運用當代自閉症理論擬定治療計劃、目標,並使用具實證基礎的自閉症介入技巧提供治療。而後,我們計劃透過專家共識會議,融合目前的NDBIs模式與目前的臨床模式,建立本院的整合性治療模式,並將其手冊化(manualization)。   

全 日 住 院

    兒童青少年全日住院病房,位於台大醫院西址三西三東二樓。收治的疾病主要為兒童期疾患合併行為情緒問題等。團隊除主治醫師及研修醫師負責臨床決策外,另外護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及心理師共同來照護病人。治療目的在於對患者的精神病理及功能缺損進行周延評估,以在短期內接受安全有效之精神醫療,快速穩定病狀,以順利回歸居家與社會生活。在急性病房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行為治療、與心理治療,透過每天醫師迴診,每週各團隊的醫療團隊會議,與護理、社工、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共同擬定後續治療計畫。對於難治型病患、激躁攻擊或高自殺風險個案,亦依病情需要提供電痙攣治療。

司 法 精 神 鑑 定

    自2001年起,兒童青少年司法精神鑑定團隊開始接受法院委託,直接鑑定有此需求案件之十八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目前已建立鑑定標準作業流程,並經由學術交流,將累積之經驗與國內外相關領域專業人員交流分享,促進國內此領域水平之提昇。

 

2.教學計畫

一般受訓者:目標為培養受訓者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的臨床知能達一定水平,熟悉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領域之常見疾病,以及藥物、行為、心理、家族等多方面之評估及治療模式。

次專科進階受訓者:需接受至少一年的全時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研修課程及臨床訓練﹙包括門診、全日住院、日間病房、照會、司法精神鑑定、社區、兒童保護等相關訓練﹚,據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規定必修課程完成以下的訓練:

1.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會談、診斷學、生理/神經發展學、心理發展學、行為科學、成癮醫學及精神病理學;

2.兒童青少年精神生物治療學;

3.兒童青少年發展、溝通、心理及社會等面向之評估及治療學(包括心理、認知、語言溝通、情緒行為、社交技巧、團體、遊戲、家族、親職諮商、多面向早期療育及復健治療);

4.兒童青少年照會、社區及司法精神醫學(包含司法鑑定、網路及物質成癮、兒少保護、身心障礙鑑定、社區、學校及機構等之照會聯商);

5.培訓其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之教學及研究能力、參與台灣及國際臨床相關的學術活動或研究、撰寫及發表論文。

除了例行之教學活動,本團隊於2023年舉辦之教育訓練、講座與國際交流活動包括:

⮚ 112/04/10 兒童易怒與相關症狀之發展機制 耶魯大學 曾琬翎助理教授

⮚ 112/04/16 性別考量與自閉症診斷 多倫多大學 賴孟泉副教授

⮚ 112/04/16 自閉症NDBIs介入模式教育訓練 姜忠信教授

⮚ 112/04/17 啟靈藥與自閉症 多倫多大學 林祥源助理教授

⮚ 112/05/28 亞洲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臺灣之夜

⮚ 112/06/10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Dennis Ougrin教授與本研究團隊交流

⮚ 112/10/03 世界精神醫學會會長Norbert Skokauskas拜訪本中心

⮚ 112/11/19 自閉症黃金診斷工具ADI-R/ADOS訓練工作坊 吳佑佑醫師

⮚ 112/11/21 美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Warren Y.K. Ng拜訪本中心與演講

 

3.研究現況與成果

    本研究團隊在高淑芬教授帶領下,建立多種中文化工具做為臨床、學校、社區及研究之用,並積極建立跨領域(包括基因、神經解剖、精神藥理、神經生理、腦影像)的團隊合作,共發表上百篇學術論文。在研究之餘,也積極培植兒童青少年心理、精神及腦科學領域的年輕醫師及研究者。兒童精神心理研究團隊目前建立自閉症家族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家族的臨床個案、神經心理學、基因學及腦影像資料庫。為了建立亞洲第一以至世界知名的自閉症精準醫療及研究中心,本團隊通過臺大醫院112年度A1計畫之申請,預計在三年期的計畫中逐步完成以下目標:(1)自閉症教學、臨床服務暨研究人才培育,(2) 建立自閉症友善環境,(3) 建立自閉症家庭之跨領域資料庫,(4) 結合多種臨床治療系統,(5) 機器學習建立預測診斷模型。

僅簡述本團隊過去幾年重要研究成果如下:

(1)自閉症相關研究

    本團隊自2005始建立自閉症及對照組家庭的世代,積極進行臨床及基礎醫學研究,以神經認知測驗、腦造影、腦波及基因研究等技術尋找自閉症的神經認知基礎、生物標記及致病機轉,為亞洲單一中心論文發表最多,具有高影響力的創新主題例如:全世界首見探討自閉症和ADHD有共通的神經纖維束的完整性差異,也有其獨特的變異,分別找到共同及獨特的腦神經纖維束可作為這兩個疾病的內表現型(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1);進一步建立思覺失調症在急性及亞急性期的神經纖維束完整性比較,發現其認知功能缺損和自閉症及ADHD有部分重疊(Molecular Psychiatry, 2022);發表全球第一篇探討自閉症類群周邊神經的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不僅比常人有更顯著的知覺敏感、知覺迴避,以及皮膚小纖維神經異常退化,其神經密度和患者對熱刺激的感覺閾值有關(Neurology, 2020);發現自閉症腸道菌叢的β微生物多樣性較高於對照組,且Fusobacterium的相對豐富度較高,而此菌種的高豐富度與自閉症的社交功能與情緒失調呈正相關(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022)。

(2)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相關研究

    本研究團隊在ADHD的腦影像學研究有許多重大的成果。我們發現兒童ADHD在兩側額葉紋狀體的神經路徑均有細微結構完整性的缺損,並且臨床症狀及持續注意力障礙與額葉紋狀體神經路徑的缺損呈現顯著相關,因此我們的研究結果支持了額葉紋狀體神經路徑完整性的缺損,是導致ADHD的臨床症狀和持續注意力障礙(Wu et al. 2013; Chiang et al., 2015)及執行功能障礙(Shang et al., 2013; Chiang et al., 2016)的原因。以voxel-based morphometry分析,相較於一般發展孩童,ADHD兒童青少年在動作、警覺網絡處理及訊息整合的腦區具有較高之個體變異性(Chiang et al., 2021)。

    針對未用藥的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的研究發現,預設模式網絡與認知控制及注意力網絡的有較弱的對位連結,Atomoxetine藥物治療能有效改善過動症成人預設模式網絡與認知及注意力網絡間的對位功能連結,且與臨床症狀的改善有關(Lin et al., 2015)。Methylphenidate與Atomoxetine兩種藥物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之相關神經迴路,用藥前後有特異且不同的改變(Seng, Chou et al., 2015),也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之靜息狀態功能性腦部造影有特異的改變 (Shang et al., 2016)。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成人接受Atomoxetine的治療之後,其intra-individual variability有明顯改善 (Ni et al., 2016)。另外,我們發現atomoxetine可以降低right inferior frontal gyrus 和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的活性,同時也會增加left precuneus的活性,這些活性的改變與症狀的改善具有顯著相關性 (Fan et al., 2017)。後續研究發現ADHD患者在left dorsal caudate 至 bilateral sensorimotor clusters之功能連結較典型發展組差,其中left dorsal caudate的功能連結及視覺記憶表現與DAT1基因有相關聯,此研究證明ADHD患者基因-腦-行為的連結(Shang et al., 2020)。

    未來將致力與國際合作進行自閉症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研究分析,將探討以自閉症和ADHD為主的神經發展精神疾患,結合大腦代謝性影像及代謝體(plasma)和腸道微生物菌叢,探討人體之可能致病之微環境生物分子,找出其中關鍵調控大腦發育機轉的molecules,進而藉由進一步分析比較自閉症 和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以試圖找出可能之藥理機轉的治療方式。並持續進行自閉症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影像基因學分析和發表。另外,我們也將致力開發自閉症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尖端研究主題:包括高風險家庭神經生物相關的資料庫、自閉症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長期追蹤、自閉症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免疫、環境毒素、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之複雜病因模式。

(3)人工智慧相關研究

    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軟硬體設備的高速進步,除了傳統的演算法,人工智慧也逐步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目前大多數的大數據臨床研究都是使用混合不同的臨床醫師診斷的患者資訊、甚至是混合不同的疾病,當機器學習了這方面的資料所建構出的模型需要部署到大型公衛系統或面向社區的時候,經常會發現成果不好。且在精神醫學領域會診需要大量的觀察與訪談,除了在臨床跟診的學習以外,透過可解釋AI (Explainable AI)協助住院醫師進一步的了解個案也能幫助訓練臨床醫師。因此開發一套能夠「說人話、讀的懂、分的好」的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教育系統是非常急迫的需求。本團隊目前與清華大學和陽明交通大學合作,利用自閉症患者的訪談影片與聲音做診斷及自閉症亞型判讀(Chen et al., 2019, Lin et al., 2020),預計接下來結合臨床行為症狀、神經心理學功能、大腦造影、腸內菌叢、代謝體等資料一起納入自閉症之判斷與亞型診斷,逐步建立協助診斷的預測平台,並且合併診療紀錄、行為治療模式等,進一步嘗試透過大數據庫的結合以預測最符合患者所需的診療方式及預後,協助醫師早期正確診斷及選擇適切治療模式。


 


兒童精神科醫療團隊成員合照本部1E2兒童日間留院活動區

2020年生策會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成員合照

本部兒童心理衛生中心搬遷

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同仁合照

高淑芬主任看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