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臟衰竭」?
「心臟病」長久以來,一直佔著國內十大死因的第二或三位,除此之外,在門診或住院的病人中,如:老人、高血壓、糖尿病、腎臟功能差的人,也容易合併呈現嚴重程度不一的心臟功能問題,即所謂的「心臟衰竭」。因此,實際上有「心臟病」或「心臟衰竭」病患,在門診、住院追蹤診療是相當普遍的。 由於心臟衰竭是所有心臟疾病的最終共同表徵,因此,如何提供心衰竭患者全面性的照護,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陳明豐 教授、前台大醫院院長)(節錄自「守護一顆心」,原水文化出版)P.12
「有力」?還是「無力」?
「心臟衰竭」是比較文言文的詞語解釋,也是英文「Heart failure」的直接翻譯;而用口語化的簡敘。就是「心臟無力」。「心臟衰竭」或「心臟無力」的定義,是任何原因造成心臟輸出的血液或氧氣,無法達到身體組織的需求;依此定義,心臟衰竭可以算是很嚴重而持久的問題,也可以是暫時性輕微的事件。
因為心臟無時無刻輸送血液到身體各器官組織,但是身體對血液或氧氣的需求狀況,並非一成不變。當身體處在休息狀態時,血液或氧氣需求量小,心臟比較可能完成任務,所以休息時,即使無力的心臟,只要情況不是很厲害,也可以大體上完成任務,也就是說,病況不會很差。不過,一旦經過激烈運動,或是情緒激動時,身體組織耗氧量增加,勢必有更多之血液供應才行,因此心臟的工作自然增加,所以不太「有力」的心臟,這時就會明顯的表露出「無力」來。
心臟衰竭常見的原因
身體的水分攝取太多或排不掉,造成體液容積增加,使心臟負荷不了,造成心臟衰竭。
各種原因造成心臟肌肉損傷,引起心臟壓縮力差,即心臟當作血液循環「馬達幫浦」的壓縮力量不好,也是一大宗,例如:高血壓、狹心症、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律不整、病毒感染、心肌炎、藥癮、酗酒、家族基因異常、妊娠、情緒激昂或環境變化太大、糖尿病等。
全身動脈系統血液通路阻塞,或血管變狹窄,使心臟送出去的血液,阻塞不通,造成回堵至心臟,使幫浦無力打出血液。
使心臟衰竭更惡化的情況
除了心臟本身的問題以外,下列還有幾種情況,也會使無力的心臟變得更無力:
- 低蛋白質血症
最明顯的情形是久病營養不良的人,或老人家節儉,不吃魚、肉,以及含蛋白質的食物,結果血中白蛋白(Albumin)濃度不夠,造成沒有足夠的蛋白質,可保留水分在血管內,維持血管中的腫脹壓(Oncotic pressure),所以一旦心臟衰竭時,水分藉由滲透壓分佈到血管外面的組織,無法拉回血管中,水分也不能藉由治療的藥物排泄掉,因此心臟衰竭老是治不好,此時,要先給蛋白質藥劑,使其藉腫脹壓將水分拉回血管中,再藉由利尿劑或其他藥物,促進水分由腎臟排泄,所以蛋白質血中濃度不夠的人,特別是老人家,必須多加注意蛋白質的攝取。
- 貧血
心臟衰竭表示血液氧氣不夠,所以貧血的人,其症狀會更明顯,此時,稍給輸血治療,情況很快會好轉。
- 發燒發炎感染時
此時心臟負擔也增加,所以治療心臟衰竭時,若病友同時感染或發炎,一定要合併使用感染發炎的治療。
- 動脈和靜脈血管有直接交流
有些是先天形成的,而有些則是後天造成的,如長期洗腎病人的瘻管。
- 心臟已有疾病者
如:瓣膜性或已有擴張性心肌病變者,對心臟衰竭之耐受力比平常人差很多。
- 有其他全身性疾病
如:甲狀腺機能亢進者,心跳本已加快,再有心臟衰竭,心跳就更快,太快的心跳,每次打出去的血液很少,因此,心臟功能顯得更薄弱。
關於心臟衰竭用藥的常識
問:這餐忘了吃藥,下次要補吃回來嗎?
答:忘記吃的藥究竟要不藥補吃?這得看「開立的處方」而定。萬一忘記服藥,想起來應立即補服,但是,若是想起來的時間,已經接近下一個服藥時間,就不要補服,只要等到下一個服藥時間再正常服用,千萬不可以一次服用兩倍劑量。
此外,若是此藥物與其他藥物有交互作用的關係(尤其是Statin的降血脂藥容易與心血管用藥產生加成的作用),或是血壓、脈搏出現異常時,是否要補吃,則必須請教主治的專科醫師再做決定。
問:血壓降低時,要怎麼辦?需要立即送醫院嗎?答:血壓高低與否,與個人的體質有相當的關連,通常血壓降低是指「收縮壓」,而收縮壓的正常值為110-140mmHg。一般而言,心臟衰竭患者其收縮壓都不會太高,因此,當收縮壓低於90 mmHg就得要注意身體健康的警訊。倘若收縮壓低於90mmHg,而且有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如:全身無力、倦怠、喘、頭暈、眼前發黑,甚至有寡尿、腳腫等現象時,應儘快至醫院檢查,或收縮壓低於90mmHg,但卻沒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時,應向醫護人員諮詢,並持續觀察,是否為使用藥物所引起的反應之一。
(何奕倫 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林茂欣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節錄自「守護一顆心」,原水文化出版)P.32-35